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古徽州:一砖一瓦皆春秋

江南浪子

<p class="ql-block">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p><p class="ql-block">一路走来,看了山,看了水,看了古村,古树古村。古镇,不由得感慨,皖南犹如一颗颗珍珠穿起来的历史长卷。长卷里面是徽文化,徽商、徽派建筑乃至徽砚徽菜徽刻徽画徽派大师。以至于你竟会目迷五色不知所归。以至于你会对徽文化着迷的同时很像追索它的源头。于是就来到了徽州古城。徽州古城是山西平遥古城,四川阆中古城、云南大理古城我国四大古城之一</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古代为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及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徽商的主要发源地,是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徽城历史悠久。据唐《元和郡县志》记载,东汉末年,乌聊山有毛甘故城。宋《太平寰宇记》有“毛甘领万人屯乌聊,孙权遣贺齐平之,时歙县已治此”的记载。汉末至隋.未见有变更县治驻地的记载。隋末义宁中汪华起兵保境,将郡治自休宁县万岁山迁此.并在毛甘城故址筑郡城。此后,至清末的近1300年中,一直为郡、州、路、府城,而县治则附郭无城将近1000年,直至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知县史桂芳倡筑县城,至三十九年建成。县治始不再附郭。</p> <p class="ql-block">毛甘故城范围及其结构,均无可考。汪华所筑郡城,据宋罗愿《新安志》记载,城制为内子城外罗城,等级分明。子城周一里四十二步,为郡治和郡王宫室所在地,有郡王宫霞、东西宫廨、正门楼(即二十四根柱)等建筑,宛然王城建制;罗城周四里二步,为士民商贾住居地。此制经唐一直延续至北宋宣和年间,前后历时五百余年。宋宣和三年(1121)八月,改筑州城于扬之河北三里的新州,其城周长四里多。由于交通不便,群众纷纷迁回旧志,宋徽宗只得下诏知州事庐宗原,修复旧罗城。四年重修,五年竣工。修夏后,城周扩至七里三十步,有城门六座,即东门富州,西门丰乐,南门表城、紫阳,北门通济、太平,“不复为于城”。元初修城,仅改东门富州为新安,西门丰乐为庆丰,其余依旧。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部将邓愈加筑府城,城周扩至九里七十步,改六门为五门,即东门德胜,南门南山,西门潮水,小北门镇安,大北门临溪。并在城外东西北三面开潦池(护城河),河深一丈二尺,阔二丈四尺。明嘉靖年间始筑之县城,东践问政山,西靠府城垣,全长七里多。有城门四座:南门紫阳,东门问政,北门新安,西北门玉屏。至清代,府、县城垣虽有维修和加固,但城门一直未变。民国时,府城南山门,因建设杭徽公路而埋入地下,护城河也已湮塞。新中国成立后,为便利交通,府城的大、小北门、德胜门,县城的紫阳门、玉屏门已先后拆除,唯有府城的潮水西门及其月城门,县城的新安、问政二门尚存,府、县城垣,尚部分保留。1979年以后,为保护古城,在城西建设新区,现已初具规模。</p> <p class="ql-block">宋初,徽城设坊,共设宣化、望仙、紫阳、兴仁、化成、问政、增明、和福、司晨、通济、育材、安集十二坊;乾道时(1165—1173),增设孝童、孝义二坊;淳嘉间(1174—1240),增依莲、廪实、兴贤、春风、孝行、连营六坊。元延六年(1319),徽城设隅,隅下设坊。计有:东北隅,下辖文明、富积、乾明、忠孝、流庆坊;西北隅,下辖甘泉、香泉、通津、利泽坊;西南隅,下辖化成、兴仁、慈孝、福源、孝节坊;东南隅,下辖宣化、登瀛、状元、化淳坊。明弘治间,宣化坊改为宣明坊,新增绣衣、镇安、志节、永丰、孝义、通文、庆安、治平、里仁、崇宁、思贤、富山、清化、仁和十四坊。嘉靖三十九年,筑成县城垣,县城内有迎恩、新民、宣化、寅宾、双桂、道德渊源、风化之源七坊。民国21年(1932)始设镇,镇下设保甲。32年府城设阳和、中心、黄山、北街、斗山、南街、西街7保,县城设上路、新民2保,城外设西关、北关、古关3保。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保甲制,镇下设街道,1950年,府城设西南、中和、新北、斗山4街道,县城设新路1街道,城外设西关、北关、中街、南宫、新安5街道,以及问政1个行政村;1958年,改镇为公社;1965年,恢复镇建制。