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连绵阴雨断续下了三十多天,人待家中都觉得有霉味了。今天是星期六,没有接送学生任务,决定去没去过的陜西省图片馆和相邻图书馆的美术馆看看,于是早早吃了饭,查了地址及交通路况,觉得还是地铁最为近便省时,九点准时到达地铁站,雨天出门人少,进站亦很顺利。</p> <p class="ql-block">年少时就喜欢读书,没有条件多买书,所看之书全是同学同伴之间互借的,甚至借过高年级邻居哥姐们的书来看,图书馆的借书证也常年不休息,除了当时学校推荐和社会上流行的书籍,甚至还偷偷传看当时的禁书,用单位所发电影票换取某学校图书管理员的信任,看了上百本诸如托尔斯太的《战争与和平》、《普希金诗集》、《契克夫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鲁滨逊漂流记》、《红与黑》、《双城记》、《堂吉可德》、《简爱》、《飘》、《忏悔录》、《包法利夫人》、《羊脂球》、《罪与罚》、《日瓦戈医生》、《变形记》、《瓦尔登湖》、《老人与海》…… 为了吟唱精典外国歌曲,学会了五线谱(现已全部交回老师),工作闲余时间都被看书占用,看书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被朋友誉为“书虫”。</p> <p class="ql-block">远远就望见那座沉稳大气的建筑,拱门高耸,柱列森然,像一本打开的巨书迎接着来者。“陕西省图书馆”几个大字在灰蒙蒙的天色下依然醒目。门前雕塑静立,红旗轻摆,仿佛提醒着这里不只是藏书之地,更是精神的殿堂。脚步未至,心已肃然。</p> <p class="ql-block">步入大厅,水景轻漾,绿意悄然爬上眼帘。墙上悬挂的书法笔力遒劲,墨香似从纸面溢出,无声地浸润着空间。头顶灯光柔和,脚下步履轻缓,连呼吸都不自觉放慢。这不单是阅读的场所,更像一座现代庙宇,供奉着知识与宁静。</p> <p class="ql-block">走进阅览区,满目皆是低头专注的身影。有人执笔疾书,有人凝神屏息,书页翻动声如微风拂过林梢。一排排书架如沉默的卫士,守护着千万种思想的火种。阳光透过高窗洒落,照亮浮尘飞舞的光柱,恍惚间,仿佛看见年少时的自己,也曾这般埋首书海,不知晨昏。</p> <p class="ql-block">桌椅整齐排列,蓝得沉静,白得素雅。人们各自安坐,笔记本电脑的微光与纸质书页的温润交相辉映。这时代的学习早已不拘一格,但那份专注却始终如一。我忽然明白,所谓书香,并非来自纸墨,而是源于人心深处对未知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一本杂志封面吸引了我的目光:热气球漂浮在奇崛的地貌之上,像梦游于天地之间。封面上“神秘土耳其”几个字仿佛在低语,勾起心中久违的远行冲动。曾几何时,我也靠这样的杂志神游万里,如今虽脚步放缓,心却仍会被一幅画面轻轻牵动。</p> <p class="ql-block">文化长廊两侧展板林立,古建影像与文字并列,仿佛时光的回音壁。走过的人影轻悄,脚步落在知识的回响里。这些沉默的砖瓦、飞檐与斗拱,不只是风景,更是我们未曾断裂的来路。</p> <p class="ql-block">自习区里,年轻人伏案于电脑前,指尖在键盘上跳跃,像在编织未来的图景。墙上书法字迹苍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赫然在目。这句曾被我们背诵过无数遍的话,此刻在静谧中显得格外有力,仿佛穿越岁月,仍在叩问每一个驻足者的心。</p> <p class="ql-block">书架高耸,白净整齐,书籍密布如林。中间过道有读者静坐桌旁,翻书声细若蚕食桑叶。背景墙上的展示区写着“专题文献阅览区”,字迹庄重。这里收藏的不只是书,更是无数人穷尽一生追寻的答案。</p> <p class="ql-block">入口处“锦绣中华”的书展架金黄耀眼,陈列着装帧精美的书籍。服务台前有人咨询,有人借还,秩序井然。书法挂轴在墙上静静垂落,像一条无声的文化长河,流淌在现代生活的缝隙里。</p> <p class="ql-block">一个孩子正举着平板,与屏幕中的虚拟山水互动,口中念念有词。屏幕上瀑布飞流,林木葱茏,他眼睛发亮,仿佛真的踏进了画中。科技让知识有了新的入口,而那份好奇,却与我们儿时翻动第一本书时毫无二致。</p> <p class="ql-block">高挑的空间,层层叠叠的阳台与栏杆,像知识的阶梯通向高处。墙上大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如钟声回荡,绿植点缀其间,让庄严中透出生机。