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5日,上海久事美术馆迎来“衔尾蛇之歌:中西女性视角下的艺术和收藏”新展开幕。这场由上海久事美术馆与上海西班牙文化中心-塞万提斯学院联合主办的展览,不仅是“2025西班牙艺术季”的第五场重磅项目,更以“女性创作者+女性收藏者”双重视角为核心,为中西文化交流搭建起兼具深度与温度的艺术桥梁。</p> <p class="ql-block">“衔尾蛇”是一个首尾相接循环往复的古蛇图腾,自古以来在东西方文化中皆象征着永恒、转化与万物互联。以“衔尾蛇之歌:中西女性视角下的艺术和收藏”为名的展览在久事美术馆开幕。展览在内容上形成“创作+收藏”的双线脉络,不仅仅展示女性艺术家作品,也凸显女性收藏者的文化贡献。</p> <p class="ql-block">展出的作品类型涵盖了绘画、影像、雕塑、装置与纤维艺术等多种媒材,在材料语言上展现出极强的感染力与实验性——从承载身体记忆的缠绕编织,到基于数据逻辑的图像演算,各类作品共同营造出细腻且具穿透力的体验,让观众直观感受中西女性艺术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为呼应展览核心理念与上海久事美术馆的场馆空间特性,策展团队以“蛇环”为灵感,通过五大板块将展览设计为五重套接的架构,贴合“衔尾蛇”循环往复的隐喻,形成五个方向的当代表达。五大板块各有侧重:“反身之思”聚焦身体、身份与记忆,呈现女性以艺术重构自我叙事;“万物之理”以几何、数据等理性元素重构感知逻辑;“空间之诗”探讨空间的情感与政治性,展现女性对世界的重塑;“传统之化”将民间技艺、神话意象转化为当代艺术语言;“物质之力”则通过材料对话解构性别秩序,传递生态思考。同时,不同展墙色彩亦与多元化的作品风格自然呼应,形成连贯且富节奏的空间动线,以色彩为无形的感知线索,引导观众沉浸式探索这段回返往复的艺术旅程。</p> <p class="ql-block">反身之思板块强调身体与记忆的重构,聚焦女性对自我身份的表达。中国艺术家马秋莎的影像作品《睡美人》中,被塑料薄膜紧裹的双脚随呼吸起伏,马秋莎通过自身身体样本,探讨“美丽与束缚”的女性气质塑形;中国艺术家喻红的作品《风雨》中女性侧影被风雨撕扯,艺术家以传统贴金工艺对接当代身体叙事,把“身份”置于璀璨而易碎的光环之中,提示女性形象在东方语境里的多重投射:既是偶像,也需承受来自社会与自然的双重风暴。策展人露西娅·伊巴拉解读:“这里的作品不是对身体的简单呈现,而是女性用艺术重构自我叙事的宣言。”</p> <p class="ql-block">《编织抽象画(黄色-红色)》特雷莎·兰塞塔</p><p class="ql-block">综合材料(棉、羊毛与塔夫绸),200x200cm,2000</p><p class="ql-block">耶拉收藏</p> <p class="ql-block">《编织抽象画(黄色-红色)》是西班牙艺术家特雷莎·兰塞塔的装置艺术作品,它宛如一部“文化备忘录”,既承载着西班牙本土的纺织手工传统,又将时间线拉得更远——藏着摩洛哥的记忆符号,也呼应着罗马时期的编织技艺。</p><p class="ql-block">艺术家特雷莎对这件作品的解读格外动人:“即便作品署着我的名字,它也不该是我的专属财产。”艺术家通过手手相传,延续着古老的传统和智慧,在她看来,她的作品是在镜像(mirror)历代妇女的劳作,艺术从来不是独自完成的旅程,手工编织的一针一线、创作过程中的交流碰撞,都是“合作”的见证。这份对“共享价值”的坚持,让作品超越了材质本身,成为对艺术本质的温柔叩问。</p> <p class="ql-block">《Beyond The Pale(出格)》刘诗园</p><p class="ql-block">版画,240x320cm,2014</p><p class="ql-block">干玮玮收藏</p><p class="ql-block">第一板块中,有一件自带“静谧气场”的大体量作品——刘诗园的《Beyond The Pale(出格)》。因现居北欧,刘诗园将作品背景设定为北欧的森林,但森林上空悬着的那轮明月,却藏着最东方的乡愁,让人瞬间想起“月是故乡明”的缱绻。