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ont color="#ed2308">第六天(9月12日)</font></b>,一早起来,阳光明媚,从酒店阳台朝爱琴海眺望,远山近水,还有许多帆船游艇加持,一片恬静祥和的景色。 早饭后,我们前往【以佛所古城遗址】游览,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希腊罗马遗址,建于公元前7世纪,曾被誉为“亚洲第一个和最大的大都会”,并曾是罗马帝国的五大城市之一,见证了古希腊和罗马鼎盛时期的辉煌,2015年7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从北门进入之后,我们先到播放室观看了以佛所古城的一部3D视频,无论是光影还是音响效果都相当震撼。 进入遗址,是一条大理石铺就的主干道,曾是直通爱琴海的港口大道,马车已将之压得破裂不堪、凹凸不平。两旁的大理石柱残缺不堪,部分柱头上有挂街灯的灯座,原来,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街灯设施。 大道的另一端是【以弗所大剧场】,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后在罗马帝国时期扩建,可容纳约2.5万人。剧场依山而建,呈半圆形结构,有天然回音壁效果,曾用于戏剧表演、角斗士比赛和市民集会等。当时正在维修,无法进入,我只拍到了前台,此照从网上下载。 再往前走,左边是【大理石大道】,它曾是以弗所市民日常出行、商业交易的主要通道。如今,堆满了横七竖八的廊柱和基石,看上去雕工精美,规模宏大,见证了古城的繁荣与辉煌。右边曾是一个大集市,现在则是一片堆满石料构件的空地。 走进这座三拱式凯旋门结构的【奥古斯都大门】,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公元前的罗马帝国。它建于公元前2世纪末至1世纪初,为纪念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及其家族对以弗所的统治与贡献而建,是古罗马帝国权威在以弗所的象征,也是以弗所古城遗址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div>大门右边高大宏伟的建筑就是著名的【塞尔苏斯图书馆】。它建于公元2世纪,两层高耸的爱奥尼柱式门柱是它的显著特征,远看就像一座宫殿,它是罗马帝国时代的第三大图书馆,其墙上的壁龛藏书最多时达1.2万卷。图书馆正面有四座著名的雕像,分别代表着智慧、知识、理性和德行,是以弗所的精髓所在。</div> 我们沿着【库里特斯街】漫步前行,一路都是残垣断壁,罗马盛极而衰,如今仅留废墟,让人触目惊心。这是以弗所的【涅瑞伊得斯纪念碑】,是一座融合了古希腊与波斯艺术风格的陵墓建筑,以其精美的海神女儿涅瑞伊得斯雕像和叙事浮雕著称。 <p class="ql-block">这是以弗所的【瓦利乌斯浴场】,建于公元2世纪,由富有的市民瓦利乌斯出资修建,是典型的罗马式浴场建筑。内部功能分区明确,包含冷水浴室、温水浴室、热水浴室和更衣室,不仅是市民日常洗浴的场所,更是社交、休闲的重要空间,反映了古罗马时期以弗所居民的生活方式与城市的繁华程度。</p> 这是主干道库里特斯街旁的建筑遗迹,两侧分布着神庙、喷泉、浴池、贵族宅邸等建筑。图中这些石砌与拱券结构的残迹,是这条大街繁华过往的见证,反映了古罗马时期以弗所的城市建筑风格与生活风貌。 <div>这是【哈德良神庙】,典型的柯林斯式神庙,是以弗所古城中保存最完好、最精美的建筑之一,建于公元138年,是为了纪念从雅典远道而来的哈德良皇帝而建造的。内墙廊柱上有不同神话人物的雕刻,正面的雕像是蛇发女妖美杜莎。