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容书院历史展》解说词3(李政)

天大海阔

<p class="ql-block">1912--1937忻县中学校历任校长:</p><p class="ql-block">1.赵良辰:(1875-1928)字遂庵,忻县大檀村人。1912年任忻县中学首任校长。先生年少喜读,考入太原师范学校。1898年毕业后,回忻州流江村教书8年,与米庭珍一起创办女子学校。受大户人家连安堂资助日本留学,1906年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1923年内获文虎章、嘉禾章。1928年病逝,享年53岁。逝后阎锡山派专人送门匾“品学兼优”,赵炳麟撰写碑文。</p><p class="ql-block">2.刘鸿藻:字渐逵,忻县解原村人。1912-1918年在忻县中学担任校长。山西大学西学专斋预科毕业。</p><p class="ql-block">3.马四聪:(1890-1947)忻县乔村人。1918年-1920年任忻县中学校长。先生少小私塾读书,稍长入学忻州新兴中学堂,民国二年(1913)毕业。考入山西大学二部理科学习,忻县中学任教。1921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政法系。</p><p class="ql-block">回国后先后在定襄中学、忻县中学、中和中学、并州大学、国民师范、忻县农职校、太原师范担任国文、英语教师。1947年,太原师范任教,因患癌症医治无效,逝世于忻县。享年57岁。</p><p class="ql-block">4,苏懋章:字焕亭,忻县东呼延村人。1920年担任忻县中学校长。先生系前清生员,曾任清末忻州高等小学堂堂长、省立(代县)女子第三师范教师。</p><p class="ql-block">5,陈登甲:1921年-1922年担任忻县中学校长。现保留有校长为“忻县中学民国十年同学录”所作《序》一篇。</p><p class="ql-block">6,张志儒:(1876-1977)字士心,忻县大南宋村人。1922年-1925年任忻县中学校长。为前清秀才,曾游邀村任教。徒步投考北京师范英语系,1919年毕业回太原,共同筹办太原成成中学。1926年返回太原成成中学。1932年担任西北贸易商行(天津)负责人。1934年接任西北实业公司营业科长。1937年日寇入侵,公司南迁,任运输科长。1949年建国后,任西安火柴厂经理。文革时期被遣返原籍大南宋村。政策落实回到西安,任西安市人民代表、西安市政府委员、工商管理局副局长等职。1977年逝世,享年101岁。</p><p class="ql-block">7.张燮友:(1896-1981)字辅轩,忻县东楼村人。1925年任忻县中学校长。毕业于北京大学,担任《晋阳日报》社总编,山西大学、山西师大化学系主任。1937年日寇入侵流浪陕西天水市,担任中学化学教师20余年。1981年9月逝世,享年85岁。</p><p class="ql-block">8,卢联玺:字玉亭,忻县解原村人。1925年-1928年担任忻县中学校长。山西大学工科毕业。</p><p class="ql-block">9.赵有功:字葆璋,忻县下社村人。1928年-1929年担任忻县中学校长。北京大学采矿系毕业,</p><p class="ql-block">10.范静山:(1897--1948)字怀仁,奶名福虎,山西忻县奇村人。1929年-1936年4月担任忻县中学校长。北平高等师范(北师大前身)理化系毕业。1921年任太原《晋阳日报》编辑,次年回任忻县中学校学监兼理化教师,任忻县抗日政府(静乐境内)教育科长一年,回乡创办高等小学。1944年受邀出任“山西雁门道立农科职业学校”校长。1946年在刘廷荫接任校长的“山西省立忻县农业职业学校”任理化教师。1948年忻县解放,在组建新的忻县中学当年12月病逝,享年51岁。他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精心选聘进步青年教师、优秀教师,凝聚团结资深博学、教学经验丰富、著书立说的教师队伍,在忻州教育史上堪称颇有建树的教育工作者,值得缅怀和崇敬。</p><p class="ql-block">11.郭裕,字问之,忻县上曹庄村人。1936年4月接任忻县中学校长,1937年抗战开始,学校“被迫南迁”离职。山西大学文学系毕业。</p><p class="ql-block">2.文跻九原</p><p class="ql-block">秀容书院不仅是忻州文化教育的摇篮,更是孕育高雅之风的圣地。这里曾是忻州的最高学府,见证了无数文人学士的成长与辉煌。从这里走出的文人墨客、贤达之士,他们的才情与智慧,为秀容大地增添了熠熠光辉。</p><p class="ql-block">当我们走进秀容书院,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去探寻那些曾在这里闪耀的文化之光,感受秀容书院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人文精神。