当北欧的清冷与中国的温情在画面中交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风景,更是艺术家对“故乡”与“自我”的双重凝视。</p><p class="ql-block">目前,这件作品由女性收藏家干玮玮珍藏。在塞万提斯学院的“女性收藏对谈”中,干玮玮的分享让这件作品更添温度:“第一次在美术馆看刘诗园个展,上楼梯时突然撞见它,整个人都被震撼了。后来把它挂在床头,一挂就是好几年。”</p> <p class="ql-block">,中国艺术家尹秀珍的装置艺术《一句话 No.097》</p> <p class="ql-block">《一句话 No.097》尹秀珍</p><p class="ql-block">不锈钢、旧衣物,直径39.7cm,厚度4.5cm,2021</p><p class="ql-block">张琼收藏</p><p class="ql-block">尹秀珍作品藏着细腻的“人间烟火气”。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界的重要女性艺术家,尹秀珍长期以旧衣物、回收物品为创作素材——这源于她的童年记忆:母亲曾在服装厂工作,衣物于她而言,是时光的载体,也是生活的痕迹。</p><p class="ql-block">这件名为《一句话 No.097》的作品是一个创作系列中的一件,这个系列由百余件个人衣物剪碎重组而成,这件作品最终拼出一句“全名词”的话文字:袜子、内裤、文胸、短袖衫、条绒裤、裙子、夹克,描述了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包裹在人体上的衣物,看着这句话,我们仿佛可以想象出一个熟悉又陌生的人。这些来自陌生人的织物,被盘成类似电影胶片的形状,像一部无声的 “社会档案”——记录着不同人的审美、不同时代的潮流,也串联起人与人之间隐秘的联结。</p> <p class="ql-block">《睡美人》马秋莎</p><p class="ql-block">影像,时长4´44″,2015</p><p class="ql-block">步入展厅,会听到细碎的“冰裂声”与“布谷鸟叫声”,仿佛能感受到万物复苏的气息。这件来自中国艺术家马秋莎的影像作品《睡美人》,其主题源于大家熟知的童话故事,在她的镜头下有了新的解读:被物化的“睡美人”不再等待他人唤醒,而是自我苏醒——影片最后,女性睁开眼的瞬间,恰似“娜拉出走”的现代续写。有趣的是,这部看似复杂的影像,却是用“低科技”,“低成本”的方式创作的创作方式却格外质朴:马秋莎用冰冻结照片,在烤箱烤盘大小的空间里完成拍摄,4分钟的时长里,藏着“冰封—苏醒”的隐喻。</p> <p class="ql-block">《沃德兰-洛丽塔6》马秋莎</p><p class="ql-block">水泥板、尼龙袜、木板、树脂、铁,110x110cm,2022</p><p class="ql-block">顾芷宁收藏</p><p class="ql-block">而旁边的装置作品《沃德兰-洛丽塔6》则饱含冲突之美更具冲突感:脆弱的蕾丝丝袜包裹着破碎的坚硬水泥。这件作品背后,是马秋莎的双重记忆:一是北京郊区未建成的 “亚洲最大游乐场” 沃德兰,如今只剩瓦砾;二是童年时坐在妈妈自行车后座,看着妈妈穿丝袜的小腿与水泥地面擦肩而过的画面。于是她收集亲友的丝袜,让丝袜成为“世代审美简史”,也让“脆弱与坚强”的女性特质,在作品中静静流淌。</p> <p class="ql-block">《无题(女妖,卡门)》玛丽娜·努涅斯</p><p class="ql-block">影像,时长1´17″,2005</p><p class="ql-block">阿莉西亚·阿萨收藏</p><p class="ql-block">影像作品《无题(女妖,卡门)》来自西班牙艺术家玛丽娜·努涅斯,画面中人物的特殊视觉效果,源于她对西班牙艺术传统的当代转译——在西班牙艺术中,“异类”“怪物”是长期被关注的主题,比如十七世纪委拉斯凯兹笔下宫廷里的侏儒、异类形象。玛丽娜以数字艺术的方式,让这一传统在当下重生,探讨“不一样的存在”的价值,也促使我们反思标准身体和容貌焦虑。