</div> 这块所谓的【耐克浮雕】被认为是胜利女神的象征,因为它的姿势很像Nike的Logo,因此得名。 这边,映入眼帘的是【曼努斯纪念碑】,它由罗马独裁者苏拉的孙子盖乌斯·曼努斯建造,是为了纪念一场悲惨的历史事件——庞特斯王国战胜罗马后,下令屠杀以弗所城内近8万名罗马人。该纪念碑的石雕虽已残破,但仍能从中感受到强烈的历史厚重感与视觉冲击力,是了解以弗所历史和罗马帝国时期城邦纷争的重要遗迹之一。 这是【图拉真之泉】遗址,建于公元2世纪,为纪念罗马帝国安敦尼王朝第二任皇帝图拉真而建。泉池长20米、宽10米,周围被石柱和塑像包围,图拉真的塑像屹立在池子中央。当年有复杂的水管系统,水流从雕像下方和柱子间倾泻而出,汇集到底部水池,为市民提供生活用水。 这片废墟曾是【阿耳忒弥斯神庙】,是古代世界最大的建筑之一,为供奉“以弗所女神”阿耳忒弥斯而建,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神庙出土的大部分艺术品,被收藏在大英博物馆。如今,神庙的遗址上仅存一根14米高的石柱,它是用挖掘出来的大理石石块精心拼凑而成。那座曾经供奉着用陨石雕刻而成的“百乳女神”像也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这是库里特斯街上的【赫拉克勒斯门】,大约建于公元4世纪,上、下以弗所曾以此门为界。它由两边雕刻着赫拉克勒斯的门柱托起,赫拉克勒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 <div>这是一片无法考证的废墟:错落有致的石柱,精工细作的雕塑,有的已残缺不全,有的则保存完好,细微之处都展现了古希腊古罗马工匠的精湛技艺。</div> 这是【波里欧喷泉】遗址,为纪念罗马官员波里欧而建的公共喷泉建筑,以精美的雕像和石构设计著称。残存的石柱与雕像细节,展现了古罗马时期以弗所的水利工程技术与艺术审美,是研究该城公共建筑与市民生活的重要实物遗存。 这是以弗所的【音乐厅】,是一个小型带屋顶的小剧场,建于公元2世纪,半圆形的观众席可容纳约1500人,是一座兼具多种功能的建筑,可用于举办音乐会、戏剧表演、诗歌朗诵等文艺活动,是当时以弗所市民欣赏高雅艺术的场所。 在大道的尽头,是【市公会堂】,曾是城市的行政与商业中心区域,也是市民代表集会的地方,如今只剩下几根断残的柱子。它展现了古罗马时期宏大的建筑规划与精湛的石构技艺,是研究以弗所城市布局和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城邦建设的重要遗迹。 <div>回首遥望以弗所古城,那大片断裂的廊柱、残破的雕像,坍塌的神殿,废弃的民居,在炙热的阳光下,使人心情格外沉重,历经千年的风雨和战乱,即便破碎,也依然不失其恢弘与精美,难怪人们会这样称赞以弗所:<b>不是罗马,胜似罗马。</b><br></div> 从以佛所遗址出来,大巴行驶一个多小时带我们来到爱琴海边的另一个城市——<b>伊兹密尔</b>。我们先来到市中心的广场,很远就看到【库纳克清真寺】,虽然不大,但彩色的门窗和高耸的宣礼塔呈现出人们所崇尚的宗教信仰。 宽阔的广场中央耸立着一座伊斯兰风格的钟楼【库纳克钟楼】,建于1901年,是伊兹密尔的重要地标,也是当地的精神象征,被誉为世界十大名钟楼之一。 在广场一侧有座雕塑,以纪念土耳其独立战争中打响第一枪的哈桑·塔赫辛,他是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的代表人物,1920年他在伊兹密尔发动起义,成为土耳其独立战争的起点。<br> 时至中午,天气炎热,领队请我们在这家土耳其烤肉店吃特色烤肉。 烤肉师傅用锐利的尖刀熟练地把串在铁架上的烤肉一片片削下来,装盆后另加香菜和面包上桌,我们胃口大开,吃饱喝足后,乘大巴疾驶近300公里,四个小时后,来到<b>恰纳卡莱</b>酒店入住。 <b><font color="#ed2308">第七天(9月13日)</font></b>,早饭后,我们来到<b>希沙立克</b>地区的【特洛伊古城遗迹】参观,公元前9世纪古希腊诗人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叙说的《特洛伊木马计》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我们英语课本中也讲述了这个故事。遗址门口高高矗立着一座1975年仿建的巨大木马模型,高约两层楼,可攀梯参观,碰巧当天不开放,我们只能拍张照留念一下。 古城面积不大,我们边走在遗址的栈道上,边左右观看这里残缺不全的石堆建筑。 据考证,这座城从时代上算起来有9层,每一层都是一个时代。而《伊利亚特》描述的是第6层的故事。目前出土的遗迹有古城墙、小剧场、拱门、屋舍等,多为断石残垣。 这是遗址中挖掘出来的小剧场,规模不大,但保存得比较好,半月形的看台层次分明,中间看台左右还分别建有阶梯,供观众上下。 接着,我们来到爱琴海边,观赏另外一座造型不同的【木马模型】,这匹木马是由美国、马耳他和英国联合拍摄的电影《特洛伊》时所用的道具,现在则成为港口的一个景观,也是网红的打卡点。 港口的景色不错,大大小小的船只来往不断,这里好像还停泊着一艘退役的潜水艇,半露水面的狭长船体有着许多小小的窗户,平台上还有一座高高的指挥塔。 我们在这家咖啡厅喝了咖啡,吃了面包和零食,美女老板像个麻豆,还很乐意让我们照相。 然后我们乘车前往土耳其声名显赫的城市【伊斯坦布尔】,历史上的拜占庭和君士坦丁堡。途中穿行在欧亚两洲之间,经过横跨于<b>马尔马拉海</b>西端<b>达达尼尔海峡</b>上的【1915恰纳卡莱大桥】,以1915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b>加里波利战役</b>命名。此桥全长4.6公里,是世界上最大跨度的悬索桥,于2022年3月18日建成通车。 这段视频是驴友小金拍摄的,他乘势坐到车前第一排,拍下了大巴过桥的全过程。 <b>伊斯坦布尔</b>,这个曾经的文明古都,是中东地区最重要、最繁华的都市之一。作为土耳其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它不仅是一个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城市,也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旅游胜地。 <b><font color="#ed2308">第八天(9月14日)</font></b>,上午,我们先来到坐落在<b>博斯普鲁斯海峡</b>岸边的【奥塔科伊清真寺】外观,它建于19世纪中叶,建筑风格融合了巴洛克与新古典主义元素,是奥斯曼帝国晚期建筑的代表作品之一。寺庙以精美的雕刻、宏大的穹顶和高耸的宣礼塔著称,看上去很出彩,但由于处在逆光状态,整个寺庙和大桥以及海景都不怎么如意。 我们只能转到靠近大桥的一边拍摄,虽然有阳光蓝天白云,但比较单一,无法拍摄近在咫尺的大海和大桥,确实很无语,旅拍就只能随意拍拍。 接下来,我们去参观此次另收费所增加的景点——【多玛巴切新皇宫】。在停车场下车后,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多玛巴切钟楼】,它坐落在清真寺和宫门之间,是伊斯坦布尔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钟楼高27米,分为四层,底下两层的风格充满了宫廷元素,一楼基座上的大理石十分引人注目,上面布满了精美的花纹和豪华的装饰。 