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容书院历史展》解说词2(李政)

天大海阔

<p class="ql-block">此外,忻县军分区独立营(1975年-1983年)在这里驻扎。为秀容书院的维护、保存做了大量工作,书院的历史不会忘记。2010年忻府区第一职业中学校搬出到2017年书院大规模修缮这七年时间里,处于空闲时期。在这一时期,一职中卢爱华、卢仁光两位老师受忻府区文化旅游局的委派,为守护、维护秀容书院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辛勤劳动和汗水,防火、防水、防盗、防破坏、防杂草疯长,日夜操劳,书院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同样不会忘记她们。</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称谓体系</p><p class="ql-block">1.白丁</p><p class="ql-block">没有学问的普通百姓,无任何功名和官职,大多由家庭、乡村私塾、义学等形式接受教育。</p><p class="ql-block">启蒙教育--由父辈或有一定文化的乡邻传授基础识字、算术及生活常识,少数家境稍好的会入乡村私塾,学习《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读物。</p><p class="ql-block">2.童生</p><p class="ql-block">以私塾或书院启蒙后的进阶学习为主,重点攻读“四书五经”,练习八股文、试帖诗等科举基础内容。准备参加科举初级考试的学子,无官职,需继续考取才能进入科举正轨。</p><p class="ql-block">案首童子试第一名,成为“案首”基本意味着一定能成为生员(秀才)。无特定官职,是一种荣誉头衔。</p><p class="ql-block">童子试--科举的入门级考试,分三个阶段,县试:知县主持;府试:知府(或直隶州知州等)主持;院试:各省学政(提督学政,由朝廷特派)主持。考试内容:以“四书五经”为核心,考八股文、试帖诗、经论等基础应试内容。</p><p class="ql-block">3.生员(俗称秀才)</p><p class="ql-block">通过院试考试,才能成为生员。需在官学登记学籍,接受官方统一管理,定期参加“月课”“季考”,由学官讲授经义、点评文章,同时可自主参与书院深造,与其他生员、学者交流,拓展学识;享有免除徭役、见官不跪、不受刑讯等特权。表现优秀,可被选拔为地方教谕或参与地方事务,如私塾先生、官员师爷等。</p><p class="ql-block">廪生 生员成绩最好的一等,由官府提供膳食补贴,有资格参与管理 </p><p class="ql-block">生员事务,并具责任为童生参加考试作保。</p><p class="ql-block">贡生生员中的优秀者,是地方贡献给朝廷的人才,送入国子监读书,通常可以被授予知县、教谕等中低级官职。</p><p class="ql-block">乡试-一科举的第二层级考试,属于“省级考试”,每三年一次秋季举行,省城设考场。由朝廷特派的“主考官”“副主考官”主持。考试内容:八股文、试帖诗、策论等。</p><p class="ql-block">4.举人</p><p class="ql-block">通过乡试后所获得的功名。通常以自学为主,研读更深的经史典籍、时政评论,或参与文人雅集、学术辩论(如与其他举人、官员交流)。少数会进入京城的“会馆”或私人讲堂,借助京城文化资源提升学识。</p><p class="ql-block">可授知县、教谕、学官等中低级地方官职。正式进入统治阶层,享有更多特权(如免税、优先被选官)。</p><p class="ql-block">解元乡试的第一名,与举人相同,但声望极高,且更易被重用,多授知县或进入中央担任低级官员,也可继续参加会试。</p><p class="ql-block">会试--科举的第三层级考试,通过由礼部主持的中央考试,属于“全国性考试”,主考官多为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等高级官员。乡试次年春季举行,考场设在京城贡院。考试内容与乡试类似,但更侧重经义深度和时政分析,策论题目更贴近朝廷政务。</p><p class="ql-block">5.贡士</p><p class="ql-block">通过会试的考生,第一名称为“会元”。贡士并非最终功名,但其身份特殊--所有贡士均可参加殿试,且殿试不淘汰,最终都会成为进士。贡士是从举人到进士的过渡关键,决定了后续通过殿试后获得的进士等级及仕途起点。</p><p class="ql-block">殿试--科举的最高层级考试,考中者统称为“进士”。由皇帝亲自主持,由读卷大臣先阅卷评分,再由皇帝定名次。会试后当年四月举行;考场多在皇宫太和殿或保和殿。考试内容以“策论”为主,题目由皇帝拟定,聚焦国家大政方针。</p><p class="ql-block">6.进士</p><p class="ql-block">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功名,根据名次授官,多为中央或地方重要职位(如翰林院编修、知县、主事等)。进入仕途后,以政务实践为核心,通过处理民政、司法等事务积累经验,接受上级官员(如督抚、内阁大臣)的指导;</p><p class="ql-block">殿试排名</p><p class="ql-block">7.三甲</p><p class="ql-block">对进士进行排名,分为三甲,直接进入仕途。