</p> <p class="ql-block">女妖,卡门</p> <p class="ql-block">《风雨》喻红</p><p class="ql-block">金箔、布面丙烯,113.6x101cm,2011</p><p class="ql-block">张琼收藏</p><p class="ql-block">喻红的作品《风雨》与张子飘的《LILY 05》,呈现了女性艺术的两种力量。作为中国写实绘画的领军人物,喻红用金箔做画底,描绘了“突逢大雨的狼狈时刻”——下班路上遇雨的女性,狂风吹弯了伞篷抚乱了头发,然而在这不期而遇的混乱狼狈中入画的女性依然保有优雅的姿态和平静的表情美感。金箔的华丽与场景的日常碰撞,让“平凡时刻的尊严”有了具象表达。</p> <p class="ql-block">《Bang! Bang! Bang!(砰!砰!砰!)》史怡然</p><p class="ql-block">木板丙烯,160x110cm,2023</p><p class="ql-block">刘宝丽收藏</p><p class="ql-block">而中国艺术家史怡然的作品《Bang! Bang! Bang!(砰!砰!砰!)》则把目光投向东亚文化。画面里的鄂伦春族帐篷,藏着她对民族历史的深度考察:鄂伦春族曾是中国唯一允许持枪打猎的民族,禁枪后,许多男性靠饮酒消愁解失落。于是,史怡然在画中让帐篷旁挂着兽皮,把枪支变成写有“Bang!”字的酒吧霓虹灯——艺术创作、地方志地质研究、民族志考察在此交织,让作品成为对民族身份与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p> <p class="ql-block">既定形式</p> <p class="ql-block">《LILY 05》张子飘</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190×120cm,2020</p><p class="ql-block">干玮玮收藏</p><p class="ql-block">年轻艺术家张子飘的《LILY 05》则截然不同:大尺幅的画布上,色彩碰撞激烈,刮擦的笔触里满是张力。人们常说她的作品有“男相”的激情,但这份力量恰恰是她的女性表达——画中的百合并非写实的标本,而是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形态,恰似不被定义的女性自我。</p> <p class="ql-block">《无题(葡萄园I)》</p><p class="ql-block">富恩特萨尔·阿莱尼亚斯</p><p class="ql-block">(朱莉娅·富恩特萨尔和巴勃罗·阿莱尼亚斯)</p><p class="ql-block">伊鲁科木、薄帆布和钉子,235×150×15cm,2023</p><p class="ql-block">耶拉收藏</p><p class="ql-block">第一板块的尾声,有一件特殊的作品——《无题(葡萄园I)》,由富恩特萨尔·阿莱尼亚斯(朱莉娅·富恩特萨尔和巴勃罗·阿莱尼亚斯)2位艺术家共同创作,他们将2人的合作称作“艺术二重奏”。作品探索的“二重性”与“二分法”,是贯穿东西方哲学与宗教的永恒母题——从柏拉图、笛卡尔的哲学,到道家、儒家、佛教的思想,都能找到它的影子。</p><p class="ql-block">这对艺术家以当代视角解读“二重性”:他们不追求永恒,反而关注“稍纵即逝”与“不平衡”——就像当下社会里,很多关系、很多身份都在流动变化。遗憾的是,这组作品本有两件,另一件未能来到中国,但仅这一件,已足够让我们思考:差异与共性,对抗与对话如何在每次或大或小的抉择中摆荡与平衡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如何找到自我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怒放</p> <p class="ql-block">柔和和锋利</p> <p class="ql-block">埃斯特·费雷尔《质数之诗第27号(漏洞)》</p> <p class="ql-block">万物之理板块打破“女性艺术偏向感性”的刻板印象,展现理性与感知的对话,以几何、数据为核心语言。