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的河間市是河北省滄州市代管的縣级市。其歷史可追溯至戰國時期,在<戰國策>中已有“河間”這一地名。至今已有2700年歷史。其地名來源,因其處於沙河(子牙河)和唐河之間,故稱“河間”。</p><p class="ql-block"> 河間春秋時屬燕趙之地,秦置武垣縣,隋煬帝大業年間(605一一608)更名河間,沿用至今。唐為瀛州附郭縣(附屬於瀛州)。</p><p class="ql-block"> 宋-大觀二年(1108年)設河間府,金置總管府,元為河間路,明屬河間府,清延續明府制。</p> <p class="ql-block"> 古代河間府管轄範圍四至圖(上)</p><p class="ql-block"> 與今地圖對照(下)</p> <p class="ql-block"> 《詩經》傳承的發祥地</p><p class="ql-block">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也稱《毛詩》是戰國晚期鲁國人毛亨(後人尊稱為“毛公”)所傳。其傳經處即在河間,现仍有<詩經村>(民國曾任大總统的馮國璋故居即在此村)。</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焚書坑儒”,大儒毛亨從鲁地(今山東)倉惶出逃,至河問避難。至漢惠帝撤消“挾書令”方重新整理《詩經訓詁》並親傳毛萇(世稱“小毛公”)。使這一兩千多年前的寶貴文化遺產得以傳承至今。所以河間是《詩經》傳承的發祥地。經考証,距詩經村三里許的“君子館村”即為毛萇當年傳經講學之地。</p><p class="ql-block"> 圖為毛萇木刻版畫像。</p> <p class="ql-block"> 成語“實事求是”的來源</p><p class="ql-block"> 劉德,漢室宗親。漢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受封“河間王”。在位期間,在封地“河間國”内收集佚書,修興禮樂。滙集研究儒家經典,振興儒學。史稱其“有雅材”,“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實事求是”這一成語即來源於此。</p> <p class="ql-block"> 主张“廢黜百家,表彰六經”的董仲舒。</p><p class="ql-block"> 董仲舒(前179一一前104年)漢廣川鎮(今河北景縣廣川鎮大董古村)人。漢代有重要影響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提出“天人感应”和“大一统”學説和“廢黜百家,表彰六經”的主张。其較長時間在“河間國傳經講學,著書立説”,在當地有深遠影響。</p> <p class="ql-block"> 古代科學家、政治家、文學家張衡</p><p class="ql-block"> 張衡(78一一139)字平子。東漢南陽西卾(今河南南陽北)人。古代科學家、政治家、文學家。.古代地動儀、渾天儀、侯風儀發明者。文學作品有《四愁詩》、《二景賦》、《張河間集》傳世。</p><p class="ql-block"> 永和初年(136年)到河間國為相,打擊豪强為民辦實事。</p> <p class="ql-block"> “五言長城” 一一唐代詩人劉長卿。</p><p class="ql-block"> 劉長卿(726一一790年)字文房,河間人,唐朝詩人。唐-至德二年(757年)進士。兩次遭貶,官終隨州刺史。擅五言,现存詩500餘首,文十數篇。</p> <p class="ql-block"> 左敬祖(1603一一1673)字虔孫。河間大渔翁莊(今稱大漁莊)人。清-順治己丑科(1649年)會試第一名。以會元身份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壬辰科任同考官,擢升通政史。關心國計民生,勇於為民請命。</p> <p class="ql-block"> 河間府曾與保定府、大名府、開封府合稱京南四大名府。其府署建築氣勢恢宏。</p> <p class="ql-block"> 從大門進入第一道院。</p> <p class="ql-block"> 大門北是儀門。</p> <p class="ql-block"> 穿過儀門是<公生明>牌坊,警戒官員不能心懷私念。</p> <p class="ql-block"> 大堂正門。檐下懸<畿輔南屏>匾,意為拱衛京城的南部屏障。</p> <p class="ql-block"> 大堂是知府公開審理訟案的處所。民衆可以進入旁聽以示公正。</p><p class="ql-block"> 堂上懸<保釐堂>匾。