往前就是新皇宫的第一道大门,是典型的欧式风格建筑。建筑群绵延600多米,占地11万平方米,拥有44处厅堂、68间浴室及285个房间,奥斯曼帝国最后的六位苏丹曾在此居住。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总统也曾在这里居住并办公。如今,多玛巴切新皇宫经修葺后,改建成了博物馆对外开放。 这是第二道大门入口,新皇宫是一座历史悠久、充满浓郁的英法风情的建筑物,是奥斯曼帝国时期的重要文化产物之一。它建于1843年,耗资10亿马克,历时13年才完工,所用石材分别来自<b>马尔马拉</b>、<b>埃及</b>和<b>贝加蒙</b>,内部装潢与灯饰全部由当时欧洲最有名的设计师设计,耗费了14吨黄金与40吨白银,里面还有象牙、黄金、珠宝等制成的众多稀世之宝,被誉为当时世界上最豪华的宫殿之一,既是奥斯曼帝国时期宫廷生活的代表,也是一个极富盛名的旅游景点。 这是皇宫前的【天鹅喷水池】,池中央的喷泉以天鹅雕塑为主体,池水清澈见底,四周鲜花盛开,绿地青草茵茵,一派欧式园林的气势,是皇宫花园中最具观赏性的水景之一。 <div>新皇宫融合了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最精华的建筑风格,并结合传统的奥斯曼格调,整体布局和装饰反映了当时欧洲标准对奥斯曼帝国文化和艺术领域的深远影响。这是新皇宫的主体大楼,其宫门雕刻工艺堪称一绝,设计师巧妙地融合了英国与法国的雕刻艺术风格,使得每一处细节都充满了匠心独运。这些精美的雕饰,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高度敬意,更是对精湛工艺的完美展现。</div> 遗憾的是所有室内参观都严禁拍照和摄像,我们只能把豪华奢侈的影像留在记忆里了。还好,网上可以下载几张宫廷内部的照片,窥斑见豹,了解皇宫极尽的奢华。 <p class="ql-block">走入大厅,我们看到从窗帘到挂件,从家具到灯饰,每一处摆设都华丽无比,每一个细节都一丝不苟,整个建筑风格极具欧洲贵族的豪华气息,又不失东方文化的优雅内涵。</p> <div>我们一边听着耳机的讲解,一边观赏宫殿的装饰,那金碧辉煌的氛围,那挥金如土的气势,让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金色的梦境。这是新皇宫的【礼仪大厅】,也被称为“帝国大厅”,以巨型穹顶壁画、大面积镀金装饰和水晶吊灯为核心亮点,用于举办国宴、皇室庆典与重要外交活动,彰显奥斯曼帝国的权力与排场。</div> 这是新皇宫的【宝座大厅】,以大面积镀金装饰、华丽的水晶吊灯和穹顶壁画著称,融合了巴洛克与新古典主义风格,尽显帝国的奢华与权威,曾是奥斯曼帝国苏丹举行登基仪式、接待外国元首与重要使节的场所,是皇宫的核心礼仪空间。 <div>这是新皇宫【苏丹私人会客厅】,以大面积镀金木雕和精致的壁炉为亮点,装饰风格融合了奥斯曼传统与欧式宫廷美学,尽显皇室的奢华与私密感,是苏丹处理政务、接待亲信大臣或举行小型私密会晤的场所,兼具办公与社交属性。</div> 这是新皇宫【皇后会客厅】,以华丽的水晶吊灯、红色系织物陈设和精致的镀金装饰为亮点,风格融合了欧式宫廷的奢华与奥斯曼传统的细腻,尽显皇室女性的审美与地位,是皇室女性成员接待女宾、举办小型社交活动的私密空间,体现了奥斯曼后宫的礼仪与生活文化。 <div>这是新皇宫【后宫厅】,以镀金装饰、华丽的穹顶和精美的织物陈设著称,融合了奥斯曼传统与欧洲宫廷风格,尽显皇室的奢华与私密感,曾是奥斯曼帝国后宫成员活动与休憩的空间,显现了奥斯曼后宫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div> <div>这是新皇宫【后宫楼梯厅】,以典雅的穹顶壁画、精美的水晶吊灯和雕花楼梯扶手为亮点,装饰风格融合了欧式宫廷的奢华与奥斯曼传统的细腻,尽显后宫区域的私密性与精致感,是连接皇宫后宫区域与其他功能区的交通枢纽,同时也是展示奥斯曼后宫建筑艺术的核心空间之一。