《秀容书院历史展》解说词4(李政)

天大海阔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三展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活化创新--墨香一路展秀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p><p class="ql-block">秀容书院,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殿堂,在新时代浪潮中,它并未被岁月尘封,而是从书院的修复改造,到文脉传承的坚守;从研学旅行的蓬勃发展,到成为城市的文化高地,开启了全新的活化创新征程。它以创新为笔,以传承为墨,在新的时代画卷上书写独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p><p class="ql-block">1.修葺重塑</p><p class="ql-block">2017年初,市、区政府与社会各界针对秀容书院部分建筑遭受自然侵蚀与岁月磨损,往昔光彩渐失这一现象高度重视。为让这一文化瑰宝重焕生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与资金。专业团队依据历史资料与建筑传统,对书院进行全面勘察与科学规划,开启修复之旅。</p><p class="ql-block">秀容书院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绽放出新时代的秀容。新修复活化的秀容书院有房屋208间,多数为旧制,院内地形西高东低,高低错落,依自然地貌可分为上、中、下三个院落,其中上院为主院,中、下院为书舍。上院主院为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建有乐楼、过厅和正房,两侧为厢房、耳房、生舍。书院上、中院修缮面积3829.86平方米,包括白鹤大殿、桂香殿、廖天阁、魁星阁、望萱阁、牌坊、龙岗第一景等建筑;重建面积5782.39平方米,包括上中院的老书院、六艺园、藏书楼、吕祖阁、碑廊等,下院的展陈馆、国学馆和服务中心等。</p><p class="ql-block">此次修复改建,秉持“修旧如旧”原则,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建筑风貌与历史韵味,同时增添现代化展示与服务设施,使其成为忻州文化的崭新名片。如今,书院集文化展示、教育研学、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p><p class="ql-block">2.文脉传承</p><p class="ql-block">历经岁月的洗礼,秀容书院如同一座不朽的文化丰碑,静静伫立,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时光流转,书院往昔的琅琅书声虽已远去,但其蕴含的文化精神却从未消逝。如今,古老的书院在新时代的春风中重焕光彩,成为了城市的文化坐标。它不仅保留了古朴典雅的建筑风貌,更承载着传承地域文化、培育精神家园的使命。</p><p class="ql-block">在这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明的发展交相辉映。各类文化活动、学术交流在此频繁开展,吸引着无数市民和游客前来感受文化的魅力。从国学讲座到艺术展览,从文化研学到民俗体验,秀容书院正以崭新的姿态,将往昔的辉煌延续至今,续写着属于自己的华彩篇章。</p><p class="ql-block">2021年11月28日,秀容书院博物馆在新修复的秀容书院下院揭牌试运营,由“秀容弦歌”“前贤遗珍”“百年风华”“九原文脉”“读书山房”“启秀书社”以及两个“主题展厅”八个部分组成,“承载了忻州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洗礼和传承,诸多里程碑式的事件与人物交汇,留下了真实的历史图影和文化遗存”,成为“三晋文化”展示和传播的又一高地。</p><p class="ql-block">秀容书院延续教育传统,开设国学讲堂、传统技艺研习班等。邀请学者、非遗传承人授课,向大众传授儒家经典、书法、绘画、剪纸、面塑等知识与技艺,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生根发芽。</p><p class="ql-block">忻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非遗活态展示区经常会进行北路梆子、二人台、河曲民歌、五台山佛乐、繁峙秧歌戏、晋北鼓吹、神池道情戏、原平凤秧歌、峨口挠阁、云胜锣鼓、神池硬架子秧歌、保德民歌等非遗项目展演,游客在这里可以一边品本地产的非遗药茶,一边欣赏非遗戏曲。秀容书院古朴的气息,加上非遗产品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忻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成为游客必去的游览地。</p><p class="ql-block">3.研学风盛</p><p class="ql-block">秀容书院历来是忻州城的地标。百年沧桑巨变,书院文化已变成一种情怀,沉积在忻州人的血脉中;办学传统,深深附着于书院的一屋一舍、一草一木。秀容书院积极开展研学旅行项目。结合自身历史文化资源,设计丰富课程,如历史文化探寻、传统技艺体验、古建筑赏析等,吸引各地学生前来研学。</p><p class="ql-block">秀容书院在古城活化创新发展中,依托秀容书院博物馆,秀容书院山长院,秀容书院书画艺术展、秀容书社,汉代土城遗址,雄踞一城之巅的卧牛冈,通过参观讲述书院发展史,办学教育史、红色文化史,忻州人才史,深深地吸引了一批批忻州学子来此地研学。