</p><p class="ql-block">秀容书院的创建对忻州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科举时代,秀容书院培养出众多科举人才。他们在乡试、会试中脱颖而出,考取举人、进士功名。这些学子凭借在书院的刻苦学习,踏上仕途,有的成为朝廷官员,在政治舞台上施展才华;有的投身文化教育,传播知识与思想,为地方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也为书院赢得了极高声誉。</p><p class="ql-block">秀容书院历时127年,满清时期秀容书院就考中进士39人、举人165人、贡生264人。仅从道光初至光绪六年近60年间,《忻州直隶州志》记载,书院学子科场有成者,即出进士7人,举人64人,贡生71人。一如《新建秀容书院碑记》所载:“人文蔚起,科甲蝉联……多士汇征,为屏为翰。”现在的秀容书院西侧通天衢牌楼,悬挂“十隽匾”,便为彪炳10名举人而设。</p><p class="ql-block">在书院就学的人数也大大增加。同时,书院又是当时学术研究的中心,为忻州文化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真正是“魁奇英俊,制艺取士,由此发轫,邸抄获见,拊掌而笑”。</p><p class="ql-block">1912年,忻州“新兴中学堂”改称“忻县中学堂”,旋即奉文改称“忻县中学校”,到1937年抗战初期“被迫南迁”解散,办学凡25年,学校教育得到一定发展。共培养毕业初中班30个、师范班4个,学生干余人。此外,尚有4个中学班、1个女师班,及部分“师训班”的同学,因“被迫南迁”未毕业而解散,未能计入。</p><p class="ql-block">培养学生考入北京大学4人、清华大学2人、金陵大学4人、北京师大15人、北洋大学1人。仅1932年培养学生考入山西大学者约80余人。此外,还培养留学日本的学生8人、留学美国、苏联、法国的学生各1人。</p><p class="ql-block">民国后,一批批学子从秀容书院走出,忻州籍同盟会员人数就有近30人。创办《晋学报》、在新兴中学堂任过教员的梁硕光、从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创建新兴劝工厂的东石村许子翰,梁际蓉、石莹、赵良辰、傅存怀等人,都是民国初期的佼佼者。山西阎锡山军政机构中,忻县籍人物有村政处长陈敬棠、军务处长傅鹏海、交际处长梁航标、督军府副官处处长曹步章,还有晋绥考铨处、机械公务处、经济统制处等八大处长都是忻县籍人。</p><p class="ql-block">解放后,从秀容书院走出诸多人才。如史学名家梁园东,曾任山西大学教授、山西师范学院院长,其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入探究历史,著作颇丰。</p><p class="ql-block">3.新学蜚声</p><p class="ql-block">1902年,秀容书院改称新兴学堂,这一变革不仅是名称的更迭,更是教育理念与模式的巨大跨越,开创了山西书院改学堂的先河。这段历史,是秀容书院的新篇,是忻州教育迈向近代化的重要一步,更是时代变革在教育领域的生动注脚。让我们一同探寻那些为知识、为理想奋进的热血故事。</p><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面对时代变革,秀容书院积极响应新学潮流。从传统书院的经史子集、八股科举,到引入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知识,增设数、理、化等自然科学课程,学生所学不再局限于旧有的框架,西学东渐的思潮在这里激荡。学堂严格学生考核,依据成绩确定等次并给予补贴奖励,一时求学之风日盛。这些变革使书院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为学生打开了解世界的窗口,培养出一批具有现代知识和视野的人才。</p><p class="ql-block">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从这里走出的学子,带着新知识、新思想,有的考入太原高一级学校,有的甚至远渡重洋赴日本留学,学成归国后,他们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如同盟会员梁硕光在太原创办《晋学报》,许子翰从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后回国开创山西纺织工业先例。</p><p class="ql-block">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进步知识界提出“民主”“科学”口号,发动新文化运动,锋芒直指孔孟之道,对儒家学说、封建伦理道德,发起猛烈进攻,全面批判,从此儒家思想的统治走向了终结,宣传儒家思想的书籍也走出了学校大门。