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怎样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让孩子明白看待问题的角度是多元的</p><p class="ql-block">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庐山的角度不一样,看到的景色也是不一样的。</p><p class="ql-block">在人际关系中也是如此,父母要经常引导孩子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不要以非黑即白的一种模式。如果不是黑就是白的,不是好的就是坏的,这样的孩子非常容易有极端思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抓住契机,引导孩子换位思考</p><p class="ql-block">叶圣陶在教育子女要多为他人着想时,举过一个例子:一位父亲让儿子递给他一支笔,儿子随手递过去,不想把笔头交在了父亲手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就对儿子说:“递一样东西给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你把笔头递过去,人家还要把它倒转来,倘若没有笔帽,还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剪一类物品更是这样,绝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对着人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利用“我讯息”让孩子体会父母的情绪</p><p class="ql-block">你讯息:以第二人称开始,往往有指责的意味。</p><p class="ql-block">我讯息:以第一人称开始,重在表达感受和陈述事实。</p><p class="ql-block">我讯息”如何表达?依照三个步骤:描述行为、表达感受、表达期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①描述行为</p><p class="ql-block">说话的内容尽量描述具体的行为,把焦点集中在某一个特定的状况或行为,然后加以描述。并且少使用“一直”、“永远”、“都是”等字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②表达感受</p><p class="ql-block">在描述完特定的状况或行为后,接下来描述自己的感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③表达期望</p><p class="ql-block">在说完对你的感受之后,你还可以把你的期待说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换位思考之前先处理情绪</p><p class="ql-block">如果孩子和人发生矛盾,正处于情绪爆发期,此时不宜引导孩子换位思考。当孩子情绪平静下来以后,再引导他进行换位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换位思考四步曲</p><p class="ql-block">① 如果我是他,我需要的是……</p><p class="ql-block">② 如果我是他,我不希望……</p><p class="ql-block">③如果我是对方,我的做法是……</p><p class="ql-block">④我是以对方期望的方式对待他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利用小技巧帮孩子换位思考</p><p class="ql-block">①空椅子技术</p><p class="ql-block">②角色扮演</p><p class="ql-block">换位思考是需要技巧的,如果仅仅通过讲道理或者理性思考的话,有些孩子是很难做到的。通过一些小技巧,或者象征性的行为,让孩子去表达,这样孩子的感触更深。</p> <p class="ql-block">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换位思考能力是社交智慧的核心,也是情商发展的关键支点。它并非天生具备的本能,而是需要家长与教育者通过科学方法,在日常生活场景中逐步渗透、刻意培养的心理品质。所谓换位思考,本质是让孩子跳出“自我中心”的认知局限,能够感知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立场,并据此调整自身行为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减少冲突,更能为其未来适应社会、实现共情式沟通奠定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认知启蒙:打破“自我中心”,建立他人视角的基础认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儿童在7岁前普遍处于“自我中心”认知阶段,他们习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判断世界,认为“我看到的就是别人看到的,我喜欢的就是别人喜欢的”。这一阶段的教育重点,不是批评孩子“自私”,而是通过具象化的认知引导,帮助他们发现“他人视角”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借助具象工具,可视化“不同视角”</p><p class="ql-block"> 二)用“故事思维”搭建情绪认知框架</p><p class="ql-block">故事是儿童认知世界的重要媒介,也是传递“他人视角”的绝佳载体。选择主角面临冲突、在阅读后通过“提问式引导”,让孩子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通过关联思考,是共情能力的萌芽,也是换位思考的认知基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引入“角色标签”,区分“自我”与“他人”需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日常对话中,有意识地使用“角色标签”,帮助孩子明确“不同人有不同需求”。例如,给家人准备水杯时,告诉孩子:“爷爷喜欢喝温水,所以他的杯子里要倒凉一点的开水;你喜欢喝凉白开,所以你的杯子可以直接倒凉水。我们要根据每个人的喜好来准备,对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外出做客时,提前和孩子沟通:“小主人家的玩具,我们要先问‘我可以玩吗’,因为这是他的玩具,他有决定谁来玩的权利,就像你的积木,你也希望别人先问你一样。”通过“爷爷的需求”“小主人的权利”这类具体的角色需求描述,让孩子逐渐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和权利,不能用“我想要”“我喜欢”来代替所有人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场景实践:在真实互动中练习“换位思考”的行为逻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认知启蒙需要通过真实场景的实践来巩固,只有让孩子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亲身体验“换位思考”带来的积极结果,才能将“理解他人”内化为自觉行为。