</p> <p class="ql-block">徽城的街道建设较早,据弘治《徽州府志》载,宋绍定六年(1233),曾整西门至三庙门街,孝义坊至兴贤坊、州学前街;次年,又重修郡治前街,共二百六十余丈。从此,“通衢以离淖”。经元、明两代的整修和发展,城内“康庄坦然,市肆辏集”。到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府城已有府前街、大街、十横街,小北街、上北街和南街;县城已有东门头街、县前街、后街、驿前街和上路街;城外有渔梁坝街。清至民国初,府城增西街,县城增玉屏街。民国中期后,府城有阳和街、中心街、西南街、小北街、大北街、南街、斗山街;县城有上路街、新民街、后街;城外有西关街、北关街、渔梁街。</p> <p class="ql-block">推开斑驳城门,时光在此打了个旋。徽州古城枕着新安江的浪头,将上千载春秋酿成湿濡濡的诗篇。徽州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城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它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p> <p class="ql-block">踩着青石板路往里走,脚下的每一道纹路都像在低声诉说,这里的时光走得比别处慢些,慢到能接住千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徽州古城的城门前,抬头望着那高耸的门楼,红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低语着百年的故事。晴空如洗,蓝得没有一丝杂质,衬得这座老城愈发古朴庄重。行人从门洞里穿行而过,脚步轻缓,仿佛也怕惊扰了沉睡的时光。我深吸一口气,空气中似乎都带着木雕与青石的旧味——这扇门,不只是入口,更像是通往一段慢节奏生活的时光隧道。</p> <p class="ql-block">一对父女正站在一座飞檐翘角的古建前拍照。父亲穿着白衬衫,手里还拎着瓶水,女孩穿着亮紫色的裤子,笑容像春日里刚绽开的花。他们不像是匆匆过客,倒像是特意来赴一场与老城的约会。那建筑屋脊上的雕饰精致得让人移不开眼,檐角挑向天空,像是要勾住流云。我路过时听见他们轻声说:“这里真像画里走出来的。”我笑了笑,心想,徽州本就是一幅活着的水墨。</p> <p class="ql-block">一块写着“仁和楼”的牌匾悬在门楣上,字迹遒劲有力,透着几分儒雅之气。屋檐下挂着几盏红灯笼,随风轻晃,映得门前一片暖意。旁边还有一块小招牌:“长笑梅剪纸 手作体验馆”。我驻足片刻,仿佛听见了剪刀在红纸上沙沙游走的声音——那是指尖上的艺术,是代代相传的温柔。这栋楼不只是一处景,更像一个守着手艺的老匠人,静静等着有人来听他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仁和楼比我想象中还要气派。飞檐如鸟展翅,层层叠叠的楼阁藏着岁月的层次。木雕的窗棂上,有花鸟,有瑞兽,每一刀都刻着匠心。阳光斜照在灰瓦上,泛出温润的光泽,墙边几株绿植悄然生长,给这份庄重添了几分生气。我绕到侧面,看见一位老人坐在檐下小凳上喝茶,眯着眼看天上的云。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徽州的美,不只是建筑,更是人与老城之间那种不言而喻的默契。</p> <p class="ql-block">一面巨大的黑墙突然出现在眼前,上面写着“天下徽州”四个大字,笔力千钧,气势磅礴。旁边一行小字写着“徽州历史文化陈列”,庄重而不失风雅。一位穿红裤子的女士站在墙前,双手交叉,笑容自信而从容,像在宣告她与这片土地的某种联结。我站在她身后,望着那四个字,心也跟着沉静下来。天下之大,为何独称“徽州”?或许,是因为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写着文化,都藏着风骨。</p> <p class="ql-block">古城内,古民居布局典雅别致,古桥、古塔、古街、古巷、古坝、古牌坊等古迹星罗棋布,交织出浓郁的古朴风韵,恰似一座气势恢宏的历史博物馆,封存着岁月的沧桑与厚重。徽州古城墙始建年代可上溯至东汉末年,为元末明初全国性建城活动的发源地之一,其尺寸、造型、砌筑做法均代表了当时最高技术水平,是古代工程技术的杰作。至明成化、嘉靖年间形成现在的形制。现在的徽州城墙包括府城城墙、城门、谯楼、附属建筑及其遗址遗迹等。</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中,最负盛名的建筑非许国石坊莫属,其又名大学士坊,民间俗称“八脚牌楼”,声名远扬。