不少单位组织来秀容书院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所有学校不定期开展秀容书院基地研学活动,学生们漫步书院,听历史故事,感受古代学子的求学氛围;参与手工制作,锻炼动手能力,深入理解传统文化;与老师、同学交流互动,培养团队合作与创新思维,在研学中实现知识与实践的融合,收获成长与进步。</p><p class="ql-block">4.文化高地</p><p class="ql-block">秀容书院现已成为忻州的文化地标与对外交流窗口。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领略其独特魅力,感受忻州深厚文化底蕴,提升城市知名度与美誉度。书院积极举办各类文化展览、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吸引专家学者、文化爱好者交流互动。在这里,思想碰撞出火花,文化实现传承与创新,推动忻州文化繁荣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高地。</p><p class="ql-block">2022 年元宵节始,书院连续举办“云际青山·读书山房上元雅集”,活动汇聚省、市文化学者、艺术家等各界人士,前三次分别以纪念元好问、傅山、白朴为主题。</p><p class="ql-block">2025 年则聚焦元代诗人萨都刺。七夕时,书院承办“爱在七夕,共享美好生活”主题活动。线上线下同步开展,体验区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农民丰收节,书院举办“耕读传家润秀容,丰收节里话振兴”读书会,传承农耕文明,助力乡村振兴。</p><p class="ql-block">在中秋、端午、春节等传统节日,书院也会举办相应主题活动,在中秋佳节举办赏月诗会,端午时节开展包粽子、诗词朗诵活动,让人们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传承节日习俗与文化内涵,让书院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心,忻州文化的新高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四展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德范流芳---代宗师米毓瑞</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式教育的拓荒者</p><p class="ql-block">为民请命的孤勇者</p><p class="ql-block">新锐思想的播火者</p><p class="ql-block">在忻州秀容书院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位人物熠熠生辉,他就是米毓瑞。作为书院山长,米毓瑞以非凡的智慧、坚定的信念和炽热的家国情怀,为书院带来全新变革,也在教育史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他身处时代变局,却以无畏的勇气和担当,书写着属于自己和秀容书院的传奇。他的为人、为学、为师,不愧一代师表,为忻州近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朽贡献。</p><p class="ql-block">1.身世儒风</p><p class="ql-block">米毓瑞,这位从忻州北关走出的人物,其身世与儒风紧紧交织。生于诗书氛围浓厚的时代,求学晋阳书院、令德堂书院,一路饱读经史子集。从优贡到举人、进士,再至翰林院庶吉士,他的每一步都印刻着儒家文化的深深烙印。其投身教育,在秀容书院、新兴学堂变革求新,尽显儒者担当。身世沉浮间坚守与传承,人生充满儒风雅韵。</p><p class="ql-block">米毓瑞(1853---1909),字兰庭,又字兰田,号香樵,忻州史上的清官廉吏、教育家、书法家、文学家、诗人和学者。传世有文13篇、诗56首。一生名句遗世,礼乐修身,勤慎敏爱。</p><p class="ql-block">1853年(清咸丰三年),生于忻州北关七贤巷,系忻州北关米氏世家第十五祖。</p><p class="ql-block">1861年(清同治十一年)为忻州儒学生员,1862年(清同治十二年)赴山西晋阳书院。</p><p class="ql-block">1881年(清光绪七年)被山西学正王可庄评为翰苑才,调省令德堂肄业,评为优贡。</p><p class="ql-block">1883年(清光绪九年)朝考二等,任临县教谕、垣曲县训导。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乡试中举。</p><p class="ql-block">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中进士,殿试二甲,赐进士出身,点翰林院庶吉士,回原平崞阳书院、太谷凤山书院讲学。</p><p class="ql-block">1892年(光绪十八年)任翰林院编修。</p><p class="ql-block">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任忻州秀容书院主讲兼山长。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任新兴学堂总教兼堂长。1904年(光绪三十年)被清廷授为御史。</p><p class="ql-block">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被授通议大夫,掌江西道监察御史。1909年(宣统元年)秋末任上病逝,享年56岁。</p><p class="ql-block">2.