西班牙艺术家埃斯特·费雷尔的作品《质数之诗第27号(漏洞)》,纸本上的质数排列既具数学理性,又通过“漏洞”设计传递“不完美的美感”;中国艺术家崔洁的作品《招商局西港中心#2》则以冷峻灰蓝块面勾勒写字楼轮廓,将城市空间转化为“非英雄叙事”的理性表达,展现女性对“秩序与突破”的独特思考。</p> <p class="ql-block">必要与可能</p> <p class="ql-block">崔洁《招商局西港中心#2》</p><p class="ql-block">2021 布面丙烯</p><p class="ql-block">张琼收藏</p> <p class="ql-block">六个红色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生长中的风景》毕蓉蓉水彩、羊毛、棉线、刺绣、综合材料装置尺寸可变,2020-2023</p> <p class="ql-block">一件融合水彩、羊毛、棉线与刺绣的综合材料装置,藏着艺术家对“城市空间” 的独特解读。这件名为《生长中的风景》的作品,是由山水画专业出身的艺术家毕蓉蓉创作的,她跳出了传统山石肌理的创作框架,将目光投向了身边的城市。</p><p class="ql-block">她用“采样”的方式,从城市建筑表面、附着在墙体上的植物、街头的招贴画中提取碎片,再将这些零散的“城市皮肤”重新拼凑,最终形成一幅属于自己的“城市风景”。在她的作品里,城市不再是冰冷的建筑群,而是充满温度的、可触摸的“活的风景”,每一块碎片都藏着城市生活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空间之诗板块探讨空间的情感与政治性,体现自然与人文的交织。西班牙艺术家萨拉·拉莫的作品《入口I:着迷,致未来之人》极具互动性——巨幅帆布被裁成可撕离的魔术贴模块,观众可重新排列组合,拉莫表示:“‘入口’不是固定的,它是观众与作品共同完成的时间裂缝,就像女性对世界的重塑,永远在动态中生长。”</p> <p class="ql-block">《夏夜》时子媛综合材料、机械装置,尺寸可变,2019</p> <p class="ql-block">“空间之诗”板块,一组会发声的装置很容易吸引观众的目光。这件名为《夏夜》的作品,由艺术家时子媛创作,也是国内外较为少见的、由女性艺术家打造的声音装置。</p><p class="ql-block">艺术家通过综合材料与机械装置的结合,让作品在现场自主“发声”“运动”:有的声音像远处的雷声,有的似掠过耳畔的风声,还有的是自然界里噼里啪啦的细碎声响。这些并非真实场景的声音,却能引导观众在脑海中构建出专属的“夏夜图景”,声音成了桥梁,连接起作品与观众的想象,让“空间”突破了视觉的局限,变得可听、可感。</p> <p class="ql-block">宠物</p> <p class="ql-block">《景观上的景观》埃莱娜·布拉斯科综合材料,300x230x20cm,2012</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艺术家埃莱娜·布拉斯科将自然风景与衣物叠加,构建出“双重风景”的视觉效果。</p><p class="ql-block">衣物是什么?是我们行走在社会中的“第二层皮肤”,带着个人审美、时代风尚,也藏着社会身份的印记。艺术家通过这样的叠加,让自然的“纯粹风景”与社会的“人文风景”碰撞:一边是田园式的美好自然,一边是暗含阶级、平等议题的社会现实,看似温柔的画面,却藏着对社会现象的细腻观察与讽刺。</p> <p class="ql-block">《瀑布 NO.2》刘彦瑢布面油画,230x190cm,2021</p> <p class="ql-block">中国艺术家刘彦瑢的作品《瀑布 NO.2》会让人感受到一种洒脱的力量。刘彦瑢是油画专业博士,如今在四川美术学院任教,她的性格里带着几分“侠女”气质——这种特质也藏在了作品里:画面中的瀑布仿佛带着“任天地我行”的气势,让人想起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豁达。