它的平面结构为“口”字型,不是普通牌坊的四根立柱而是八柱,这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八角牌坊。它八角飞檐高高翘起,宛如飞鸟展翅欲翔,檐角下的铜铃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似在低吟着古老的歌谣。牌坊上精雕细琢的图案,更是让人叹为观止。正面的浮雕,以“忠、孝、节、义”为主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情丰富细腻,或庄重肃穆,或慈祥温和,或坚毅果敢。他们的衣袂仿佛在风中飘动,生动地展现出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许国石坊该是古城最张扬的注脚。四座冲天柱撑起“大学士”的荣光,石雕上的龙凤与瑞兽历经风雨,却依旧能辨出当年的精致。仰头望去,阳光从坊檐的斗拱间漏下,落在斑驳的石面上,仿佛能看见几百年前,工匠们一凿一锤雕琢出的虔诚。</p> <p class="ql-block">街道中央立着一座石牌坊,雕刻繁复,飞檐翘角,像一座凝固的礼赞。它不说话,却让人忍不住放慢脚步。两旁的白墙灰瓦建筑整齐排列,像是列队的老友,静静守候。阳光洒在石板上,电动车缓缓驶过,发出轻微的嗡鸣,现代与古老在此刻奇妙地交融。抬头看,几朵白云悠悠飘过,仿佛也在这条古街上散步。</p> <p class="ql-block">绕过石坊,便是纵横交错的街巷。“斗山街”的名号听着就有烟火气,白墙黛瓦的马头墙层层叠叠,像水墨画卷里的留白。偶尔有木门“吱呀”打开,探出一盆修剪整齐的兰草,或是传来老人用徽州方言的闲谈,瞬间把人拉进市井的温柔里。街边的老字号铺子还守着旧规矩,纸伞铺的匠人正细细裱糊伞面,墨香与樟木的气息混在一起,是独属于这里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南谯楼在古城西南门,是徽州古城最重要的地标,是隋朝末年歙州府的正门,同时还是徽州古城最中心、规模最大的城门。在庄严古朴的城楼上“徽州府”三个字赫然醒目,这座城楼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最有名的是它的方形门洞,其中的“排栅柱”乃正宗宋代“营造法”,国内已再难见到。</p> <p class="ql-block">一条石板路从一座古老的拱门下延伸出来,门上的铁钉斑驳,像是被时光咬过的痕迹。走进去,仿佛踏入了另一段年岁。街道不宽,却热闹得很,游客三三两两,有的拍照,有的驻足看店招。两旁的建筑挂着红旗,随风轻扬,像是在庆祝某个无声的节日。我踩着石板走,脚底传来微微的震感——这路,不知承载过多少商旅的马蹄与挑夫的扁担。</p> <p class="ql-block">德胜门比我想象中更显厚重。石砖层层堆叠,门额上“德胜门”三个绿字苍劲有力,像是从石头里长出来的。门内是一条老街,阳光斜照,行人的影子被拉得细长。红灯笼挂在商铺门口,随风轻晃,映得人脸也暖了几分。我站在门口,忽然觉得,“德胜”不只是名字,更像是一种期许——愿仁德常在,愿岁月常安。</p> <p class="ql-block">这条街热闹得像个节庆现场。飞檐下挂着红灯笼,木雕窗棂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商铺一家挨着一家,有卖茶的,有卖糕点的,还有挂着“徽墨”招牌的老店。树影斑驳,洒在石板路上,行人穿行其间,笑声、叫卖声、脚步声交织成一首老城的晨曲。我买了一杯热茶,捧在手里,暖意从掌心蔓延到心里——原来,古城的烟火气,才是它最动人的部分。</p> <p class="ql-block">在一座写着“徽州府”的古建筑前,一位父亲背着孩子静静站着。孩子穿着粉鞋紫衣,小脑袋靠在父亲肩上,眼睛亮亮的,像是第一次看见这样的风景。建筑庄重典雅,红灯笼高挂,蓝天白云倒映在湿漉漉的地面上,像一幅对称的画。我悄悄按下快门,不是为了风景,而是为了那一刻的温情——老城不老,它活在每一个驻足凝望的眼神里,活在每一段亲子同行的足迹中。</p> <p class="ql-block">最难忘的是古城的水。练江绕着城郭缓缓流淌,江边的古码头还留着旧时的石阶,不知曾送别过多少赴京赶考的书生、经商远行的徽商。暮色降临时,灯笼次第亮起,光影映在江面上,与远处的文峰塔相映成趣。晚风掠过,带着江水的湿润,仿佛能听见古徽州的商船声、读书声,都揉碎在这夜色里。</p> <p class="ql-block">走出古城时,回头望了一眼那座斑驳的城门。徽州的美从不是刻意的惊艳,而是藏在一砖一瓦、一桥一水间的从容。它像一本被岁月仔细装订的书,每一页都写着过往,却又在当下的烟火里,鲜活地继续着新的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