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晨的阳光斜斜地洒在书桌上,我翻开笔记本,昨夜写下的几行文字还带着思绪的余温。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陕西省散文学会金融文学委员会正式成立了。我盯着手机里那张红色背景的宣传图,白色大字赫然写着“成立暨授牌仪式”,日期定在2025年10月11日。播放按钮静静立在中央,仿佛只待一声令下,便要奏响一段崭新的篇章。我笑了笑,这不只是个仪式,更像是我们这群“金融人写作者”终于找到了归属的信号。</p> <p class="ql-block"> 前些日子参加了“金融系统文学创作骨干培训班”的开班会。会场上,几位前辈坐在前排,神情专注,名牌整齐排列在桌前。横幅高悬,红底白字,透着一股庄重的热忱。我坐在后排,听着主持人讲述文学与行业的融合可能,心里竟有些激动。原来,不止我一个人在报表与数据之外,还惦记着如何把一笔笔贷款、一场场风控会议,写成有温度的故事。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我们做的不是“副业”,而是一种记录时代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 培训课间休息时,我端着纸杯在会议室里踱步。投影屏上还停留着上一位讲师的PPT标题:“金融叙事中的人文视角”。桌上散落的名牌、半空的饮料杯,还有人们低声交谈的片段,都让我觉得熟悉又亲切。这哪里只是培训?分明是一群在数字世界里穿行的人,悄悄为自己保留的一方精神角落。我拍了张照片发给朋友,配文:“原来,我们都在用不同的笔,写着同一种生活。”</p> <p class="ql-block">会议中,陈长吟老师发言时,双手交叠,语调平和却有力。他没讲太多理论,反而聊起自己早年在基层银行工作时,如何把客户的故事悄悄记在笔记本里。他说:“金融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它是有人的呼吸、有生活的重量的。”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我们要成立这个委员会。它不只为发表文章,更是为了让那些被忽略的瞬间——柜台前的微笑、深夜加班时的一碗泡面、一笔扶贫贷款落地后的电话道谢——都能被看见、被记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来,我白天审项目、做分析,晚上伏案写散文。起初只是自娱,后来发现,写得越多,对工作的理解反而越深。一笔不良贷款的背后,可能是一个家庭的变故;一次成功的融资,也许正托起一个乡村的梦想。文学没有削弱我的专业,反而让我在理性之外,多了一双感知人心的眼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终于有了这样一个平台,能把散落各地的“我们”聚在一起。不必再问“写这些有什么用”,因为答案已经在路上——用文字为金融注入温度,为时代留下注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合上笔记本,泡了杯茶。窗外秋意正浓,银杏叶开始泛黄。我想,属于我们的写作季节,也该开始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