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城市会客厅</h3></br><h3>文/尹晓晖</h3></br><p data-pm-slice="0 0 []">今年可称作抚顺的文化年。</h3></br><h3>伴随城市博物馆落成,城市高铁开通,秋色的斑斓里,又一张文化名片闪亮现身,“城市会客厅”稳稳当当镶嵌在了南站交通枢纽显眼处,这绝不仅是外阜客人来抚顺的打卡地,还是这座城市从历史到今天的缩影。</h3></br> <p data-pm-slice="0 0 []">抚顺南站的老火车站,自从1948年秋抚顺解放,就成了不可替代的城市地标。伴随城市发展,它的容颜越是沧桑,就越像一尊珍贵文物,在默默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古老故事。</h3></br><h3>这个老火车站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1905年,当时的名字叫千金寨驿,后来更名抚顺驿。千金寨是抚顺老煤矿区繁华地,也是抚顺城市的雏形,今天早已销声匿迹。当时来抚顺挖煤的闯关东人群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来到千金寨,就把铺盖卖,新的换旧的,旧的换麻袋。一条破麻袋,能铺不能盖,盖上前胸脯,露出两膝盖。”解放以后,抚顺以新中国“煤都”而成为共和国的长子。直到浑河以北也有了火车站,为了便于区分,才被称作南站和北站。抚顺南站虽然历史较早,毕竟只是客运,在全国铁路网络中,只是个乙等站,抚顺的甲等站是大官屯站,区别就在于货运编组能力。</h3></br> <h3>老火车站在解放之后的好多年里,一直保持着历史原貌。从上世纪50年代起,现存的车站建筑,只是当时火车站的候车室,它的东侧还有一趟小平房是售票处,检票口就设在候车室与售票处之间。无论春夏秋冬,旅客都要在室外排队检票。</h3></br><h3>进入候车室,右边比较大的那间屋子是车站调度室,左边是一处间壁的售货间,卖些旅客需要的香烟糖果和糕点。候车室中间是很多背靠背的长椅,供旅客临时休息。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商品经济的兴起,车站广场上开始出现了卖茶叶蛋的。但车站检票上车依然是在室外。回想起来,当时的绿皮火车尽管时速只有60公里,毕竟是这座城市通向外面世界的一个窗口。</h3></br> <h3>伴随城市发展,抚顺铁路客运逐渐转移到抚顺北站。南站老站房在闲置中,仿佛风烛残年的孤独老人。在这个繁华的地带,只有上了年纪的人瞥见它,才会唤起几十年前的记忆。</h3></br><h3>现如今,它被打造成了承载城市记忆的会客厅,可谓匠心独运,有如飞来之笔,使枯木逢春,让这座百年老站房一夜间重又柳暗花明。站房设施又恢复了原有样子,会客厅里装载的却是这座城市解放后的变迁史。最为醒目的是压缩版龙凤矿大架子,讲述着这座因煤而生的城市历史。最早长方形铅字打出来的硬纸壳火车票,计划经济时乘坐公交车的月票,电子管戏匣子、脚踏缝纫机、抚顺生产的自行车(上世纪70年代被称作家庭三大件),一度闻名遐迩的9寸屏抚顺金凤黑白电视,上世纪70年代的电影放映机,老式的留声机,还有这座城市不同历史时期的老照片,定格的都是永久的时代记忆。</h3></br> <h3>(本期图片由作者提供)</h3></br><h3>为了让“城市会客厅”有更多城市回忆,让今天的年轻人能更生动地感受这座城市的过往,宣传部门和主流媒体又组织开展了“我记忆中的老站前”征文活动,作家协会的老同志开始认真翻阅自己童年的记忆,年轻人去挖掘这座城市的古老往事。一批回忆抚顺解放后老商业街、老火车站的精彩故事,也展在了“城市会客厅”里。</h3></br><h3>适逢乙巳国庆、中秋节日长假,借助媒体推动,“城市会客厅”人流整日络绎不绝,许多外地游客也寻声沓来。也许在未来,“城市会客厅”里还会添置新的历史痕迹,浓缩的高铁,多功能的机器人,电脑,AI时代都市风貌。也许在未来,全国各地会有更多的“城市会客厅”。</h3></br>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尹晓晖(笔名净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会员,《首都文学》签约作家,抚顺市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抚顺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诗歌创作,作品散见于各类文学期刊、网络文学平台、地方主流媒体;著有散文集《给心灵一个支点》《善良于转角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辽宁省散文学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下文章来自辽宁省社科院:梁启东</p> <p class="ql-block">十一黄金周前夕,我的家乡抚顺有不少新闻“出圈”。