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长河中,咏史怀古始终是一条澎湃的主流。严秋林的《初夏谒株洲炎帝陵》以简洁的七律形式,完成了对中华文明始祖炎帝的深情叩拜,更在有限的五十六字间,展开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p> <p class="ql-block">诗作开篇“谒陵新绿正暄风”,以“新绿”与“暄风”点明初夏时令,同时暗喻着生命的蓬勃与文明的延续。“圣像巍然渌水东”则通过空间定位,将炎帝的永恒存在与渌水的永恒流动并置,构建起时空交错的审美维度。巍然圣像凝视着千年流淌的渌水,也凝视着千年流转的文明进程。</p> <p class="ql-block">颔联“百草尝余生死置,万年耒耜古今通”浓缩了炎帝神农氏的两大功绩——尝百草创医药,制耒耜兴农耕。诗人以“生死置”三字,写尽了先民拓荒的艰辛与无畏;以“古今通”一词,连通了远古发明与现代农业文明的脉络。这种历史纵深感并非简单的怀古幽情,而是对文明源流的清醒认知。</p> <p class="ql-block">颈联“云移殿角浮苍翠,日照碑文透赭红”转向景物描写,却饱含深意。浮云掠过殿角,苍翠时隐时现,恰如历史在时间的流转中若隐若现;阳光穿透碑文,赭红深浅不一,仿佛历史的真相在岁月的打磨中斑驳陆离。诗人以视觉的流动与色彩的变幻,隐喻着历史认知的相对性与复杂性。</p> <p class="ql-block">尾联“欲问洪荒耕稼事,石麟静对晚秋蓬”将诗境推向高潮。诗人欲向历史发问,得到的却是石麒麟静对秋蓬的沉默景象。这一“静对”的瞬间,充满了禅意与哲思——石麒麟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它的沉默胜过千言万语;晚秋蓬草作为生命的象征,它的枯荣诉说着时间的无情。历史的真相或许永远无法完全获知,但那种推动文明前行的精神却如石麒麟般永恒矗立。</p> <p class="ql-block">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历史的双重态度:既有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寻(“欲问洪荒耕稼事”),又有对历史认知限度的坦然接受(“石麟静对晚秋蓬”)。这种复杂的历史意识,使诗歌超越了简单的颂圣怀古,进入了更为深邃的哲学思考层面。</p> <p class="ql-block">严秋林通过精炼的意象并置和时空交错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诗行中构建了无限的历史想象空间。诗中的每一个意象——新绿、圣像、耒耜、碑文、石麟、秋蓬——都不仅是景物描写,更是承载历史沉思的符号。它们共同编织成一幅文明源流的诗意地图,引导读者在历史的回响中寻找自身的文化坐标。</p> <p class="ql-block">《初夏谒株洲炎帝陵》以其深邃的历史眼光和精湛的艺术表现,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怀古,不是沉溺于往昔的荣光,而是在历史的镜鉴中,更清醒地认识现在,更坚定地走向未来。当石麒麟静对秋蓬,当时空的对话在诗行间无声展开,我们得以在文明的源头,汲取前行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附一)</p><p class="ql-block">初夏谒株洲炎帝陵</p><p class="ql-block">严秋林(湖南)</p><p class="ql-block">谒陵新绿正暄风,圣像巍然渌水东。</p><p class="ql-block">百草尝余生死置,万年耒耜古今通。</p><p class="ql-block">云移殿角浮苍翠,日照碑文透赭红。</p><p class="ql-block">欲问洪荒耕稼事,石麟静对晚秋蓬。</p> <p class="ql-block">[个人简介]</p><p class="ql-block">邹再新 笔名:邹海林,男,攸县人,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汉诗协会、东方文明传播会、华人诗词学会、攸县作家协会会员,《墨海心舟》、《星辰有声微刊》顾问,《彩云诗词园》微刊编委,攸州诗词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世界汉诗协会湘东分会理事,东方文明传播会辽宁分会文化厅副厅长,东方兰亭诗社理事。东方文明传播会广东分会《松风竹韵读书会》文学顾问。《华人诗词学会》理事。曾参加《中国当代诗歌2011--2012》颁奖盛典暨易华仑先生的书画展活动。出版个人诗集《乡恋》和散文集《秋临星城》,很多作品发表在全国各地及国际上的报刊、杂志和微刊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