</div> 这是世界第一水晶吊灯,由无数水晶组件精心打造,搭配华丽的镀金装饰,重达4.5吨,位于宫殿的水晶楼梯厅,楼梯扶手由水晶雕琢而成,是奥斯曼帝国晚期建筑与欧洲巴洛克风格融合的典范,是多尔玛巴赫切宫最震撼的景观之一。 总之,多玛巴切新皇宫是土耳其必去的旅游胜地之一,它浑然一体地融合了全球最好的建筑、文物和独特的历史,同时也传递出了皇室豪华生活的美好画面。所以,如果您来到伊斯坦布尔,一定不能错过这个值得一去的地方。 最后,我们欣赏了宫殿内陈设着中国的瓷器、捷克的水晶制品、法国的壁炉、印度的象牙,及各国馈赠的礼品。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音乐自鸣钟、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北极熊皮、德国威廉一世的大瓷花瓶。<br> <div>每一件展品都是旷世奇宝,每一件陈列都是华贵精致,让人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惊讶之情,只能瞪大眼睛贪婪地看,用双眼触摸华丽世界背后的那段传奇。</div> 总之,新皇宫的建立满足了苏丹的欲望和虚荣,却给帝国带来沉重的债务,新皇宫共有6位苏丹居住过,不到70年奥斯曼帝国就覆灭了。或许,每个朝代在落幕之前,几乎都有一段华彩乐章,多玛巴切皇宫正是奥斯曼帝国最后的荣光。 宫内参观完毕,我们来到新皇宫的【博斯普鲁斯门】(也叫水门)游览。它以精美的大理石雕刻和巴洛克风格装饰著称,而且面朝博斯普鲁斯海峡,是欣赏海峡风光与感受皇宫历史的绝佳地点。 <div>紧挨着水门的是新皇宫的【滨海花园】区域,这里设有精致的喷泉与欧式铁艺围栏,是皇宫花园中兼具自然与人文风情的休闲地带。<br></div> 如此明媚的阳光,如此美妙的场景,以致我们都想在这里留下美好的回忆来弥补皇宫内不能摄影的遗憾。 我们拍照期间,引来了两位来自希腊的美女,简短交流之后,她俩热情邀请我们一起拍照,大家面向太阳,在感受皇宫园林美学与博斯普鲁斯海峡风光的过程中,留下了美好的一幕。 最后我们来到皇宫后院的【绘画博物馆】,里面正展出许多奥斯曼帝国及欧洲古典绘画作品,还收藏了大量皇室肖像、历史题材画作等,我们进去参观一圈,也不能拍照,只能在门口的楼台上拍一张也不错。 参观完新皇宫,我们跟着老默来到【苏丹艾哈迈德广场】参观,这里有三座著名的“三大方尖碑”。第一个是伊斯坦布尔的【瓦伦斯方尖碑】,建于拜占庭时期,由砖块和大理石块堆砌而成,最初表面覆盖着镀金铜板(现仅存部分遗迹),是苏丹艾哈迈德广场的重要建筑之一。 第二座是断头的【古希腊青铜蛇柱】,由三条青铜蛇身缠绕而成(现仅存部分柱身),柱顶原有的蛇头已遗失,是古希腊与拜占庭建筑文化交融的实物见证。它原产于希腊<b>德尔斐</b>,是为纪念古希腊联军击败波斯帝国而建,后被罗马帝国运至君士坦丁堡,成为苏丹艾哈迈德广场的一部分。 这是第三座纪念碑——【奥拜里斯克方尖碑】,碑身刻有古埃及象形文字,记录了法老的功绩。它原产于埃及,是古埃及法老图特摩斯三世时期的建筑,后被罗马帝国运至君士坦丁堡,成为苏丹艾哈迈德广场的一部分,这三座方尖碑共同构成了苏丹艾哈迈德广场的历史景观,是研究拜占庭历史的重要实物遗存。 在广场的尽头,是伊斯坦布尔的【德国喷泉】,它以白色大理石为主体,搭配黑色花岗岩立柱,穹顶饰有华丽的金色马赛克与彩色纹饰,展现了德奥建筑工艺与奥斯曼艺术元素的结合,是德国为纪念威廉二世1898年访问伊斯坦布尔而建,融合了新文艺复兴与奥斯曼建筑风格。 接着,我们步行到一路之隔的【地下水宫殿】参观,它也叫水宫,建于公元6世纪拜占庭时期,主要用于宫廷供水及战争储备。