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学童》故事梗概

东山龙

<p class="ql-block">  白冰,原名白崇诚,是在1939年日寇入侵中国山西时,被当时“中华慈幼协会”由山西吕梁抢救到后方(西安)的一名流亡学童。</p><p class="ql-block"> 白冰自离开家乡那天起,坚持每天写日记,一天没落,直到大学毕业。日记记录了他们这批学童从山西碛口到西安——眉县——四川金堂——沙坪坝——苏州——番禺的过程,直到1949年7月,共计37本日记,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陈汝艇与白冰同是流亡学童,两人一起从碛口过黄河,流亡陕川,成为铭贤学校的同班同学,也是求学期间形影不离的好朋友。</p><p class="ql-block"> 陈凯是陈汝艇的儿子,当年受白冰嘱托,希望他将这批流亡难童的求学和成长经历,整理成一部书,把“流亡学童的故事”写成文字,供后辈纪念,记录那个时代求学的不易。</p><p class="ql-block"> 于是,从2024年2月开始,陈凯开始在美篇上发表以《流亡学童》为名的系列文章,内容是对白冰日记的解读,让读者能够感受上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积贫积弱、奋力抗敌的时代背景,以及这批流亡学童的成长经历。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白冰是一个外向、热情、有担当的同学,是铭贤学校“同难会”的负责人。</p><p class="ql-block"> “同难会”是指从陕西眉县儿童教养院转移到四川金堂铭贤学校的学生,他们55人在1940年3月14日从眉县难童教养院出发,历经42天,徒步行走了1924里路,于4月25日来到四川金堂铭贤学校。经过一段时间补习,大部分升入初中一年级,最后在铭贤学校师生的帮助,在中国最困难、最危险的时期,完成初中学业后来考入技校、大学,在解放前夕选择留在大陆建设新中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流亡学童》系列文稿,是以解读(白冰)日记的形式,向读者描绘了在日寇侵略中华期间,政府、慈善机构为抢救这些读书孩子所付出的努力;也展示了在战乱期间,这些远离父母的流亡学童求学、生活的不易;通过这些流亡学童的经历,让大家能感受到铭贤学校“学以事人”的校训,以及“爱和舍已”的铭贤精神;这些流亡学童虽然在铭贤学校只读了三年,但由于铭贤学校的教学质量较高,后来他们大都考上了大学,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 </p><p class="ql-block"> 白冰是一个有心人,在流亡途中和读书期间,他能一直坚持写日记,几乎每天不落,内容包括时事、情感和各种社会现象,共计37本,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p><p class="ql-block"> 《白冰日记》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拟捐赠给山西农业大学图书馆,以图永久珍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陈凯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汽车发动机专业,静心阅读了白崇诚的日记,並以笔名东山龙写出134篇针对白冰日记的解读,整理成近20万字的书稿。</p><p class="ql-block"> 书稿文字朴实无华,描述生动,並能够将日记内容与时代大事件相结合,使得读者能在当年的时代背景下理解日记内容,让人对于当年的政治、社会风气、物价、教育、师生关系都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p><p class="ql-block"> 《流亡学童》还描述了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各界力量对“文化种子”的重视,也比较全面介绍了当年中国初中、技校、大学教学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教育史的一些空白。</p><p class="ql-block"> 本书是对铭贤学校、当年因庚子赔款而建的一个现代化学校——现在的山西农业大学的前身,最好的纪念,也是对铭贤校友的一种怀念。 </p><p class="ql-block"> 希望有机会出版,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了解中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12日于西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