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写小说•故乡,别来无恙】 故乡那座古桥

曹正刚

<p class="ql-block">昵称:曹正刚</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7569039</p><p class="ql-block">图片:手机自拍</p><p class="ql-block">音乐:来源美篇</p> <p class="ql-block">故乡那座古桥</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天府镇,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至公桥。它自清朝道光十七年建造至今,已有180多年历史。百余年来,它如“垂虹玉带”般静卧在冯家湾硝水河两岸,于山水间晕染出别样的乡村风情,也默默为人们的出行提供着便利。</p><p class="ql-block"> 至公桥是半圆单拱石桥,由拱圈、桥面、楔石、拱脚及附属桥头石碑组成。桥高距河床底近五米,桥面宽四米,桥拱跨径六米,桥及引桥长十五米。</p><p class="ql-block"> 整座桥由许多大小石块砌筑而成,石块有正方形,也有长方形,像1米零50毫米×350毫米、2米×350毫米等条石,最重的有三四百斤。建造工艺难度极高,且石块纯以就地取材的牛角庙山下上等黄沙岩石切块垒叠而成,未用其他粘合材料,却牢固异常。饱经沧桑的它,历经风雨冲刷、山洪激荡仍稳稳矗立,叫人不禁心生叹服。</p> <p class="ql-block">  在这座见证岁月的石桥旁,也留存着我儿时的欢乐记忆。儿时暑假,我和几个小伙伴常去至公桥后山拾柴。每当背篼装满柴,我们下山就会迫不及待地到桥下去戏水。河里非涨水期时,水不多却清澈见底,能清晰看见水底的沙石。我们常会伸手去捉些小鱼小虾,螃蟹尤其多,它们在石缝间灵活穿梭,每次我们都能有不少收获,那清凉的河水漫过肌肤,小鱼小虾在手中挣扎的触感,至今仍清晰如昨。</p><p class="ql-block"> 桥头东面立有一柱六边形的望柱碑,望柱顶端曾有个叫馗岗的人物雕像,他手拿一支笔,背上背着八卦,面朝桥西南的没水洞方向,寓意降拿邪恶、治理水道。据说,是因为没水洞地形像“毛子”(邪恶怪兽)的脑壳,所以设馗岗来捉拿。后来冯家认为馗岗所指对面是自家老坟山,疑是赵家故意破坏冯家风水,便拆掉了馗岗,把它做成了猪槽。</p><p class="ql-block"> 望柱碑高2.4米,每面宽0.36米,面对桥头正面刻有《至公桥》记碑文。由于年代久远,碑文上端及下部石材风化严重,中间部分也有少数字被损坏,不能完全反映碑文内容,但修桥的目的意义尚能知晓,碑的其他五面则是捐款者姓名及捐款数额。</p> <p class="ql-block">  180年来,至公桥除桥面栏杆在20世纪62年被百年难遇的山洪冲坏不复存在,桥北方朝后峰岩方向拱顶中间的龙头,以及桥南面干洞子方向桥拱顶中间的龙尾,前些年被一精神病人损坏,还有桥东面引桥前望柱顶端馗岗部分被拆毁外,整体结构仍完好。它是一份珍贵的遗产,彰显着刘家漕地区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卓越的才能,每次望着它,我都对先人们的智慧与技艺满是敬佩,也为家乡有这样的古迹而自豪。</p><p class="ql-block"> 刘家漕呈南北走向,上至杨柳埧、大田坎,下至文星场、板桥、麻柳湾、冯家湾、中兴、水岚垭出干洞。那年代,川北广安部分、华蓥山、三汇埧以及刘家漕南来北往的出行者,若走陆路,不爬牛角庙下东阳镇过河的话,都要从洞子或白庙子到嘉陵江边过河,这是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 当年独有一条大路,路面宽一米左右,有的地段一米三不等,绝大多数地面及石梯选用刘家漕当地的石灰岩石板铺路,路面光洁牢固,初几的月光都能照亮,千百年来被刘家漕及川北人民视为生存的脉络。</p> <p class="ql-block">  山水相依,有桥自然也离不开河。刘家漕属于川东平行岭谷区,是华蓥山脉的支脉、中梁山脉的东北段,处于观音峡背斜中上部。漕上分上、中、下漕,地形为两边是山,中间是沟底。千百万年来,大水冲刷让沟底靠西边的山下形成一条河沟,河沟水流由北向南。</p><p class="ql-block"> 中间“土地垭”地势稍高,以北为上漕,以南为中漕,中漕最宽且较平坦,“枧漕沟”以下为下漕。刘家漕从北向南还有很多小地名,上漕主要有大田坎、戴家沟、河西洞等;中漕有土地垭、后丰岩、文星场等;下漕有枧漕沟、新湾、麻柳湾、中心、冯家湾、牛角庙、水岚垭、白庙子、干洞子等。</p><p class="ql-block"> 上漕水源经自生桥、河西洞流经翁家沟,中漕老龙洞、郑家湾两边山岭及地区水源经郑家湾西边消洞下,经阴河流出干洞子,到吊岩汇入嘉陵江;中下漕其他山岭及地区水源则流经下漕冯家湾硝水河沟,汇集流入熬魚堡下面的没水洞,进入阴河后,在干洞子吊岩现在的石粉厂流出汇入嘉陵江。</p> <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春夏时节常发山洪,河沟水满为患,河中跳登及河堤被淹没,南来北往的行人受阻,给生活和生产造成极大损失。清朝中后期,刘家漕开始早期煤炭开采,除满足本地需求,还挑、背到东阳镇、干洞子、北庙子等地售卖。后期生产规模扩大,煤炭用船运往重庆及长江下游各地。若河沟涨水,没有桥就无法运出煤炭及刘家漕另一重要建筑材料——石灰。</p><p class="ql-block"> 于是,到了清朝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先人们在板桥和冯家湾下面的硝水河各修筑了一座石拱桥。当年由刘家漕赵姓绅士提议并组织修筑,修桥款项由刘家漕赵氏、黄氏、刘氏、万氏、冯氏、江氏、祝氏、张氏、李氏、周氏等300多人捐助,共积资四百余緡(约四十万文钱),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三十多万元。捐资数额大、参与人数多,彰显了先人们对故乡的热爱和为后人所做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丁酉岁次,桥建成后,行途坦顺心畅,惠及子孙,功在千秋。饮水思源,先辈们的懿行善举令人敬仰,所以录下他们的芳名立碑记之,铭其功、彰其德、显其志、扬其名,以期百世流芳,也昭示后人弘扬善德。在相当长一段时期,此桥为刘家漕煤炭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20世纪清末民初,工业发展促进了煤炭生产,刘家漕煤炭供求增加,原有几十家小煤窑组建成相对规模较大的五个矿井。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民族工业家卢作孚先生收购、组建、合并了这五个矿井,成立天府煤炭公司,并组织修建了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p><p class="ql-block"> 1933年北川铁路通车后,人工挑煤、背煤改为铁路运煤,至公桥完成了人力运输使命,被北川铁路取代。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北川铁路拆除,原铁路基础被改造为公路,汽车成为人们出行及运输的主要交通工具,至公桥也慢慢被人们疏而远之。但在我心中,它始终是家乡历史与情感的重要寄托。</p>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