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我们园,一直相信“生活即教育”。这不,我们尝试把班级变成了一个“小社会”,设立了各种“小岗位”,让孩子们在动手做事中学习担当,收获成长。没想到,这些小岗位真的带来了大惊喜!</p> <p class="ql-block">一、我们的初心:把生活还给孩子</p><p class="ql-block">我们总觉得,教育不光在课堂里,更在擦桌子、收玩具这些日常小事里。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我们决定放手,鼓励孩子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班级的事情一起做。</p><p class="ql-block">二、我们这样做:让责任看得见、摸得着</p><p class="ql-block">1. 岗位有哪些?—— 事儿虽小,意义大</p><p class="ql-block"> 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商量出了几大热门岗位,明确任务,比如:</p><p class="ql-block"> 生活小管家:检查小手洗得干不干净,帮忙叠衣服。</p><p class="ql-block"> 环境守护者:照顾自然角的花草,饭后擦干净小桌子。</p><p class="ql-block"> 队伍小队长:在户外活动时组织大家排好队。</p><p class="ql-block"> 玩具管理员:负责把玩具宝宝们送回家,书本排好队。</p><p class="ql-block"> 每个岗位都配有可爱的卡通任务卡,孩子们一看就懂,抢着要参与。</p> <p class="ql-block">2. 怎么轮换?—— 一面墙,管理一个班</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教室里设置了一面超有人气的“周岗位轮值墙”。从周一到周五,每天哪些小朋友负责那些值日任务,一目了然。孩子们可以清晰看到自己的值日安排,完成任务后也很有成就感,不知不觉中培养了他们的规则意识时间观念。</p> <p class="ql-block">3. 老师怎么做?—— 推一把,再送一程</p><p class="ql-block"> 因人而异:对于能力稍弱的孩子,我们从“收好一种积木”开始;能力强的孩子则可以挑战“整理整个玩具区”。</p><p class="ql-block"> 家园联手:我们用照片记录下孩子们的认真瞬间,也鼓励家长在家里设立“家庭小岗位”,比如“拖鞋管理员”、“发碗小帮手”,让好习惯从幼儿园延伸到家里。</p> <p class="ql-block">三、惊喜发现:孩子和老师的共同成长</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的改变最动人:</p><p class="ql-block"> 以前衣服乱扔的“小迷糊”,现在能把衣服叠得整整齐齐。</p><p class="ql-block"> 负责组织排队的孩子,学会了和同伴商量,说话更有条理了。</p><p class="ql-block"> 最让我们欣慰的是,孩子们嘴里常挂着一句话:“这是我的工作,我来负责!”</p><p class="ql-block"> 教育的悄然转变:</p><p class="ql-block"> 理念落地了:“以孩子为中心”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他们每天真真切切的体验。</p><p class="ql-block"> 课程活起来了:从整理玩具中,孩子们自发讨论出“怎么整理更快?”的新课题,学习兴趣更浓了。</p><p class="ql-block"> 评价多元了:不再是老师一人说了算,孩子们会自我评价“我今天做得怎么样?”,还会给小伙伴点赞。</p><p class="ql-block">四、未来小计划</p><p class="ql-block">这个好模式我们会一直玩下去!我们还打算跟着季节和节日推出“限定岗位”,比如春天增设“小花农”,周末前增设“天气播报员”,让活动一直充满新鲜感。</p><p class="ql-block">我们的心里话</p><p class="ql-block">这件事让我们深深感到,最好的教育就藏在生活里。当我们信任孩子,把小小的责任交到他们手中时,他们回报给我们的,是超乎想象的成长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