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识才用才,方筑栋梁之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是刘邦与韩信论兵时,韩信对自身领兵能力的自信断言。这短短六字,不仅道尽了韩信作为“兵仙”的卓越军事才能,更揭示了“大才善任”的深刻道理——真正的栋梁之材,从不怕责任之重、任务之繁,反而能在更大的舞台上释放潜能。正如韩信背水一战破赵军、十面埋伏困项羽,若没有刘邦给予的领兵之权,他纵有满腹韬略,也难成千古名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而“毛遂讥众,碌碌无奇”,则讲述了毛遂自荐随平原君赴楚时,面对同行十九人“因人成事”的嘲讽,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的犀利反驳,最终凭一己之力说服楚王合纵抗秦的故事。毛遂的“讥”,不是狂妄的贬低,而是对“庸碌无为者”的警醒——在机遇面前,一味等待他人提携、缺乏主动担当的人,终究只能沦为平庸。这与那些在乱世中畏缩不前、在盛世里安于现状的人何其相似,他们空占其位,却难有作为,恰与毛遂的果敢形成鲜明对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古人称大将为“干城”,赞其如盾牌与城墙般守护家国;称武士为“武弁”,敬其以武力捍卫安宁。无论是“多多益善”的韩信,还是“自荐脱颖”的毛遂,本质上都是撑起时代的“干城”。韩信的“能”,在于能驾驭千军万马,将“多”转化为“强”;毛遂的“勇”,在于能突破自我设限,将“独”转化为“功”。他们的故事印证了一个真理:一个时代的兴盛,从不缺人才,缺的是识才的慧眼、用才的胆识,以及人才自身敢担责、敢出头的魄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反观当下,从科研领域攻坚克难的科学家,到基层一线默默奉献的工作者,从商界开拓创新的企业家,到赛场为国争光的运动员,他们皆是新时代的“干城”与“武弁”。若能如刘邦信任韩信般给予信任,如毛遂相信自己般主动作为,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领域“多多益善”,而非“碌碌无奇”。毕竟,时代从不辜负有能力、敢担当的人,唯有以才立身、以勇破局,方能成为真正的栋梁,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