建筑长140米、宽70米,由336根高9米的科林斯式石柱支撑,石柱多取自安纳托利亚地区神殿。水宫储水量最高可达10万吨之多,据说可供当时全城人喝一个月,规模宏大,令人侧目。 水宫的顶部装饰着拱形的天花板,其精致和华丽的结构,让我感受到历史的悠久和厚重。水宫在奥斯曼帝国时期逐渐废弃,直至16世纪中期,荷兰人无意发现了它,才使其重见天日。好莱坞的《007在伊斯坦布尔》和成龙的《特务迷城》都曾在这里取景。2016年12月28日上映的电影《但丁密码》在此处取景。2022年完成五年修缮后重新开放,新增声光电设备并优化游览路线,现为伊斯坦布尔重要历史遗迹与旅游景点。 凭栏望去,一根根米黄色的石柱表面,留下了时光和流水雕琢的痕迹,氤氲的水汽和石柱底部散发出来的暖红色幽暗灯光,营造出了一种宁静而幽深、神秘而朦胧的氛围,而且,随着灯光的变化,周围的景色亦幻亦真,令人着迷。<br> <div>在水宫的一角,有大概2根柱子用美杜莎的头颅来做柱基,一个是倒立的,一根是侧卧的,和其他柱子比较起来也显得特别的精致和另类。有一种说法是,这几根柱子在建造的时候短了一点,只好找东西来垫。另一种说法是希腊神话中的蛇发女妖美杜莎倒置,可以镇魔。</div> 无意间看到左边的装饰物投影到右边的墙上,显现一个特别妖娆的妇人头像,赶紧选好角度,把她们框入相机当中,留下一幅难得的影像。真可谓这里不仅有历史感,还有现代艺术的魅力。 从水宫出来,我们来到马路对面的【圣索非娅大教堂】外观,它是拜占庭建筑艺术最出色的代表作,以其举世无双的圆顶著称,气势宏大。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建成前,它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p class="ql-block">这是大教堂一侧花园中的喷池,每隔一段时间喷水一次,十分漂亮。我拍了一段视频与大家分享。</p> 根据老默的指点,我们来到附近的一家餐馆六楼,在其露台上将圣索菲亚大教堂尽收眼底。餐馆的服务生很客气,免费提供叉子和面包,让我们举着叉好的面包,引诱满天飞翔的鸽子过来觅食,再拍视频取乐,这是同伴为我拍的视频。 然后,我们又去参观一侧的【蓝色清真寺】,又名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整个清真寺内部全部密密麻麻地贴着美丽的伊兹尼蓝色瓷砖,蓝色清真寺由此得名。一般清真寺只有4座宣礼塔,但它却有6座,是世界上唯二的6塔清真寺(另一座是麦加清真寺)。寺外有个大花园,可看到伊斯坦布尔最美丽的景色。 这是陆老师在室内拍的视频,看看可以了解一下整个清真寺大厅华美大气的实况。 离开清真寺的时候,回望那六座宣礼塔,其中两座在修葺,外围裹着脚手架,就整体建筑而言真是美轮美奂的,无可比拟的。 接着,老默又带我们走到圣索非娅大教堂的后面,从外观看一下【托普卡比宫】(又名老皇宫)的面目,这里从15世纪到19世纪一直是奥斯曼帝国的中心,这座迷宫一般的豪华宫殿,是当年苏丹们办公的地方。这是老皇宫门口的【苏丹艾哈迈德三世喷泉】,以精美的大理石雕刻、瓷砖装饰和独特的多穹顶设计著称,是老皇宫景区的重要景观之一。 老城区参观完毕,我们沿着【君士坦丁堡古城墙】走向马尔马拉海等候大巴。这道石砌的城墙是拜占庭时期重要的防御工事,如今残存的墙体与周边景观融合,既能体验历史的厚重感,又能欣赏马尔马拉海的湛蓝风光。 候车点是伊斯坦布尔的【少女塔灯塔】所在区域,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沿岸。这里的岩石地带是当地人休闲、钓鱼的场所,同时也是欣赏博斯普鲁斯海峡风光的好去处,能眺望对岸的城市景观与往来船只,充满了生活气息与自然风情。 