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洒在花丛间,我踏入了开封龙亭公园的大门。眼前是一片金黄的菊花海,层层叠叠,如波浪般铺展到远处。花丛中央立着一个圆圆的标志牌,上面写着“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几个大字,字迹端庄有力,仿佛在宣告一场秋日的盛宴正式开启。游人三三两两地穿行其中,有人蹲下拍照,有人轻抚花瓣细细观赏,笑声与快门声交织在一起,像是为这静谧的秋晨谱了一曲轻快的序章。</p> <p class="ql-block">沿着石板路往里走,花坛愈发热闹。一排排黄色的菊花整齐排列,中央镶嵌着一个精致的圆形图案,像是大地织就的锦缎。游客们围在花坛边,有的举着手机自拍,有的牵着孩子指点花色,衣角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不远处,一条小河静静流淌,倒映着蓝天与树影,几株垂柳低垂,仿佛也在偷看这满园锦绣。阳光斜照,人影斑驳,整个场景像一幅流动的水彩画,热闹却不喧嚣。</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一座红漆牌坊赫然矗立,飞檐翘角,金饰点缀,透出浓浓的中式喜庆。牌坊下人来人往,石板路被踩得发亮,两侧的花坛里红黄花朵争艳,石栏杆上偶尔停着一只麻雀,歪头打量着行人。远处那座黄琉璃瓦的古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像是从历史中走来的守望者。我站在牌坊下抬头望去,忽然觉得,这不只是一个景点,而是一扇门——推开它,便走进了千年开封的呼吸里。</p> <p class="ql-block">穿过牌坊,迎面是一道熟悉的红门,门楣上挂着四盏红灯笼,随风轻轻晃动,像在打招呼。门两侧的彩绘龙纹依旧鲜艳,雕梁画栋间藏着旧时光的痕迹。行人络绎不绝,有老人拄着拐杖慢行,有孩子蹦跳着追风,还有情侣依偎着合影。我放慢脚步,忽然听见一位老人对孙子说:“这儿啊,以前是皇帝住的地方。”话语轻得像风,却让我心头一震——原来脚下,曾是北宋的宫城。</p> <p class="ql-block">走到龙亭大殿前,视野豁然开朗。正前方是一座巨大的红色金纹装饰物,形如宫门,花纹繁复,气势恢宏,像极了古代帝王仪仗中的华盖。装饰物前搭着红色舞台,几位演员正穿着传统服饰表演舞蹈,水袖翻飞,鼓乐声声。游客们围成半圈,有人鼓掌,有人录像,节日的气氛浓得化不开。我站在人群中,看着那舞动的衣袂,仿佛看见了千年前的宫廷乐舞,在这秋日里重新苏醒。</p> <p class="ql-block">殿前广场上,一只由绿植修剪而成的神兽雕塑静静蹲伏,身披五彩花卉,像是从神话中走来的守护灵。它的眼睛朝向大殿,仿佛仍在守卫那段尘封的皇权岁月。游客们纷纷在它面前拍照,孩子们笑着比出剪刀手,年轻人则寻找最佳角度构图。我绕到侧面,看见一朵黄菊从神兽口中“吐”出,像是它衔来的祝福。那一刻,庄严与童趣奇妙地交融,历史不再冰冷,而是开出了花。</p> <p class="ql-block">登上高处的观景台,整个龙亭园区尽收眼底。中央花坛如一幅巨大的刺绣,各色菊花拼出祥云与龙纹图案,美得令人屏息。四周的黄瓦红墙建筑环抱着庭院,远处湖面如镜,倒映着天空与飞鸟。游人们像散落的音符,在花径间缓缓移动。我靠在栏杆上,看一艘小船悠悠划过湖心,划开一道涟漪,也划开了时光的静默。这里,既是园林,也是历史的容器,盛着开封的秋,也盛着千年的风。</p> <p class="ql-block">最让我驻足的,是那座由花卉编织而成的龙形花坛。龙身蜿蜒,鳞片由红黄紫各色花朵拼成,龙头高昂,仿佛随时要腾空而起。阳光洒在花瓣上,整条龙像是被镀了一层金边。游客们在它周围流连,有人轻声赞叹,有人默默合十,仿佛面对的不只是装饰,而是一种象征——龙亭之龙,不只是帝王的图腾,更是这座城不灭的魂。</p> <p class="ql-block">我踏上通往大殿的石阶,脚下一格格青石被岁月磨得光滑。台阶两侧刻着龙纹,虽经风雨,依然清晰。抬头望去,飞檐如翼,直指苍穹。现代的衣着与古老的建筑在此交汇,我走在这段石阶上,仿佛也走过了千年的光阴。有人在我前面停下拍照,背影融入了红墙金瓦之中,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倒影,来了,看了,也成了风景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午后,我拐进一条幽静的花廊。紫藤花虽未开,但一排紫色的菊花沿着廊架绽放,像一串串风铃。竹影斑驳,洒在石板上,微风拂过,带来一丝凉意。几位老人坐在长椅上闲聊,声音轻缓。我慢慢走着,忽然觉得,龙亭不只是宏大的宫殿与热闹的花展,它也有这样安静的角落,藏在喧嚣背后,等一个愿意慢下来的人,听一听它的低语。</p>
<p class="ql-block">离开时,夕阳正斜照在牌坊上,红墙镀金,宛如燃烧。我回望一眼,那菊花依旧灿烂,游人依旧如织,而龙亭,静静地立在那里,像一位阅尽沧桑却依然微笑的长者。这一天,我看见了花,也看见了城;看见了人,也看见了时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