</p> <p class="ql-block">《幽灵写生》杨圆圆单频高清录像,11'44'',2024</p> <p class="ql-block">中国艺术家杨圆圆的影像作品《幽灵写生》,以女性第一视角展开对“媒介”的探索。作品从废弃老电影院的胶片场景开始,过渡到数码时代,再延伸到 AI 图像生成的当下,讨论的核心是:当媒介不断变化,我们的记忆会如何被重组?审美与图像叙事,又会不会随之变异?</p> <p class="ql-block">《翻转Ⅲ》格伦达·莱昂单渠道有声视频,4'4'',2016</p> <p class="ql-block">来自古巴、现居西班牙的艺术家格伦达·莱昂用作品对“钱”发起了追问。她的创作贴近极简主义风格,却温柔又有力地触碰了“金钱统治性”的议题——钱本身或许“不值钱”,但在当下社会,它却成了衡量许多事物的标准,甚至左右人的选择与生活。</p><p class="ql-block">艺术家没有直白批判,而是用含蓄的艺术语言,让观众思考:我们对“拥有”“支配”的执念,会不会让我们迷失?当时间推移,现在我们看重的“价值”,未来又会变成什么模样?</p> <p class="ql-block">《秘密罢工,为她沉思的五分钟》阿莉西亚·弗拉米斯影像,4',2005</p> <p class="ql-block">这件时长4分钟的作品《秘密罢工,为她沉思的五分钟》带着强烈的社会意义。西班牙艺术家阿莉西亚·弗拉米斯邀请100位女性戴上红色手套——红色象征着鲜血,也象征着女性未被保护的处境。</p><p class="ql-block">这些女性静静出现在街头,没有声音,保持静止,却用“染红的双手”传递出对女性暴力的抗议:在亲密关系中、在社会环境里,女性可能面临的伤害从未消失。艺术家希望通过这种“无声的行动”,让更多人关注女性安全议题,这也是西班牙社会长期关注的重要话题。</p> <p class="ql-block">《入口I:着迷,致未来之人》萨拉·拉莫帆布、丙烯、魔术贴,207x126cm,2019</p> <p class="ql-block">关注“物”的西班牙艺术家萨拉·拉莫用纺织品、布料创作了《入口 I:着迷,致未来之人》。这些旧材料曾有实用价值,如今却被闲置,但艺术家通过重构,让它们在作品中“新生”——色彩搭配充满绘画个性,形态组合又引人深思。</p> <p class="ql-block">她想让观众思考:过去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为何会失去价值?我们总渴望拥有新事物,可现在追逐的“新”,未来会不会也变成“旧”?人与物的关系,或许不该只有“支配”与“丢弃”,还有“尊重”与“反思”。</p> <p class="ql-block">别墅花园景观</p> <p class="ql-block">经历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公路上》玛贝尔·帕拉辛视频装置,时长11'5'',1998-1999</p> <p class="ql-block">此次展览特别搭建的影像厅中展出了西班牙艺术家玛贝尔·帕拉辛的作品《公路上》,这是她首次用电影技法创作的影像作品。作品分三个章节:司机驾车前行、皮影戏剧场、带着父母进入 “奇幻仙境”,像极了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就像达利曾说“我可能不理解自己创造的东西”,这位艺术家也想传递:艺术不必被完全理解,这种“不理解”反而会邀请观众反复观看、自主思考,让作品的意义在每个人的解读中变得丰富——这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p> <p class="ql-block">三江源头故事集</p> <p class="ql-block">传统之化板块是古老技艺的当代转化,聚焦民间技艺与神话意象的新生。中国艺术家石至莹的作品《伎乐天众3》以布面油画重现东方神话中的“乐神”,金箔底色与柔和笔触融合传统与当代。</p> <p class="ql-block">林芳璐《她的山丘》与索尼娅·纳瓦罗《STIRPA I》,一白一黑,密密织就,在手工艺的探索上得以充分交流。