这不仅是图书馆,更像一座精神的灯塔,在城市的喧嚣中默默发光。</p> <p class="ql-block">书架之间,座椅错落,读者或读或写,窗外天光倾泻,室内一片澄明。现代设计的简洁与阅读所需的静谧在此完美融合。我坐在角落,忽然觉得,这样的空间,本身就是一种诗。</p> <p class="ql-block">长桌蓝椅,整齐划一,读者如耕者般在知识的田垄上耕耘。头顶灯光如星,绿植点缀如春。远处“读者服务区”的标识清晰可见,服务无声,却无处不在。这里不张扬,却让人安心。</p> <p class="ql-block">阅读区人满为患,却静得能听见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有人奋笔疾书,有人闭目沉思。窗外树影婆娑,室内书香弥漫。“读者自选区”的牌子静静立着,仿佛在说:知识的门,永远为你敞开。</p> <p class="ql-block">长桌旁,人们或敲键盘,或捧书细读,神情专注得如同修行。书架沿墙而立,藏书浩如烟海。这安静的专注,是城市中最动人的风景——它不喧哗,却最有力量。</p> <p class="ql-block">宽敞明亮的空间里,书桌整齐排列,灯光均匀洒落。有人低头阅读,有人凝神思考。书架如林,秩序井然。这宁静的专注,是浮躁时代最珍贵的抵抗。</p> <p class="ql-block">色彩明快的阅读角,孩子们与成人同坐一室,翻书声此起彼伏。窗外树影斑驳,书架旁堆着待上架的书箱,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学习不是苦修,而是一场热闹而温暖的共赴。</p> <p class="ql-block">一个小女孩蜷坐在书架前,手里捧着一本童话,眼睛亮得像星星。阳光落在她发梢,也落在书页上。那一刻,她与世界隔绝,只与故事相拥。我忽然想起自己第一次读《安徒生》时的心跳——原来阅读的魔法,从未褪色。</p> <p class="ql-block">书架林立,书车绿意盎然,穿梭其间如行于知识的阡陌。灯光均匀洒落,空间开阔有序。每一本书都在等待一双愿意翻开它的手,每一段文字都在等待一个愿意倾听的心。</p> <p class="ql-block">自习区座无虚席,有人读书,有人码字,偶尔抬头思索,或与邻座低语。标识牌上写着“读者自习区”,简单几个字,却划出了一片精神的净土。在这里,时间被重新定义——不是以钟表,而是以思想的深度。</p> <p class="ql-block">粗柱撑起高厅,墙上书法如龙蛇游走,绿植点缀其间,庄重中透出温润。几人缓步而行,仿佛怕惊扰了沉睡的文字。这空间本身,就是一首无声的诗,写给所有爱书之人。</p> <p class="ql-block">长桌连排,读者如兵列阵,专注得像在完成某种仪式。天光从大窗涌入,与顶灯交织成一片明亮。书架延伸至视线尽头,藏书如海。这哪里是图书馆?分明是灵魂的避难所。</p> <p class="ql-block">“专题文献阅览区”的牌子高悬,石墙刻字,信息展架静立。一侧海报上,演讲者目光如炬。这里不只提供资料,更在传递一种态度:对知识的敬畏,对深度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多层空间,层层叠叠的书架与阅读区,绿植点缀其间,现代而实用。读者静坐各处,如星点散布。这建筑不只是容器,它本身就在呼吸,在生长,在默默滋养每一个走进来的人。</p> <p class="ql-block">刚退休那阵,也没少钻图书馆,看了不少报刊杂志,但看手机成瘾,加之眼睛不适,基本上与书籍无缘了,只留望书兴叹。</p> <p class="ql-block">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收藏了大量唐代石刻拓本,这些拓本来自陕西、河南、山西等地的石碑,是研究唐代书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书法是中国国粹之首,书道变化莫测,万千气象,这里展出的全是唐朝书法真迹,且大部出之陕西。</p> <p class="ql-block">《从石间到纸上 —— 唐代石刻拓本书法研究与创作展》中,展出了近 200 幅精心挑选的唐代拓片,其中包括许多经典拓片和名家名品拓片。</p> <p class="ql-block">运用VR/MR技术,跨越1600年时空隧道,全景再现鸣沙山月牙泉地理奇现,复现丝路商祝鼎盛风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