家长可以主动创设或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冲突场景”“帮助场景”“分享场景”,引导孩子在行动中练习换位思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冲突场景:从“解决问题”转向“理解原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孩子间的冲突(如抢玩具、推搡)是培养换位思考的最佳“契机”,而非“麻烦”。多数家长在孩子发生冲突时,习惯先判断“谁对谁错”,再要求“道歉”,但这种处理方式往往无法让孩子理解“为什么不能这样做”。正确的做法是,先平复双方情绪,再引导孩子“复盘”冲突中的他人视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例如,当孩子抢了同伴的玩具车,导致对方哭闹时,家长可以分三步引导:第一步,共情情绪:“你很喜欢这个玩具车,所以想拿过来玩,对吗?”(先认可孩子的需求,避免对立);第二步,引导关注他人:“你看,小明现在在哭,你知道他为什么哭吗?”如果孩子回答不出,可进一步提示:“如果小明抢了你的奥特曼,你会有什么感觉?”(用孩子的自身经历类比);第三步,寻找解决方案:“那我们怎么才能让小明不难过,同时你也能玩到玩具呢?要不要问问他‘我们可以轮流玩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整个过程中,家长的核心是引导孩子从“我要玩具”的单一目标,转向“我要玩具,同时不让小明难过”的双重目标。通过这种“情绪共情+解决方案引导”,孩子会逐渐明白:自己的需求重要,他人的情绪也重要,而换位思考是找到“双赢”办法的关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帮助场景:在“付出”中感受“他人的需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主动帮助他人的过程,是孩子体验“被需要”和“理解他人困境”的直接途径。家长可以从孩子力所能及的小事入手,创设帮助场景,让孩子在行动中感知“他人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比如,家里老人弯腰捡东西不方便时,引导孩子帮忙:“奶奶年纪大了,弯腰捡东西会腰疼,你可以帮奶奶把地上的遥控器拿过来吗?”事后和孩子交流:“你帮奶奶拿了遥控器,奶奶说‘谢谢’的时候,你感觉怎么样?奶奶拿到遥控器后,是不是不用辛苦弯腰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再如,看到同伴摔倒时,除了让孩子帮忙扶起,还可以追问:“你上次跑步摔倒的时候,是不是希望有人能扶你起来?所以小明现在肯定也很想有人帮他,对吗?”通过“帮助行为+情绪反馈”的关联,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一个小举动,能解决他人的困难,而这种“解决困难”的前提,是先看到他人的“不方便”或“需求”——这正是换位思考的核心行为逻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分享场景:从“被迫分享”到“主动考虑他人喜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分享”是家长最常提及的社交要求,但很多孩子的“分享”是被动的,甚至带有抵触情绪,原因在于家长忽略了“分享需要考虑他人喜好”这一关键。真正的分享,不是“把我不要的给别人”,而是“把别人可能喜欢的给别人”,这需要孩子先思考“他人喜欢什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例如,家里来了小客人,家长可以提前和孩子一起准备分享的零食或玩具:“我们准备点什么给小弟弟呢?你记得上次小弟弟来,他最喜欢玩你的哪辆玩具车吗?”如果孩子不记得,可以提示:“小弟弟比你小,他可能更喜欢会发光的玩具,而不是需要复杂组装的积木,对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分享时,引导孩子观察对方的反应:“你看,小弟弟拿到发光玩具车,是不是笑了?他是不是很喜欢?”通过这种“提前思考他人喜好+观察分享后的反馈”,孩子会逐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让别人开心,自己也开心”,而让别人开心的关键,是先想到“他喜欢什么”,而非“我想给什么”。这种主动考虑他人喜好的分享,才是换位思考在社交中的具体体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家庭示范:家长的“换位思考”行为是最好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儿童的行为学习,本质是“模仿学习”,家长如何对待孩子、对待他人,会直接内化为孩子的行为模式。如果家长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始终能做到“换位思考”,孩子会自然而然地模仿这种思维方式;反之,若家长经常忽视孩子的感受,要求孩子“必须听话”,却从不解释“为什么”,孩子也很难学会理解他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对孩子:用“解释原因”代替“强制要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家长在提出要求时,主动解释“为什么这么做”,其实就是在向孩子示范“考虑他人需求”。例如,孩子想看动画片,但到了吃饭时间,家长不要说“别玩了,赶紧吃饭”,而是可以说:“现在到了吃饭时间,饭菜凉了吃了会肚子疼,而且爸爸妈妈已经做好饭等你了,我们一起吃完饭后,再看15分钟动画片,好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种沟通方式,既说明了“不让看动画片”的原因(饭菜会凉、家人在等待),也考虑了孩子的需求(饭后可以看)。孩子会从家长的解释中学会:提出要求或拒绝他人时,需要考虑对方的处境和需求,而不是只站在自己的角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再如,孩子哭闹着要买玩具,家长不要直接拒绝“不行,家里已经有很多了”,而是可以说:“妈妈知道你很喜欢这个玩具(认可情绪),但我们上次已经买过一个类似的积木了,如果你现在买了这个,下个月想买绘本的时候,可能就没有钱了(解释原因)。我们可以把这个玩具记在你的‘愿望清单’里,等你过生日的时候再买,好吗?(提供替代方案)”这种沟通,本质是家长在“换位思考”——理解孩子想要玩具的心情,同时向孩子传递“需要考虑家庭预算”的立场,让孩子在被理解的同时,也学会理解家长的处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对他人:在日常互动中展现“共情行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家长对待家人、服务人员、陌生人的态度,是孩子观察“换位思考”的活教材。例如,外卖员送餐迟到时,家长不要抱怨“怎么这么慢”,而是可以说:“今天下雨,路不好走,外卖员叔叔肯定很辛苦,我们等一下没关系。”