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船靠岸横滨,横跨太平洋到此结束。街道无尘,连风都显得规矩,横滨像一块被反复擦拭的玻璃,一个把“干净”做到极致的社会。</p> <p class="ql-block">参加富士山的旅游,导游四十多岁,衬衫熨烫笔挺,动作机械。嘴里蹦出的“English”像卡在嗓子里的豆子,一串一串挤出来,一句也没听懂。</p> <p class="ql-block">在以后五天里,我发现这最早脱亚入欧的国度,随意抓取十个人,就有十个不讲英文,包括白领、学生、地铁、邮局、银行、餐厅,商店的员工。</p> <p class="ql-block">法国人不讲英语是因为独宠法语的傲慢,而缄默的日本人藏拙可能会比较安全。礼貌更像是小心翼翼的防御;先行道歉的萌态是人际关系护身符。</p> <p class="ql-block">一如既往,大部分日本人见面道别,鞠躬弯腰到标准九十度是标配。笑容谦卑,害羞状是一种被训练出来,整齐划一的国民固定表情。</p> <p class="ql-block">铁板一块的社会也有例外。地铁员工面对问路,眼睛里充满了仇视和不屑。餐厅服务员言语冷淡,摔盘子摔碗。真正日本也许就藏在这些“例外”里。</p> <p class="ql-block">一个民族若是长期压抑社会情绪的正常抒发,那份冷漠、那丝怒气就不是偶然,而是被集体“礼貌”压缩后泄出的戾气,是体面中的不体面。</p> <p class="ql-block">横滨并非普通港口。1853 年,美国“黑舰”就在这片海上轰开日本国门,日本被迫现代化。从那一刻起,那份被迫的就范掩隐在无声的沉默之中。</p> <p class="ql-block">究竟是外来和尚的春风,还是皇恩恩浩荡,日本国力迅猛增长。得意忘形的结果是轰炸珍珠港,对当年骄横跋扈的美国炮舰外交迟来的报复。</p> <p class="ql-block">没想到大东亚共荣圈的白日梦还没醒,美国人扔下两颗脏弹。日本收起武士刀,再次换上西装。他们一如既往地鞠躬,开始新一轮的韬光养晦。</p> <p class="ql-block">日本战后复兴,不再是激情爆发而是冷静修补。他们不再向外征服世界,而是再次向内卷,在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工业等细节上超越世界。</p> <p class="ql-block">集体意志是日本社会发展的战后惯性,没有人命令低头,但每个人都知道何时该弯腰、日本的压抑从外在的秩序,变成了内心的自我约束。</p> <p class="ql-block">日本人从小就学会不争辩,不打断,不出头。在这种集体和谐的静音里,张扬的个性本身就成了一种冒犯。地铁节车厢里那份安静的自觉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西方人怕上帝,千奇百怪的罪恶思想和行为过错需要向上帝坦诚。而日本人怕丢脸,“体面”比“真实”重要。大部分人宁可压抑自我,也不冒犯他人:</p> <p class="ql-block">那种整体社会的整齐是以个体的窒息为代价。他们在秩序中找安全,在自我克制中求生存。外人以为那是日本人天性如此,其实是不得已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不知道从何开始,美国人忘记了珍珠港里被击沉的战舰,上杆子亲近日本。旨在美国全球战略,重返太平洋地区,把日本套在美国战车上。</p> <p class="ql-block">而真正日本的精英阶层如何理解呢?广岛长崎脏弹幸存者还有人在,也许有人因岁迈而失忆,但瞬间消失几十万人的后裔呢?国恨家仇随风而去?</p> <p class="ql-block">我想起犹太人。他们在被驱散的千年岁月里,用沉默保存记忆,用智慧重塑世界。日本人绝对不是表面上整体谦卑,个别沉不住气的冷漠才是真实。</p> <p class="ql-block">五天很快就过去,离开酒店,门童关上出租车门之后,笔管条直,深深鞠躬,九十度,标准完美、像一座虔诚的雕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目视我们渐渐远去。</span></p> <p class="ql-block">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鞠躬不只是个人礼貌,那也是国家姿态,一种民族灵魂的可弯可曲。他们低头不全是服从;更多时候,是一种暗暗的蓄力。</p> <p class="ql-block">这似乎也是“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和“忘记过去携手同进”之间的较力。几代人之后的日本是否也有犹太人的任性?一个民族的失忆会怎样?</p> <p class="ql-block">这也许是人性中的常态,冤冤相报何时了,如何忘记,如何原谅?我想日本人的鞠躬,或许也是一种祈祷,期许一个不必那么纠结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