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 一首岁月里的歌

在水一方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谨将此文献给山东省蒙阴县的全体知青朋友们,献给全国的知青朋友们。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知青,即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简称,这是一个在特殊年代所产生的特殊产物或特殊群体,从它的出现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这段被尘封在历史长河中的年华,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在星空划出了一抹美丽的彩虹,成为了时代洪流中一道独特的风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知青,是一首岁月里的歌,这首歌被传唱了半个多世纪。从他们青葱年华时的歌声嘹亮,到中年时的回唱经典,再到目前晚年时心中的默默吟唱,在不经意间悄然流过了几十年的光阴。</span></p> <p class="ql-block">  "上山下乡"一词,最早见于195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文件中,笫一次提出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个概念,这也成为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开始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但确切的上山下乡时间应始于1955年,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压力,这年的8月9日,北京青年杨华、李秉衡等人向共青团北京市委提出到边疆垦荒,同年11月份获得批准,随后便引起了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的热潮。</p> <p class="ql-block">  1968年,毛主席一句:"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令,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推向了高潮,使得全国成千上万城市中的初、高中毕业生,被分配到边疆农场和农村中去。因国家对分配下去的知识青年到底有多少人,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官方认定,众说纷纭。经多方查询资料,从1955年上山下乡的萌发,至1981年11月国务院撤销知青办并入国家劳动总局,也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结束,这26年的时间,全国的上山下乡知青应在1700万至2000万之间。</p> <p class="ql-block">  山东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从1964年至1979年,共有4.3万多名知青到农村插队落户。在当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主要有两大模式,既农场(包括建设兵团、干校)和插队。插队,顾名思义就是安插到村生产队里,和普通社员一样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挣工分、分红、分口粮。</p><p class="ql-block"> 自1968年始,插队模式成为了上山下乡的主要方式,人数规模之大,涉及家庭之广,动员力度之强等,都是空前的。</p> <p class="ql-block">  地处山东沂蒙山腹地的蒙阴县,为响应党的号召,从1963年开始,对城镇未就业的知识青年,也采取了插队落户的方式来安置这部分青年人。自1963年至1973年期间,蒙阴县主要是接纳和安置来自山东济南、青岛、和烟台这些大城市里的知青。这段时间,来自青岛的40名知青,有30人被安置到了岱崮林场,有10人被安置到了天麻林场。</p><p class="ql-block"> 1968年济南170名知青来蒙阴插队落户,他们和来自军工企业九四二九厂的知青,分别被安插到了岱崮公社(已为镇)的蒋家庄、贾庄、台头、笊篱坪、朱家坡,野店公社(现为镇)的新盛、苏家沟、辛村以及垛庄公社(现为镇)的海子崖,坦埠公社(现为镇)的水明崖,联诚公社(现为镇)的红旗庄,高都公社(现为镇)的河西等村。以上除岱崮公社被安插的知青人数多一些外,其他公社里的村队被安插的人员较少。</p> <p class="ql-block">  对这些来自外市区的知青们来说,那时农村的生活条件是很艰苦的,他们来时,村里都还没盖知青宿舍,他们一一被分配到农户中。</p><p class="ql-block"> 这些知青平生第一次走出家门, 长期的城市生活,让这些人对农村生活很不适应,他们不像在县城长大的青年人,在这半城半乡的县城里,他们对农村生产及生活都有一定的熟知和了解,但从大城市来的人一切需要从头开始。</p> <p class="ql-block">  编者对这些来自济、青、烟的知青们知之甚少,他们的具体情况也不掌握,只是从留下的相关材料中对他们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他们返城或返回原籍的时间和情况,与全国上山下乡运动的进程基本一致。1978年全国知青会议之后,全国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逐渐终止,1980年中央正式决定结束该政策。这期间他们陆续返回原籍就业。像岱崮公社蒋家庄村,自1974年12月设点,至1979年7月撤点,分别来自济、青、烟的知青们陆续返城。但九四二九厂的知青们因企业的性质问题,他们返城的时间相对较晚且很集中,他们中有的知青是通过企业内招而返回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  在绝大多数知青返城的同时,也有极少数的知青为了理想或爱情选择留下,像来自青岛的女知青毕爱芹选择留下后,和当地青年结婚生子,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最后从县政协副主席的岗位上退休。</p><p class="ql-block"> 和那些知青们接触久了你就会发现,他们是一群有情有义的人。在他们返城后,从没忘记在那被激情燃烧的年代,那个曾给他们带来欢乐与忧伤和美好回忆的地方,他们会不时的回来再看一看,去寻找青葱岁月时所留下的痕迹。2015年9月11日,青岛300余名知青重访笊篱坪村。2018年10月21日,野店镇新盛村笫一届济南知青联谊会召开。疫情期间,济南的部分知青向蒙阴红十字会捐款捐物。2024年9月,九四二九厂的部分知青回访了蒋家庄知青点。以及济南知青群体出版了回忆录《难忘沂蒙那方土》等,重温了那段知青岁月,回望经典,让人感叹的是那情那景还在,可有的人却不在了……</p> <p class="ql-block">  不知何因,作为县这一级行政机构,蒙阴县域内的知青上山下乡活动却是于1974年才开始的。