三甲、二甲进士若干名,是进入翰林院或中央各部的重要人选。一甲进士三名,即“进士及第”(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为“三鼎甲”。</p><p class="ql-block">一甲排名</p><p class="ql-block">8.探花一甲进士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后续多进入中央核心部门任职。</p><p class="ql-block">一甲排名</p><p class="ql-block">9.榜眼</p><p class="ql-block">一甲进士第二名,与探花相同,授翰林院编修,后续晋升机会优于二甲、三甲进士。</p><p class="ql-block">一甲排名</p><p class="ql-block">10.状元</p><p class="ql-block">一甲进士第一名,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是仕途起点最高的进士,常被皇帝重用,未来多成为朝廷重臣,是未来宰相(内阁大学士)的重要人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二展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秀容文脉--学脉绵延耀忻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p><p class="ql-block">忻州秀容书院,屹立于九原大地,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学脉绵延的源头。岁月流转,这里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培育贤才、传承文明的精神家园。它见证着忻州文化的昌盛与繁荣,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在求知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从古代的科举才俊,到近现代的学术精英,秀容书院始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为忻州大地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力量,铸就了辉煌的教育篇章。</p><p class="ql-block">1.贤才揽教</p><p class="ql-block">在忻州古城的干年文脉中,秀容书院静静伫立。这里,曾有鸿儒硕学汇聚,他们以渊博学识为笔,以谆谆教诲为墨,在岁月长卷上书写着知识传承的动人篇章。每一位在此执鞭讲学的贤才,都带着对学问的热忱与对育人的担当。让我们侧耳聆听往昔的琅琅书声,感受思想碰撞的炽热光芒,探寻那些在书院中孕育的智慧与梦想。</p><p class="ql-block">据记载,清雍正二年(1724年)前,忻州儒学每年的入学名额仅为15名,且贫寒子弟入学尤为不易。但秀容书院自建成之日起就广开院门,揽诸贤以强师资、招众生以育人才。书院设有山长一人以总理院务,又聘有负责教学管理的教习数人,皆为一时的博学与厚望之士。1775-1902忻州秀容书院历任山长:</p><p class="ql-block">崔蝶(1715-1781),字云峰,号乙轩,忻州曹村人,1735年中举人,1737年中乾隆恩科进士。曾任河南淇县知县、郑州知州、大理寺右评事、礼部仪制司主事、郎中、会试提调等职,从京城任职退休归乡后,被时任忻州知州鲁潢聘请为秀容书院首任山长兼主讲,在忻州德高望重。</p><p class="ql-block">在任期间,不仅勤于教学,还应邀参加社会活动,曾为忻州的关帝庙竣工及七贤庙修复撰写碑文。他是忻州清代曹村著名曹氏家族的重要代表人物,亦是当时忻州政界和学界的代表人物,直至现在在忻州也有很大的影响。忻州后学董宇炜曾收集诗文,编为《乔梓集》,以励后人。他一生为文甚多,主要有一百余万字的《稽古堂四书讲义》,《古文别录》五册,《唐宋文读本》四册,《史文》八册,《制艺读本》四册,此外还抄定《昌黎诗集》,手批《左传》,藏于家中,后佚。《稽古堂四书讲义》作为他讲学课本,影响很大。</p><p class="ql-block">薛河东,字凤一,忻州令狐庄人,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举人,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任秀容书院山长,后补阳曲县、介休县儒学教谕。</p><p class="ql-block">他少有词名,文思极敏,未中举前在忻州亦负盛名;后任秀容书院主讲后,从游者甚众,学生很多。忻州段庄村举人石皓是他的学生,曾作文《薛风一先生七秩寿序》称赞其有“倚天拔地之才,振润古雕今之业。风流照耀,翰墨飞扬,如管公明,莫能与其相当;如杜元凯,鲜能测其甲兵。”并说他在主讲秀容书院期间,“士向其风,人熏其德。先生普度金针,高提玉尺,太邱道广,而推艺何妨求严?褒德性宽,而论文不嫌过刻。”可见当时在忻州影响之大,地位之高。忻州《陈敬棠诗文辑》介绍他“补阳曲、介休等县儒学教谕,所至文风丕振。”又说他“先生享年最高,故成才亦盛云。”作品多散佚,今只见诗一首《呈巩惺斋师》,是在他六十岁的时候,给他的八十岁的老师写的。</p><p class="ql-block">赵宗先,字槐符,号午轩,忻州前播明村人,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辛卯举人,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己酉任秀容书院山长,后选降州学正,加光禄寺署正衔。