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染山色——驷马杨氏大宗

罗东居土

<p class="ql-block"> 2025-10-4,下午4时,夕阳斜照,霞染山色,余晖洒在平阳的山野间。我与省杨氏宗亲联谊会的则强兄并肩而行,身旁还有平阳杨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杨旭,在百忙中抽身,陪我们一路走访,今日已是第2天平阳釆访杨氏宗祠第十三站——驷马杨氏宗祠,也是今天的最后一站。风尘仆仆,脚步却愈发沉静。祠堂将临黄昏,仿佛时光也慢了下来,等着我们这一场归根的叩访。</p> <p class="ql-block">  红瓦飞檐在暮色里泛着暖光,翘起的檐角像要衔住最后一缕天光。门楣上“杨氏宗祠”四字庄重沉实,两盏红灯笼静静垂挂,不喧哗,却自有威仪。门前石狮蹲踞,目光平和,似已看惯世代更迭。树影斜长,山水渐隐,这一刻的宁静,不是刻意营造,而是岁月沉淀下来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  走近些,才觉出那石柱的厚重,红绸轻系,随风微动,像是族人心意的牵连。门不开,却已能感知内里的肃穆。这里不单是一座建筑,更像是一封写给后人的信,用砖瓦为纸,以香火为墨,一字一句,都是血脉的回音。</p> <p class="ql-block"> 在找祠堂定位导航,误将我们引导到对面的驷马寺里,香火袅袅,钟声未响,却仿佛已在心头轻撞。我们此非目的地,时间有些紧张,故并未入寺,只是在寺前山门掉头一片刻。那一刻忽然明白,所谓“偶见”,未必是刻意寻访,而是心有所寄时,山水皆会为你显相。独行孤山,见的是景;偶见驷马,见的是根。</p> <p class="ql-block">  祠前立着一块黑底金文的石碑,字迹清晰,记着杨氏先祖迁徙开枝的往事。风化了几道痕,却不损其神。我读着“自闽迁平,垦土立业”,眼前竟浮现出先人挑担越岭的身影。他们未必想到,百年后会有后人站在这里,因一句碑文而眼热。</p> <p class="ql-block">  另一块碑记着重修宗祠的捐资名录,名字密密麻麻,好像看到众人踊跃乐助的身影,甚至有远居海外的族亲。一笔笔款项,不只是金钱,是心意的刻录。楹联云:“捐资丕振千秋业,献力长存百世芳”,原来不是虚言。血脉的维系,从来不是靠血缘本身,而是靠一代代人主动的回望与承接。</p> <p class="ql-block">  步入祠内,红瓦映着天光,梁枋彩绘斑斓却不浮艳,像是被时光洗过,只留下沉静的华美。灯笼高悬,柱上对联工整,字字如训。这里没有喧嚣的仪式,却处处透着“敬”字的分量。我忽然想起那副临时起意的对联:“独行孤山孤山寺;偶见驷马驷马堂。”——孤山是景,驷马是根。一“独”一“偶”,竟是两种人生境遇的对照。</p> <p class="ql-block">  正厅高悬红底的“四知堂”匾额,三个大字金光沉稳。四知者,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出自东汉杨震拒贿之语。这块匾,不只是荣耀,更是警醒。后人来此,抬头一望,便该明白:做人清白,才是对祖先最好的祭拜。</p> <p class="ql-block">一面石碑详录世系,从第一世安隐到第十三世诚,名字如星点排列,连成一条不灭的线。我指尖轻抚碑面,冰凉,却似能触到血脉的温度。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曾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悲喜,有抉择,有对家族的默默托举。</p> <p class="ql-block">墙上挂着木质世系牌匾,金文字列整齐,自一世至十七世,绵延不绝。红虚线分隔世代,像是一道道时间的门槛。有人名下仅一字评语:“勤”“孝”“义”“贞”——短短一字,或许就是一生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另一块金边木匾光泽柔和,族人名字镌刻其上,排列如阵。它不张扬,却自有力量。家族的延续,从来不是靠某个英雄,而是无数平凡人默默站成一排,把名字刻进历史的缝隙里。</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碑,记着从德考至德汉十三世的传承,事迹简略,却字字千钧。没有丰功伟业的夸耀,只有“修桥”“助学”“赈灾”“持家”等平凡善举。原来,真正的家族精神,就藏在这些不起眼的“小事”里。</p> <p class="ql-block">抬头再看,屋檐下另有一匾,写着“泽被后世”“万古垂慈”,字字如钟。彩绘繁复,光线自高处洒落,照亮尘埃飞舞的空气。那一刻,我忽然懂了:所谓宗祠,不只是祭祖之地,更是精神的课堂。每一块匾,每一行字,都在无声地授课。</p> <p class="ql-block">归途上回望,祠堂静立山脚,飞檐如翼,托着晚霞。两位行人远去,身影渐小,融入山色。我心中默念那副对联,忽然觉得,它不该只是文字游戏。独行,是寻找;偶见,是重逢。而我们每一次回到宗祠,都是与祖先的一场不期而遇。</p> <p class="ql-block">古朴归真,不在形式,而在心诚。驷马堂前这一偶见,不是终点,而是一次提醒:走得再远,也别忘了回头看看,那盏为你留着的前行明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