</p><p class="ql-block"> 1974年9月25日,县革委公布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成立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时任主任是谁不详,专职负责对知青的安置和善后工作,同时开展了调查摸底和动员工作。同年12月份,大批的县域内适龄知识青年开始到农村插队落户或返县内原籍落户,对返回原籍落户的知青,后被人们戏称为"还乡团"。在当时,县里在坦埠褚夏村、岱崮贾庄村、蒋家庄村、台头村、大上峪村,桃曲魏城村、建立了6个知青点,而褚夏、贾庄、魏城主要安置县域内知青,其他村主要安置济、青、烟等城市的知青,当时一共安置了197人。</p> <p class="ql-block">  1975年,县里又增设了桃曲孙家麻峪村、野店毛坪村、辛庄村,城郊公社西于来村和坦埠东西崖村5个知青点。其中孙家麻峪和毛坪村主要安置县域内知青,这5个知青点共安置待业青年358人。</p> <p class="ql-block">  对于上山下乡知青,国家对他们的安置是每人发给安家补助500元。因刚到农村没有参加上年度的农业生产,所以没有挣到工分,也没分配到口粮,因此,国家规定在知青下乡的第一年仍吃“国库粮”,每人每月发给生活费12元。</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现实情况是,下乡的第一年白面吃的比较多,但第二年就以地瓜、玉米为主食了。</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在那个计划经济年代,县里还对每人发放了布票25尺,棉票5斤。这是1976年对全县第三批知青的发放情况,其他批次的知青是否一样,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知青点是边安置边建设,像贾庄村知青点,是1974年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开石料1.3万立方米,清地基开挖土石方2万多立方米,盖宿舍、餐厅、仓库计28间,同时还建设了厕所和猪圈各一处。以上共计建筑面积632平方米,安置了全县笫一批来村的37名知青。</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贾庄村知青点现状)</p> <p class="ql-block">  这次县内首批次的动员及安置工作,共安插县内、外知青179人,其中以集体插队模式150人,分布在4个公社6个村,最多的一个村37人,最少的10人,同时返回原籍的10人。县里选派9名带队干部同赴知青点,开始了他们的知青生活。与此同时,县里计划再建房131间,建筑面积2546.64平方米,其中使用面积1786.84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1974年安置知青较多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这几年累计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下列图片为第一批去褚夏知青点的知青,共计29人,图片向我们展示了当时下乡时的情景以及他们返城后又回访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图为时任褚夏村党支部书记的张风祥同知青们亲切交流)</p> <p class="ql-block">(图为女知青们在晒棉花)</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第一批贾庄知青,下乡三十周年、四十周年纪念活动时的合影,他们是当时全县五个批次中,一次性安插知青最多的一批,共计37人。)</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笫一批赴魏城中的部分知青回访聚会时的合影留念,当时该知青点安置27人)</p> <p class="ql-block">  1975年7年.县知青办行文发出通知,开始动员本年度适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p> <p class="ql-block">  1975年9月,县域内笫二批知识青年安置工作开始。共计28名知青分别被安置到了毛坪村和孙家麻峪村,其中毛坪村13人,孙家麻峪村15人。</p><p class="ql-block">(图为毛坪村知青合影)</p> <p class="ql-block">(下面图为部分知青回访时的情景及合影以及他们在原知青宿舍前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图为全县笫二批次中,被安置在孙家麻峪的知青们)</p> <p class="ql-block">  1976年7月,县委公布张鹏云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主任。同年8月县域内笫三批知青安置工作开始。第三批共计安置69人,其中贾庄村知青点32人,魏城知青点23人,褚夏知青点14人。</p> <p class="ql-block">  第三批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会在县委礼堂举行。</p><p class="ql-block"> 根据会议议程,首先宣读了第三批知青人员名单并佩戴大红花,笫二项由时任县委副书记的王培先讲话,第三项由贾庄村知青点代表王德路发言,第四项由知青家长代表陈良坤发言,笫五项由贾庄村知青点带队队长公茂怀发言,笫六项由安置单位代表王明志发言。</p><p class="ql-block"> 从获得的图片来看,好像只有魏城知青点上的全体知青,佩戴着大红花在礼堂门前进行了合影。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见到了他们身后上世纪五十年代建成的(现已拆除)县委礼堂的面貌,让人感到十分的亲切和温暖。</p> <p class="ql-block">(图为县内第三批贾庄知青在知青宿舍前的合影,因是1977年拍摄的,所以包括了于77年笫四批的7人)</p> <p class="ql-block">(图为第三批贾庄知青回访聚会时,部分知青及两位带队队长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下面图为第三批贾庄女知青聚会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七叶一枝花")</p> <p class="ql-block">(下图:美丽而清纯的贾庄村女知青)</p> <p class="ql-block">(上山下乡通知书及知青证,你的还有吗?)</p> <p class="ql-block">(图为魏城知青欢送会后在县委礼堂门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图为魏城知青在知青点宿舍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下面图片为回访聚会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图为褚夏大队知识青年队工作计划)</p> <p class="ql-block">(下面图为褚夏知青点的知青们)</p> <p class="ql-block">  1977年县内第四批次共计安置知青99人,其中毛坪25人,孙家麻峪36人,魏城8人,贾庄7人,褚夏23人。