</p><p class="ql-block">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忻县中学校以博大的胸怀接受新思想、新文化。黄炎培、吉鸿昌等许多进步人士都曾在此讲演。可见当时忻县中学校已成为忻县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主要阵地。</p><p class="ql-block">书院的新学教育成果显著,培养的学生在社会各个领域崭露头角。他们有的投身革命,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贡献力量;有的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积极探索,推动社会进步。秀容书院也因此在新学教育领域声名远扬,成为忻州乃至周边地区新学教育的典范,吸引更多学子前来求学,为地方发展注入新活力。</p><p class="ql-block">4.书韵星火</p><p class="ql-block">回溯往昔,这里曾是进步思想的汇聚地,新思潮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这片土地。无数仁人志士在此觉醒,以笔为刃、以心为灯,传播着革命的理想与信念。他们在书院的砖瓦间,谋划救国之路;在朗朗书声里,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从这里走出的革命先驱,奔赴祖国各地,将红色的种子播撒四方,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不朽功勋。</p><p class="ql-block">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势不可挡。忻县中学校创办了《晨报》,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1931年共产党员肖藩返乡秘密创立党支部,1934年郭景仪(崞县人)发展忻县中学校学生刘安甫(1914-1975年,南张村人)、宿培玉(作头村人)、周金科(1915-1970年,西岁兴村人)、王际康(1918-1990年,三交村人)、田丰裕(1916-2002年,向阳村人)。为共产党员,并成立了以刘安甫为支部书记的党支部。</p><p class="ql-block">忻县中学校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输送了各行各业的人才,源源不断。其中骄骄者有霍世廉、张挺、黄志刚(这三位都是23班学生)、梁国东、马作楫、周昌令、梁志堂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秀容书院赋(闫竹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兴故郡,秀容古城。环二水而兆瑞;踞九原而昌明。设书院之岩岩,名追岳麓;移学官之赫赫,声接魁星。雄姿遥伫,凤阙珍藏四库;天籁和鸣,文苑常授六经。忻州惟才,于斯为盛;三晋学府,魁尊秀容。</p><p class="ql-block">忆昔鲁公倡建,布干秋之文运;山长薪传,开百里之儒风。毓瑞公诲人以不倦;良辰公润物而无声。俊彦负笈,中三十九进士;学子慕名,育二百六贡生。后值国辱时变,士觉民醒。八股绝而文理并;科举废而学堂兴。君不闻,忻中忻师,继书院之雅集;卫校戏校,续龙岗之丹青。秀容如母,望儿女以长路;诸校如子,习羊鸦而远征。</p><p class="ql-block">若夫观其佳构,峥嵘端庄。庭院参差,亭榭舒朗。入仪门,始信书山有径;读影壁,更闻校歌引吭。拾阶而龙门鱼跃,进院而学子雁行。侧柏凌霜而苍翠;枣槐依时而芬芳。通天衢上,信步天光云影;凌云阁中,极目水阔山长。于是乎,今古百年,志士魂牵而守望;上下三院,斯人修缮而名扬。</p><p class="ql-block">至若书院之魅力,犹在内涵。杏坛开讲,启蒙学而播远;文物展示,补遗缺而鞭先。诵经典而朗朗;学礼仪而翩翩。行弱冠而穆穆;祭先师而谦谦。更有春秋三义,结祠于巷陌;一代文宗,享祀于茅庵。歌之青衣水袖;念之砚田毫端。真个古风犹及今时见,一般不厌百回看。</p><p class="ql-block">嗟夫,书院既立,兴废几经。忻府庠序,以此而兴。勤慎敏爱,修齐治平。非惟州牧远瞩,抑也士民影从。何幸精筑瓦舍,集亘古之凤章;遂成地标,亮浴火之古城。</p><p class="ql-block">歌曰:</p><p class="ql-block">秀甲河汾兮,白鹤翩翩乎龙岗。容色怡人兮,文澜蔚起于古庠。书卷既开兮,氤氲枣韵以槐香。院翥龙凤兮,苟利家国而荣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