</p><p class="ql-block">他是忻州前播明村赵家重要代表人物,其学术水准在当时忻州最高,忻州知州华典对他极其赏识,聘为秀容书院主讲,并让他一同编撰《忻州志》,在忻州可谓名噪一时。</p><p class="ql-block">董宇炜,字青平,一字彤云,号砚农,忻州泡池村人,道光甲申年(1824年)中举人,道光己丑年(公元1829年)中进士,授平阳府儒学教授,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任秀容书院山长。</p><p class="ql-block">他自幼喜文,对先贤追崇不已。1829年考中进士后,无意政界,在山西平阳府任教,一生以启迪后学、表彰先贤为职志,曾搜集前辈诗文,编辑成《乔梓集》传世,以昭后学。由于在学界威望很大,遂在晚年被忻州知州张其恕聘为秀容书院主讲。由于张其恕十分重视教育,重视秀容书院的修复保护,做了不少工作,因此在聘任董宇炜担任秀容书院主讲后,实际上也就是让董宇炜协助其在忻州的教育工作,也就是说董宇炜当时也可看做是忻州的教谕,地位很高。今存《初夏苏公墓碑》一文,是为忻州东呼延村先贤苏应林,字初夏,写的一篇碑记。</p><p class="ql-block">郝椿龄,字曼修,忻州董村人,咸丰元年辛亥举人,大挑一等,以知县用,改就教职,补蒲县儒学训导。数年告归,在家设帐授徒,后主本县秀容书院主讲,二十余年。</p><p class="ql-block">他在忻州有很大影响,故而忻州知州方戊昌聘他为秀容书院主讲,并编辑《忻州志》。他对于地方公务多有赞助,历任忻州知州对他十分敬重,本县碑碣也多出其手,其社会地位及影响力可见一斑。他善书能文,所著作品今大多不存,《陈敬棠诗文辑》说他“郡中碑碣多出其手,所为诗古文词,多不存底稿。”今见有碑记《用九赵先生教思碑》《达夫王公暨配李宜人墓表》两篇。</p><p class="ql-block">米毓瑞(1853-1909),字兰田,号香樵,忻州北关七贤巷人,忻州北关米氏世家第十五祖,祖辈从商,清同治十一年成为本州儒生学员,同治十二年(公元1862年)赴山西晋阳书院学习,两年后肄业晋阳书院。光绪三年,其父病故,生活艰难,他以教书补贴家用。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他被山西学正王可庄评为翰苑才,调省令德堂肄业,被评为优贡。光绪九年,他朝考二等,以教职用,任临县教谕;后因祖父病故,回家守孝二年,期满后任垣曲县训导。米毓瑞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戊子乡试中举人,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庚寅中进士,殿试二甲,赐进士出身,点翰林院庶吉士,金榜题名,成为忻州北关第一名进士。此后米毓瑞回崞县崞阳书院讲学,后到太谷凤山书院讲学;光绪十八年被评为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六年在忻州秀容书院任主讲,光绪二十八年秀容书院改学堂后任总教,光绪三十年被光绪帝授为御史,光绪三十三年被授予通议大夫,赏顶戴花翎,掌江西道监察御史,清正三品衔。宣统元年秋末,米毓瑞病逝于江西任上,享年56岁。</p><p class="ql-block">民国期间,一些老师接受邀请,从四面八方汇集忻州,长期担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他们学问渊博,著书立说,不愧专家学者。他们德高望重,教育有方,堪称名师高手。</p><p class="ql-block">1902-1912忻州新兴中学堂历任堂长:</p><p class="ql-block">米毓瑞(1854-1909),字兰田,忻州人忻州城北关,光绪28年至29年(1902年-1903年)任职,光绪16年(1890年)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18年授编修,19年补国史馆协修,26年(1900年)任秀容书院山长。28年(1902年)废书院,改建新兴学堂,任总教,33年(1907年)补江西道察御史。</p><p class="ql-block">贾耕,字书农,沁水县端氏镇人,光绪30年春至31年底(1904年-1905年)任职,光绪17年举人。来忻前,曾任上党书院山长、山西大学中斋教员。辛亥革命后,曾任北洋政府总统府典礼官。1914年,被推为约法会议山西议员,有名于当时。</p><p class="ql-block">林杏成,福建人、光绪32年(1906年)任职。</p><p class="ql-block">宋汝梅,字逸仙,平定人,光绪33年(1907年)任职,前清生员,山西大学西学专斋预料毕业,任职一年。民国初年,曾当选参议院议员。</p><p class="ql-block">张友桐(1868-1945),字筱琴,代县人,光绪34年至宣统2年(1908年-1910年)任职前清举人。光绪29年任代州中学堂监督,民国2年任山西国税厅厅长,民国5年被聘为山西大学教授。著有《西径草堂集》14卷。</p><p class="ql-block">赵良辰,字遂庵,忻州大檀村人,宣统3年至民国元年(1911-1912)任职,前清生员,后又毕业于太原优级师范学校,并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民国初年当选过众议院议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