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涿鹿城·九门九关

溪之源

<p class="ql-block">  我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生于涿鹿县城,记忆中的涿鹿城是与平遥古城差不多那样子的。那时候的涿鹿城虽然经过战争的洗礼变得残缺不全,但基本上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布局和建筑风格,内城城廓完整、街巷有序,外城店铺林立,好不繁华!</p><p class="ql-block"> 人们常说,保安城是九门九关。为什么这样说呢?这要从涿鹿县城的整体布局说起。</p><p class="ql-block"> 据史书记载,如今的涿鹿城始建于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经历代补筑,最后形成了一个主城和东关、南关两个子城的格局。</p><p class="ql-block"> 主城位于现在城里一带,东至东城楼,西至今民园街东侧,北至鼓楼北街北端现在的鸿飞饭店,南至鼓楼南街现在的工商银行大楼前的步行街,北门到南门长度为一里十三步。主城是明清时期保安州政治文化中心,以鼓楼为中心,四条主街将城区整齐地分割为四块。保安州州署衙门在城区的东南角,解放后是粮食局直属库,现为郡城瑞居居民小区。早年,涿鹿县富商巨贾和达官贵人多住在主城里。主城四周城墙,外墙用砖包砌,隔一段外墙就伸出一座马面。内城早年开北、南、东、西四个城门,且都筑有瓮城,西门因堪舆家言其对州官不利,故在清初封堵(西城墙拆除前,鼓楼西原西门处被封堵的城门券洞仍十分清晰),后仅存三门。</p> <p class="ql-block">  南子城也称南关城,建筑年代不详。因其城墙由夯土筑成,并未包砖,所以也称南关土城。南关城北接主城,南至南城南门,东至今辘轳把巷东,西至今光明街东。南关城旧时是保安州的商业区,相当于北京城的前门大街。南关城以玉皇阁为中心,呈十字大街布局,开东、西、南、东便门四门,后为方便交通,又开通了西便门,但此门不在九门之列。</p> <p class="ql-block">  东子城也称东关土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知州李垣茂筑。东子城北至今和平街,南至苑庄村北,东至今东环路西,西接南子城及主城的东城墙,开北门和大东门两门。</p> <p class="ql-block">  旧时,涿鹿县城还有许多门,如西关九天庙的二道门、南关的土关门、东关的小东门等,这都是九门以外的。日伪时期,日寇为了加强对中国人民的统治,将县城内所有小巷的尽头都封死,出入县城必须通过这些城门。就是不属于九门的那些小门洞,到晚上也和内城、外城的城门一样都要关闭。</p> <p class="ql-block">  所谓九门,清康熙八年(1669年)《保安州志》州城图标注得十分清楚,包括内城的三个城门,南子城的四个城门(南门、东门、西门、东便门)和东子城的两座城门,共计九座城门。“关”字的本意是关口、要塞或出入的要道,只是后来在应用中前面增加了区域这个内容。按照关字的本意,九个城门九个出入的要道,自然是九门九关了。也有人说,明代九门九关指的是内城四门,南城东南西三门,东关北门和东门。清初封堵了内城西门,为了凑够九门九关,于是又开辟了东便门。</p> <p class="ql-block">  2018年6月30日下午,用高高的蓝色铁皮围了整整两个半月的旧城墙拆除工地,终于撩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就在旧城墙的原址上,一座用玻璃钢制作的玻璃碑呈现在路人的面前。这座碑是用多层玻璃黏合在一起的,基座用拆下来的旧城砖砌成。玻璃碑净高2.66米,宽5.16米;基座净高0.44米,宽2.88米,长6.64米,玻璃碑用旧城砖砌成的垛口固定在基座上,基座前方两侧各有一个汉阙石灯,四周绿化。</p><p class="ql-block"> 玻璃碑背北面南,正对着轩辕路。右边为“保安州城图”,看样子是以王法津、林启先、孙振寰、林启承、张震东、赵修民、薛春孝、王克元等老先生绘制的《古涿鹿郡城郭文化古迹分布图》为蓝本摹刻的,从中可以清晰地分辨出旧时涿鹿城九门九关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最早的涿鹿城,在今矾山镇境内。公元前300年,赵国在黄帝故城置“浊(涿)鹿县”,历朝沿用。东魏(公元534年―550年)连年战乱,官府解体,县城渐废。</p><p class="ql-block"> 今涿鹿城前身为下洛县城,在马军庄与北小庄村之间,战国末期燕国所设,秦汉沿用。曹魏末年(公元260年),下洛县城毁于黄阳山洪,今县城处筑下洛新城。西晋武帝泰始十年(公元274年),改下洛县为广宁县,广宁城设广宁郡。东魏时广宁郡、县官府解体。</p><p class="ql-block"> 之后,随着官府设置的变化,涿鹿城数易其名。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朝廷在广宁城设置新州及永兴县。公元936年,石敬瑭灭后唐称帝,把新州等十六州送给契丹,契丹改新州为奉圣州。金大安元年(公元1209年),朝廷将奉圣州升格为德兴府,永兴县改为德兴县。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朝廷将德兴府复为奉圣州,德兴县改为永兴县。元顺帝四年(公元1338年)大地震后,奉圣州改名“保安州”。明朝初年,朝廷移州民于居庸(今昌平),保安州撤销。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移民迁入,复置保安州,无领县。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保安州改为保安县,民国三年改为涿鹿县。</p><p class="ql-block"> 谷新声撰文</p> <p class="ql-block">  玻璃碑刻取代了古城垣遗存,成了涿鹿县城的新地标,也成了当地人怀旧的念想、外来人了解涿鹿历史的窗口,其价值、地位和作用不可小觑。</p><p class="ql-block"> 然而,玻璃碑在摹刻工艺和设计上确实存在不小的缺陷:玻璃之间的水雾杂质使本来应该晶莹剔透的玻璃碑刻显得污麻渍糟(涿鹿方言:不透明、雾蒙蒙的意思);州城图许多建筑坐标尚欠准确,容易给人以误导,特别是会对后人的研究带来不利影响;碑文采用竖排版面,却没有遵循其规范,繁简字混用,而且在标点符号和格式上尤为突出。这就使其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彰显我涿鹿文化大县的风采。</p><p class="ql-block"> 尽管如此,谷老师精湛的撰文和保安州城图,让记忆中的保安州城形象再次浮现在了我的眼前,聊以抚慰人们对刚刚失去保安州仅存西城残垣的伤痛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