意為维䕶社會治安和民生福祉。</p><p class="ql-block"> 公案上方懸<明鏡高懸>。當然坐在下邊的並不都是清官。庸官、昏官、貪官也不少。</p> <p class="ql-block"> 公案下兩側是鳴鑼開道的大鑼和擊鼓鳴冤的大鼓。是公堂上必不可少的陳設,顯示官員的威嚴。</p> <p class="ql-block"> 大堂上此柱礎為元代遺存。</p> <p class="ql-block"> 穿堂。主要用於審案中間休息,或案情出現變化時商量對策的塲所。</p><p class="ql-block"> 河間府署是除故宫之外,唯一建有穿堂的府署。</p> <p class="ql-block"> 二堂審理機密案件,不允許民衆進入。</p><p class="ql-block"> 西厢房是刑名房,刑名房是刑名幕吏辦公的地方。刑名幕吏俗稱“師爺”,是在衙署中協助主管官員辦理訴訟案件的書吏幕友。其對實際司法進行控制和操縱。所以有“刀筆吏”之稱。</p> <p class="ql-block"> 這是明清時代的庭院舊基。</p> <p class="ql-block"> 顏堂。舊時知府在此召集下屬議事,接見外地官員、本地鄕紳,或復審案件。是進行一般禮儀性活動塲所。</p> <p class="ql-block"> 现颜堂東室展示的是北宋著名清官包拯任灜州知州情况的簡介和塲景塑像。</p><p class="ql-block"> 包極,字希仁,合肥人。於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七月任灜州知州兼高陽關路安撫司(河間帥府)安撫使。</p> <p class="ql-block"> 颜堂西室展示北宋第六十任瀛州知州蒋之奇(中坐者)與其治下河問縣知縣蘇邁(侧立者)在一起的塑像。蘇邁似正在向上司秉報政務。</p><p class="ql-block"> 蔣之奇和蘇邁之父蘇東坡、第五十九任瀛州刺史錢勰以及王仲至合稱“元佑四友”。</p><p class="ql-block"> “春娘換馬”故事出處不明。</p> <p class="ql-block"> 三堂是知府日常辦公塲所。一般上午在大堂或二堂審理案件,下午在三堂辦公,批閱文件。三堂也稱签押房。</p> <p class="ql-block"> 勤慎堂(上)及東西厢房(下)。這裏是知府和家眷日常起居之所。</p><p class="ql-block"> “勤”勤於政事,“慎”處事謹慎,都是自警自勉之意。</p> <p class="ql-block"> 西路北部的<養正書院>是衙内官員子弟們讀書講學之所。</p> <p class="ql-block"> 這裏管理錢糧和税務。</p><p class="ql-block"> 兩側楹聨:</p><p class="ql-block"> 耕九餘三荒可救</p><p class="ql-block"> 儲南運北急能周</p> <p class="ql-block"> 後花園和園中可供休憇品茗賞景的小亭。</p> <p class="ql-block"> 府署西路同知署。</p><p class="ql-block"> 同知類似於“副知府”官階為從四品,比知府低半格。</p> <p class="ql-block"> 同知署内的儀門</p> <p class="ql-block"> 同知署的正堂。檐下懸<正大光明>匾。實際上很多案子都是先在這裏審理的。(除了重大案子,知府親自審理的案子並不多)</p> <p class="ql-block"> 府署西路的庭院中有一棵奇特的樹(府署原物)樹分岔後又合而為一。參觀的青年伴侣都在這棵連理樹前祈福。</p> <p class="ql-block"> 穿過這條窄巷即到達府署西路一處重要機構一一司獄司。即關押管理犯人的監獄。</p> <p class="ql-block"> <獄神廟>廟中供奉獄神。犯人们要到這裏跪拜,表示痛改前非,同时也有祈求减輕刑罰之意吧。</p> <p class="ql-block"> <斬歷育新>犯人們出獄時都要到這裏來拜謝,“斬歷”表示和過去的罪惡一刀两斷,“育新”則是經過教育改造從新做人。</p><p class="ql-block"> 在這裏可以感受到封建社會社會治理的理念和方式。</p> <p class="ql-block"> 儀門前側<河間府暑歷代重修碑記></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駐蹕河間時使用的漢白玉雕花飲馬槽。