除了9月28日沈白高铁开通,还有一个也和铁路有关,就是29日,抚顺南站,这个在抚顺人记忆中占有十分重要位置的地方,它的老站房,华丽转身为抚顺“城市会客厅”。</p><p class="ql-block">今天,我要从抚顺南站华丽转身为城市会客厅这件事开始,讲讲抚顺与此有关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城市会客厅是一个城市的多功能的公共空间。什么叫“多功能”?多功能就不是单一的某个功能,而是多个功能。会客厅至少有公众活动、展览展示、教育培训、休闲娱乐、决策咨询五个功能。</p><p class="ql-block">可见,城市会客厅就是市民互动交流的空间,也是展示城市形象和文化氛围的窗口,同时还承担着提升城市软实力、提高市民参与、搭建城市与市民之间的正向沟通桥梁与纽带的重要角色。</p><p class="ql-block">正因为此,很多城市都非常重视城市会客厅的建设。许多大城市,都把城市会客厅建设成为城市的地标,投入巨资建设城市会客厅之类的设施,有的城市甚至投入数十亿甚至上百亿;最近几年,有的县城也在规划打造城市会客厅。</p><p class="ql-block">抚顺打造自己的城市会客厅,是抚顺的一个英明之举;而在废弃的抚顺南站建设城市会客厅,就是一项务实之举。</p><p class="ql-block">抚顺南站火车站,始建于1923年,现在已经有102年历史了,它承载了抚顺几代人的情感记忆。它见证了抚顺从煤炭开采而开始的城市开发建设的发端,也见证了帝国主义列强对抚顺资源的掠夺和对抚顺老百姓的压迫,更见证了抚顺回到人民怀抱后抚顺人欢天喜地的场景和艰苦奋斗、奉献祖国的决心与行动。它记录了抚顺作为共和国工业奠基地的产业和城市的辉煌,也记录了抚顺人忠诚担当、甘于奉献的形象,更记录了近年来抚顺积极促进产业和城市转型、实现全面振兴的艰辛探索的脚步……</p><p class="ql-block">抚顺建设城市会客厅,没有大兴土木,而是“修旧如旧”,利用了原来的抚顺南站的站房子、候车室。经过修缮改造,这座百年建筑蝶变为集历史展示、文化交流、休闲娱乐、便民服务于一体的“城市会客厅”。我觉得这个做法很节俭、很务实,对很多城市有借鉴意义。</p><p class="ql-block">这座百年老建筑,确实承载了几代人的情感记忆。作为从抚顺走出去的我说,这里是我生平第一次坐火车的地方,是我乘火车上大学的出发点,是我最早看到了一万人规模集会的地方。这里承载了我对抚顺以外的世界的期盼,也承载了我对未来的梦想,也可以说是一个抚顺青年梦开始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值得说明的是,抚顺南站城市会客厅9月29日正式启用的同时,同步进行了“生于抚顺 城市记忆展”。这个展由抚顺市委宣传部主办、新抚区承办。</p><p class="ql-block">我得知消息后,第二天,也就是9月30日下午,就顶着小雨,第一时间赶来参观。</p><p class="ql-block">说实在话,这个叫“城市记忆展”的展览,并不像很多城市的历史展览那样恢弘大气、宏伟壮观、系统全面,并不像我们看到的一些博物馆的展陈,那么历史悠久、厚重丰富,也不像很多时尚展览那样“高大上”,那样蔚为大观。但是它是“生于抚顺”,它是抚顺的“城市记忆展”,所以最真实、最贴近百姓、最贴近生活实际,反映的都是发生在抚顺的事,都是老百姓身边的事。展出的展品大多由社会征集,数千件老物件、老照片经筛选后亮相,既有工业器械的厚重,也有市井生活的温情。一张张发黄的照片、一件件普通的展品,都是时代的注脚,都在默默地讲述着抚顺的故事。通过那些老照片,我们可能会找到自己过去的影子;通过那些老物件,可以唤醒市民的集体记忆。最为惊叹的是参观者留下的那么多留言,有本地市民留下的,也有外地游客留下的,透过那一张张再普通不过的小纸片,我们看到了人们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对城市管理者的意见和建议。我知道,这里有对本次展览的赞许,也有对城市会客厅的期待。</p><p class="ql-block">从火车轰鸣,到文化展览,打造一个城市会客厅,抚顺南站的华丽转身,让百年建筑重获新生,唤发了新的生机,让城市在这里留存了记忆,让历史文物在这里体现出新的时代价值。</p><p class="ql-block">百尺竿头,刚进一步。我们称赞这次展览的成功举办,我们更期待,城市会客厅发挥它更多的价值,展示更多的功能。除了历史展览、文化表演,在这里,可以有新闻发布会、市民征求意见会、学者咨询会,有市情通报、专家讲座、市民讲坛。愿它成为公众休闲娱乐活动的最佳场所,成为市民教育培训的最佳课堂,成为抚顺展览展示的最实用平台,成为城市形象展示的最佳窗口,成为外地游客的最贴心最亲近的打卡地,成为政府与市民最便捷的连心桥。</p><p class="ql-block">总之,让城市会客厅成为抚顺最亮丽最亮眼的城市地标。祝福抚顺城市会客厅越办越好!