笃教启新</p><p class="ql-block">米毓瑞生于风云变幻的清末,却一生心系教育,矢志不渝。凭借出众的才学,成为进士,步入仕途。但他并未被官场的喧嚣所迷惑,心中始终装着教育的理想。在担任秀容书院山长及新兴学堂堂长期间,他打破传统书院的课程局限,引入现代科学知识,大胆革新教学方法,在教育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人敬仰的教育先驱。</p><p class="ql-block">米毓瑞一生以教育为己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以实现教育救国为目标。为做好教育工作,他自己首先勤于学习,以“晨起理镜愕然惊,无端白发点点生"警示自己,同时身体力行,先后在省令德堂、原平崞阳书院、太谷凤山书院、忻州秀容书院任教,在临县担任教谕、在垣曲县担任训导,前后历时20余年,将自己平时所学传授于学生,为国家培养出大量人才,显示出一个知识分子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怀。</p><p class="ql-block">米毓瑞任山长时适逢洋务时期教育改制,遭遇八国联军侵华的庚子国变。在艰难绝境之中,延续办学也成了问题,但他依然改制,用自己的感召力向各界募捐,保证了书院的正常办学,延续了忻州的文化教育机构,并适时实现了教育的转型,为今后秀容书院继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任职期间,他力主改革,参照南方改制大力引进西学,增加造船、纺织、机械、英语等专业;积极筹集资金在下院建房,解决学堂教室和师生宿舍问题,推动书院从传统书院式教育向现代科学教育转变,践行新学育人理念。</p><p class="ql-block">米毓瑞任职秀容书院山长时,敏锐感知传统教育与时代需求的差距。他大力倡导引入西方先进教育理念,主张“中西合璧”。打破传统书院仅专注儒家经典教学的模式,增设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还开设英语等外语课程,拓宽学生视野,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庚子国变”后,太后西逃,国家百业凋零,乱象丛生,再加之忻州州官很少理政,书院的膏火费都就成了大的问题。米毓瑞处在历史十字路口,绝境担当,毅然顺应世界大局、力主改制,并着手解决了面临绝境的办学难题。</p><p class="ql-block">一是改制后学科的设置参照南方,大力引进西学,增加了造船、纺织、机械、英语等专业;</p><p class="ql-block">二是改制后,学子入学门槛降低,班级和班容量增加,他广招教师,特别重视从南方地区招录,有效补充了书院改制学堂后教师不足的问题;</p><p class="ql-block">三是他苦心多方筹集资金在秀容书院的下院建房,解决了学堂教室和教师学生的宿舍问题,为改制后的学堂顺利发展,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他勤于教学,摸索出了一套较为成功的教育经验,《读书·五咏》中,包括《校勘》、《笺注》、《论录》、《图考》和《思误》五首诗歌,从读书的不同侧面较详细地指出了读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所在,并提出正确的方法。</p><p class="ql-block">3.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在清末的动荡岁月中,米毓瑞求学问道,在科举路上崭露头角,凭借的不仅是自身的聪慧勤勉,更是一颗渴望以学识报效家国的热忱之心。为学,他改制启新,把现代科学知识融入传统教育体系,为莘莘学子点亮了求知的灯塔:为官,他清正廉洁,在浑浊官场中刚正不阿、秉持公正,直面时弊,弹劾不法。用一生的行动,诠释着何为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任教期间,他把在忻州的所见所闻,提升为奏疏,其中两篇最为著名《请选任州县以资治理疏》,《请实行戒烟宜断厘税疏》,都被光绪皇帝采纳,成为他忧国忧民的重要印证。</p><p class="ql-block">在《请选用州县以资治理疏》一文中,对基层官员频繁调换提出质疑,认为:“如臣籍隶忻州,往岁在籍守制四年之中,凡八易官。现在朱善元补受忻州实缺,于今已四年之久,尚未到任,其间委署代理者,又四五易官矣。”他强调州县之官必须慎择其人,“予督抚以举劾之权,而不予以更调之柄。"“其州县之有治效者,准列其政行实绩,上请于朝。俟其任满或复任或选擢,听后谕旨。”从作者的这份奏疏中不难看出,作者对基层痹政看的清晰,而要改变这一痹政,就是要剥夺督抚更调基层官员的权限,这份奏疏在无形之中,首要就得罪了山西的督抚(奏疏嫌山西督抚乱用权力,频繁更换州县官。),其次也得罪了全国的督抚大人,这对米毓瑞来说是很危险的,可贵的是为了国家,为了基层人民,他还是上书了,这种不计个人得失、胸怀家国利益的思想及举措,胆识和气派,很是值得我们后人肯定和学习的。</p><p class="ql-block">在《请实行戒烟宜断厘税疏》这篇奏疏中,他认为,烟是流毒,只要各省严查,不难杜绝,然而烟被查禁后,税收少了,国家该怎么抵补?为此他提出国家不要征印花税以扰民,而应给盐加价,暂为抵补,这样对社会对国家危害较少,并强调给盐加价也是“一时权宜之计”,将来要通过别的办法来筹款,以作抵补,如可通过铁路运输筹款,待筹到款后,再“速停盐斤之加价,斯民幸甚。”</p><p class="ql-block">米毓瑞身处基层,深知大清积弊所在,写就《朋党论论》一文,从北宋“蜀洛之分党”“元祐之立碑”等事件出发,借用欧阳修的《朋党论》和苏轼的《续欧阳修的朋党论》,从历史角度总结了朋党的危害,文虽短,但见解深刻,将历史上的朋党之争给予精准概括,产生很大影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