林芳璐到云南学习白族的扎染工艺,为自己的艺术创作找到独特的灵感。纳瓦罗则将摩洛哥的茅草编织用于自己的艺术创作。她们不约而同都以艺术的方式留存、活化着古老的手工艺。</p> <p class="ql-block">她的山丘</p> <p class="ql-block">索尼娅·纳瓦罗《STIRPA I》</p><p class="ql-block">2021 针茅织物与木结构</p> <p class="ql-block">《永恒与片刻》袁可如三频影像装置,23',2021</p> <p class="ql-block">中国艺术家袁可如的作品《永恒与片刻》是整个板块中极具情感张力的作品。艺术家基于自己家族的乙肝病史创作,三个屏幕分别对应三个原型:以自己为原型的缅怀者、携带病毒的母亲、推动传染病法变革的求职者。</p><p class="ql-block">高中时父亲与大伯因乙肝去世,90年代母亲因未打疫苗让女儿携带病毒,2003年张先柱因乙肝被拒入职后上诉胜诉、推动法律修改——三个个体故事,一开始各自叙事,最终在小剧场相聚,共同倾听法庭陈词,从“个人经验”变成“集体记忆”。艺术家希望通过作品,让观众看到个体伤痛背后的群体困境,也感受到集体力量带来的改变与希望。</p> <p class="ql-block">中国艺术家李维伊的《衔尾蛇项链》以人造珍珠与剥制青鱼头为材料,将东方对“生命循环”的哲思融入装置</p> <p class="ql-block">俯仰之间</p> <p class="ql-block">门楚·拉马斯的油画《奇美拉》就与石至莹的油画《伎乐天众》在回溯传统上形成了对话。奇美拉是希腊神话中的一种怪兽,又叫缝合怪,其形象由狮子、羊等不同动物部位拼合而成,代表着一种摧毁。但拉马斯这幅画却运用了西班牙岩画的画风,多了很多质朴和童趣的部分,她用抽象的线条表达,来重新描绘奇美拉这种怪兽。石至莹这幅画则是从中国古代石窟造像包括敦煌的色彩中汲取的营养,并以特别的手法让人们亲近飞天造像。</p> <p class="ql-block">奇美拉</p> <p class="ql-block">石至莹《伎乐天众3》</p><p class="ql-block">2022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干玮玮收藏</p> <p class="ql-block">崇土系列</p> <p class="ql-block">大型扁平器皿</p> <p class="ql-block">物质之力板块通过材料对话解构性别秩序,传递生态思考。西班牙艺术家安吉拉·德拉克鲁兹的作品《瘪 13,红》则以揉皱的布面油画,将“瘪与胀”的物理状态转化为女性情绪张力的隐喻。西班牙艺术家索尼娅·纳瓦罗的作品《STIRPA I》则用染色绢布与木结构,将西班牙传统缝纫技艺转化为装置语言,纳瓦罗提及创作灵感时说:“祖母教我的针法,是女性代代相传的记忆,我想让它在当代艺术中继续呼吸”。马楠强调:“这里的材料不再是被动媒介,而是女性表达生态思考、打破性别框架的主动参与者。”</p> <p class="ql-block">安吉拉·德拉克鲁兹《瘪 13,红》</p><p class="ql-block">2010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的另一大突破,是将“女性收藏”提升至与“女性创作”同等重要的位置,形成“创作+收藏”的双线脉络。展出的44件作品中,近半数来自中西女性藏家的私人收藏,包括干玮玮收藏的石至莹《伎乐天众3》、娜塔莉亚·耶拉(耶拉收藏)的索尼娅·纳瓦罗《STIRPA I》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览名称:“衔尾蛇之歌:中西女性视角下的艺术和收藏”</p><p class="ql-block">展览周期:2025年9月6日-2025年10月22日</p><p class="ql-block">展览地点:上海久事美术馆(上海市黄浦区中山东一路27号6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