</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生于抚顺:一座百年火车站的重生与温度</b></p><p class="ql-block">一个车站,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p><p class="ql-block">建于1923年的抚顺火车站,至今已走过102个春秋。它见证了抚顺的兴衰变迁,聆听了无数离别与重逢的心声。2009年停止了客运使命后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更曾被后来兴建的商业建筑遮挡,凄楚而孤寂,隐没于四周鳞次栉比的高楼中,让许多老抚顺人扼腕叹息。</p><p class="ql-block">今年,伴着沈白高铁在抚顺的开通,让抚顺这个中国最早运营有轨电车的城市重新步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原来的抚顺北站因此更名为抚顺站。而原来的抚顺站即这座闲置了多年的百年老站也发生了悄然改变,遮挡车站的商业建筑被拆除,站前广场得以重见天日,历经沧桑的老站以“修旧如旧”的方式重获新生——抚顺城市会客厅正式亮相。</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改造,而是一次文化与记忆的唤醒。“生于抚顺——城市记忆展”在这里向市民开放,瞬间引爆了全城的热烈反响。在第一季展览的最后一天,我走进了这个让无数抚顺人重拾记忆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漫步在恍如昨日的车站大厅,光线透过花格窗棂洒在地面上,留下斑驳的印迹。这里没有浮华的装饰,只有沉静的历史。每一张照片、每一件展品,都像是时光的切片将抚顺的过去娓娓道来。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一幅老街景照片前指认着曾经的商铺,眼中闪烁着儿时的光芒;一对父母带着孩子,讲述着自己记忆中的抚顺;几个年轻人在一台老式电视机前驻足,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他们从未见过的“古董”。</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这不只是一次观展,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p><p class="ql-block">尤为让人感动的是,这个展览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怀旧,而是深刻挖掘了抚顺这座城市的文化根脉。从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到市井生活的点滴变化,从集体记忆到个人故事,展览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抚顺这座城市独特的精神图谱。</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参观过程中,我不只一次被细节打动——斑驳的墙体被悉心保留,原有的结构得到尊重,新旧元素在空间中巧妙对话。这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文旅开发,而是真正扎根于城市文脉的深度挖掘。</p><p class="ql-block">百年老站的新生,承载的不仅是过去的记忆,更是未来的期许。抚顺城市会客厅已经成为抚顺人情感共鸣的空间,也是一张崭新的城市文化名片。</p><p class="ql-block">“这是我所见抚顺最走心的文旅项目!”参观结束后,我的内心怀揣着这份感慨久久难以平复。</p><p class="ql-block">该感谢谁?感谢那些让老站重获新生的策划者和执行者。他们不仅修复了一座建筑,更修复了一座城市的记忆链条;他们不仅打造了一个文化地标,更重塑了抚顺人的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更加让人期待的是,10月19日这里将推出第二季展览“了不起的抚顺人”。从“城市记忆”到“了不起的抚顺人”不仅是主题的延伸,更是文化的深潜。期待更多的抚顺故事被讲述,期待这座城市的文脉在传承中绽放异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画像:</p><p class="ql-block"> 一个不算典型的理工男,亦是浮华职场的摆渡人;一位堪称典范的老父亲,更是品质生活的修行者。以沉醉书香、徜徉文字、寄情山水、品味美食为日常四趣,49岁泳池破界,57岁跑道觉醒,10余年英语磨砺,55万字思想淬炼。笃行与孩子共同成长,积淀出家学教养的全球视野与实证智慧;期待和亲们共赴远方,去探寻漫漫余生的物我边疆和极致体验。</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