同时和孩子说:“你看,下雨的时候骑车很危险,外卖员叔叔为了把饭按时送给我们,还是冒雨过来了,我们应该跟他说声‘谢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再如,家人身体不舒服时,家长可以当着孩子的面做一些关心的举动,如给生病的爸爸端水、盖被子,同时和孩子说:“爸爸发烧了,浑身没力气,我们小声一点,别打扰他休息,好吗?”这些行为和语言,会让孩子直观地看到:当他人遇到困难或不适时,应该考虑对方的需求,用行动表达关心。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单纯的“说教”更有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自我反思:主动向孩子“承认错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家长难免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比如因为工作疲惫而对孩子发脾气。此时,主动向孩子道歉并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向孩子示范“换位思考”的重要机会。例如,家长可以说:“刚才妈妈因为工作上的事有点着急,对你说话声音太大了,让你害怕了,对不起。妈妈不应该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在你身上,你能原谅妈妈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种道歉,不仅能修复亲子关系,更能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可能犯错,但重要的是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影响了他人,并用行动弥补。孩子会从家长的自我反思中学会:关注他人的感受,即使是亲近的人,也需要在意自己的言行对对方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长期引导:避免误区,让“换位思考”成为孩子的思维习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换位思考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家长长期坚持科学的方法,同时避免陷入“功利化”“标签化”“过度保护”的误区,让孩子在宽松、包容的环境中,逐步将“理解他人”内化为稳定的思维习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避免“功利化”:不将“换位思考”等同于“听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部分家长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目的,是让孩子“更听话”“不惹麻烦”,比如要求孩子“你要理解妈妈,妈妈上班很累,所以你必须乖乖在家”。这种“功利化”的引导,会让孩子误解“换位思考”的本质——不是“牺牲自己的需求去满足他人”,而是“在自己的需求和他人的需求之间找到平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正确的做法是,在引导孩子理解家长的同时,也尊重孩子的合理需求。例如,家长可以说:“妈妈上班确实很累,想休息一会儿(表达自己的需求),你想让妈妈陪你玩积木,妈妈也知道(认可孩子的需求)。我们可以这样:妈妈先休息10分钟,然后陪你玩20分钟积木,好吗?”这种“平衡式”的沟通,让孩子明白:换位思考是双向的,自己的需求也值得被理解,从而更愿意主动去理解他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避免“标签化”:不轻易给孩子贴“自私”的标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孩子表现出“自我中心”的行为时,如不愿意分享玩具、忽视他人的求助,家长不要轻易说“你怎么这么自私”“你一点都不懂得关心别人”。这种标签化的评价,会让孩子产生“我就是一个自私的人”的自我否定,反而不愿意尝试改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孩子的“自我中心”是认知发展的正常阶段,家长应将其视为“需要引导的行为”,而非“不可改变的性格”。例如,孩子不愿意分享玩具时,家长可以说:“你现在不想把玩具给别人玩,是因为你还没玩够,对吗?没关系,等你玩够了,我们再问问小弟弟想不想玩,好吗?”这种“接纳行为+延迟引导”的方式,既尊重了孩子的物权意识,也给了孩子思考“他人需求”的时间,比贴标签更能促进孩子的改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避免“过度保护”:给孩子面对“冲突”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少受委屈”,会刻意避免孩子与同伴发生冲突,比如孩子抢玩具时,立刻帮孩子抢回来,或不让孩子和“会欺负人”的同伴一起玩。但过度保护会让孩子失去在冲突中练习“换位思考”的机会,导致孩子长大后遇到矛盾时,要么不知所措,要么只会用“对抗”的方式解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家长应做孩子的“支持者”,而非“保护者”。当孩子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先观察孩子是否能自己解决,如果孩子求助,再引导孩子思考解决方案,而不是直接介入。例如,孩子被同伴抢了玩具,哭着来找家长,家长可以说:“你现在很生气,对吗?你可以自己去跟他说‘这是我的玩具,请你还给我’,如果他不还,你可以问问他‘我们可以轮流玩吗’。妈妈会在旁边陪着你,如果你需要帮忙,再跟我说。”这种引导,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考虑他人的反应,逐步提升解决冲突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核心,正是换位思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不是培养“讨好型人格”,而是培养一种“既能尊重自己,也能理解他人”的社交智慧。它需要家长从认知启蒙入手,用具象化的方式帮助孩子打破自我中心;在真实场景中引导孩子实践,让孩子体验换位思考带来的积极结果;更需要家长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为孩子示范“如何理解他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个过程没有捷径,也没有统一的时间表,每个孩子的认知发展速度不同,家长需要保持耐心,允许孩子在试错中成长。当孩子第一次主动为同伴着想、第一次在冲突中尝试理解对方、第一次因为帮助他人而露出笑容时,我们会发现:那些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引导,早已在孩子心中种下了“共情”的种子,而这颗种子,终将成长为孩子未来人生中最珍贵的社交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