</p><p class="ql-block">(图为毛坪下乡知青)</p> <p class="ql-block">(图为孙家麻峪下乡知青合影,计36人)</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全县第四批孙家麻峪知青回访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贾庄村的7名知青和笫三批知青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78年县第五批安置知青计58人。其中贾庄村知青点安置20人,魏城知青点安置18人,褚夏知青点安置10人。</p><p class="ql-block"> 由于在此年10月全国召开了知青工作会议,国务院规定县以下城镇知青不再列入下乡范围,所以,第五批下乡知青是县里的最后一批,他们在农村的时间也不长,从1978年8月到村,于1979年7月返城,不足一年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县域内这5个批次知青下乡的时间,长的也就2年半左右,短的不足一年,他们是分批次返城就业的。他们和去边疆的知青们相比,在农村的时间短暂,生活条件也比边疆好,且离家较近,随时可以回家看看,可以说他们是幸运的。</p><p class="ql-block"> 截止到1979年6月,全县所有插队知青和返原籍知青,以及外地市知青全部安排了工作。同时,县知青办撤销后并入了县劳动局。</p><p class="ql-block">(图为第五批贾庄知青点的这20名知青,和部分第三批及第四批知青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下面图是第五批贾庄知青点的部分知青们回访聚会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时至今日知青早已成为了历史,但它仍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特殊群体中,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一个美丽的故事,他们的经历各有不同,每个人对于那段岁月的感受也不尽相同,有些人觉得知青经历让他们亲身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在青葱年少时心灵的空白处,书写了一笔既轰轰烈烈,又忧乐参半,更难以忘却的诗与画。也有的觉得这段生活苦多于乐,消磨了他们的意志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将自己的青春年华浪费在了那片荒野之中。</p> <p class="ql-block">  在这如歌的年代里,时光的悄然远行,这首知青之歌,让他们唱着唱着人都老了。知青年代离他们渐行渐远,但那个时代的印记却会永远铭刻在他们的心底,在岁月的长河里,他会不断地徜徉在那段时光里。每隔一些年份,他们就会组织起来回到当年曾生活战斗的地方,重拾那时的欢乐与忧伤,这是一种情感,只有用心去感受,用心去珍惜,才显得珍贵,而此时他们的心情,没有下过乡的人是体会不到的。</p> <p class="ql-block">  因为,在知青岁月里,最珍贵的莫过于那些经历、成长与友情,那种在知青生活中结下的深厚友谊,成为了他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他们相信,无论是在农村的艰苦岁月,还是返城后在城市中的奋斗时光,他们始终感到那段经历是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永远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淡去……</p> <p class="ql-block">  能成为一名知青是光荣的,在他们现在老去的路上,让我们用一首歌来祝福他们,惟愿知青朋友们:你若安宁,便是晴天。</p> <p class="ql-block">  不再多求</p><p class="ql-block"> 只想岁月缓缓流</p><p class="ql-block"> 健康多点 </p><p class="ql-block"> 烦恼少点</p><p class="ql-block"> 风吹过皆为云烟</p><p class="ql-block"> 心常宁静</p><p class="ql-block"> 不为琐事扰心情</p><p class="ql-block"> 一年一年入梦轻 </p><p class="ql-block"> 安稳岁月最动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星光点点夜未央</p><p class="ql-block"> 映出心底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不求富贵</p><p class="ql-block"> 不求辉煌</p><p class="ql-block"> 只求笑颜在身旁</p><p class="ql-block"> 风起时听雨落声 </p><p class="ql-block"> 云散后看蓝天明</p><p class="ql-block"> 这一生如若有安宁</p><p class="ql-block"> 便是幸福最真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致敬,中国知青, 致敬,所有的知青朋友们。</p> <p class="ql-block"> 编后语</p><p class="ql-block"> 原依为知青这段岁月过去也就过去了,然,在某一天某一事和某一张图片,燃起了编辑一下蒙阴全县知识青年上下乡整个过程及经历的冲动。但在寻找资料和搜集图片的时候,又很后悔这个冲动,这一是编者水平有限,二是因当时条件所限,县知青办从成立到撤销,只存在了几年的时间,所以,留存资料非常少且不系统、不齐全。三是图片征集困难,到成稿时,第四、五批部分知青的图片仍未搜集到,留有缺憾。因此,在编写的时候十分伤脑。在困境中,县档案局的工作人员和一些同学、同事、朋友及微友们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和帮助,才粗线条的勾勒出全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基本情况,大家看后可以大概了解蒙阴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前因后果。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感谢。</p> <p class="ql-block">  如果其他知青朋友们或知情人士看到此篇后,如有能表述当时情景的图片,敬请在评论区留下联系方式,如能获取并将其充实到篇中,可更加真实、生动与完整地反映当时知青生活和场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