</p> <p class="ql-block"> 府署大門和儀門之間院内陳列的原府署遺物(碑刻、石獅等)</p> <p class="ql-block"> 走出大門和友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 <瀛州書院>(河聞文廟)牌坊</p> <p class="ql-block"> 書院内崇毛舘表達後世對大、小毛公(毛亨、毛萇)傳續《毛詩》,使這一古代寶貴典籍得以保存至今的崇敬之情。</p> <p class="ql-block"> 揖董軒是對西漢大儒董仲舒的尊崇。</p> <p class="ql-block"> 凡是推動歷史進步,在思想、文化、科技領域作出貢献,有所建樹的人都應受到後人的尊崇。任何歷史人物都有其不可避免的時代局限性,對此採取歷史虚無主義的態度,簡單粗暴地全面否定是錯誤的。不加批判地全盘吸收,同樣缺乏辨正思維。批判地吸收,在傳承中取其菁華,發展創新,社會才能不斷前進。</p> <p class="ql-block"> 各個朝代河間有代表性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上)和大殿正中孔子塑像(下中)</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兩側匾額</p> <p class="ql-block"> 文廟後部<尊經閣></p> <p class="ql-block"> 文廟園中水榭</p> <p class="ql-block"> 走出<瀛州書院>不遠處是瀛州公園。</p> <p class="ql-block"> 河間市還藏着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䕶單位一一<光明戯樓>。其上“光明”二字是天津清末民初著名書法家華世奎所題。這也見証了河間和天津的淵源。</p> <p class="ql-block"> 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中,各地域因地理環境、氣侯特點、風土人情不同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p><p class="ql-block"> “驢肉火焼”無疑是聞名遐邇的河間美食。</p><p class="ql-block"> 圖為河間以正宗“驢肉火焼”為招牌的<高瑪納>大飯店。</p> <p class="ql-block"> 整潔雅静的就餐環境(上)</p><p class="ql-block"> 獨具地方風味的一道菜品一一手扒驢頭肉(下)。</p> <p class="ql-block"> 玻璃產業在河間市國民經濟中佔有較大比重。</p><p class="ql-block"> 圖為尚德玻璃博物館。該博物館由天津大學建築學院主導設計,佔地面積4500平方米。是集普及玻璃制品制造工藝,展示國内外玻璃精品,銷售玻璃工藝品於一體的兼有學術交流和研學功能的專業性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五彩繽紛的玻瑞制品琳琅滿目。</p> <p class="ql-block"> 吉祥優雅的天鵝</p> <p class="ql-block"> 出水蛟龍</p> <p class="ql-block"> 花卉</p> <p class="ql-block"> 玻璃鼻煙壺</p> <p class="ql-block">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手工制造的大玻璃花瓶。</p> <p class="ql-block"> 仿元-青花瓷大玻璃瓶。</p> <p class="ql-block"> 松石綠傳统大玻璃瓶。</p> <p class="ql-block"> 龍紋飾玻璃瓶</p> <p class="ql-block"> 傳统夀桃一一吉祥長夀。</p> <p class="ql-block"> 白菜一一百財</p> <p class="ql-block"> 大南瓜</p> <p class="ql-block"> 彩色大型吊燈。</p> <p class="ql-block"> 仙人球形器</p> <p class="ql-block"> 仿宫廷明黄底二龍吸珠玻璃大盤(因光綫原因,下部較暗)</p> <p class="ql-block"> 瑞典玻璃制品</p> <p class="ql-block"> 海的女兒一一丹麥制品。</p> <p class="ql-block"> 宇宙石一一鈉鈣玻璃</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浮光掠影一日遊,河間風光入眼眸</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