大巴把我们送到伊斯坦布尔的【独立大街】,它是伊斯坦布尔最著名的步行街,被誉为“伊斯坦布尔的香榭大道”。北起塔克西姆广场,南至加拉太塔区域,全长约1.4公里。 街道两旁遍布19世纪风格的建筑,汇集了商店、咖啡馆、餐厅、剧院等,是感受伊斯坦布尔商业活力与文化风情的核心地带,也是游客必打卡之地。 这是街区中心古老的圆形石塔,【加拉太塔】,建于1348年,最初是热那亚人修建的防御塔,后成为奥斯曼时期的瞭望塔、天文台,如今是伊斯坦布尔的地标建筑之一。作为这一片区域最高的建筑,其塔顶独享伊斯坦布尔360°全景视角,塔内还设有餐厅、咖啡馆,是体验伊斯坦布尔历史与城市景观的必打卡地。时间太紧了,要不然真想上去喝杯咖啡,俯瞰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金角湾的壮丽风光, 我们在领队的带领下,继续在繁华的步行街浏览,体验城市的活力与历史的韵味。 商业街保留着大量19世纪的建筑,充满了浓郁的复古风情,正巧有辆复古的有轨电车穿梭其中,它往返于塔克西姆广场和隧道广场之间,是独立大街的标志性景观。 路过一条巷陌,看到里面有座比较特殊的教堂,原来是伊斯坦布尔的【圣安东尼天主教堂】,它是伊斯坦布尔最大的天主教堂之一,建于19世纪末,采用新哥特式建筑风格,以红砖立面、华丽的玫瑰窗和精致的宗教壁画著称。教堂不仅是当地天主教徒的重要宗教场所,也是伊斯坦布尔多元文化的象征,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欣赏其建筑艺术与历史价值。 以上两照片是【哈菲兹·穆斯塔法1864甜品店】,是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百年老字号,它创立于1864年,以制作传统土耳其甜品闻名,比如 baklava(巴克拉瓦)、lokum(土耳其软糖)、各种糕点等。店铺不仅在伊斯坦布尔有多家分店,还拓展到了迪拜、伦敦等地,是游客和当地居民都喜爱的甜品打卡地,传承着土耳其传统美食文化的精髓。<br> 最后我们来到集合点——塔克西姆广场,中央有座伊斯坦布尔的【共和国纪念碑】,它是为纪念土耳其共和国成立而建,雕塑群展现了土耳其独立战争中的关键人物与场景,融合了新古典主义与奥斯曼建筑元素,是伊斯坦布尔的重要历史地标,也是土耳其共和国精神的象征之一。 在前往晚餐饭店的路上,看到一座现代化建筑,一问才得知是伊斯坦布尔的【现代艺术博物馆】新馆。它由建筑大师伦佐·皮亚诺设计,建筑外观以独特的玻璃与金属立面著称,巧妙反射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光影与水波,成为伊斯坦布尔现代建筑的地标之一。馆内集艺术展览、文化活动、公共空间于一体,是展示当代艺术与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也为游客提供了欣赏海峡风光与现代建筑艺术的绝佳视角。 晚饭后出门等车,正好日落西山,彩霞满天,赶紧穿过马路,找个角度把这瞬间的美景记录下来,圆满结束了伊斯坦布尔的美好行程。 <font color="#ed2308"><b>第九天(9月15日)</b></font>,一大早我们乘飞机来到希腊北部的<b>赛萨洛尼基</b>,地陪姓李,中国天津人,在这里生活和工作了二十多年,旅游知识相当丰富,他带着我们坐大巴来到位于崇山峻岭之中的【梅黛奥拉修道院】参观。风景秀丽的梅黛奥拉素有希腊黄山之称,巨大的山岩从广阔的平原拔地而起,有的超过400米,它们经长期风化、侵蚀,形成了纹理粗犷,层次分明,形状各异,色彩不一的地貌。 在几乎无法到达的山峰上,自11世纪以来,修士们在这如同通天柱般险峻的山峰上修行,共修建了24座修道院,成为希腊东正教的重要圣地之一。在四壁没有可攀登途径的条件下,他们凭靠聪明才智和充沛体能,硬是在这片陡峭的山梁上,用一砖一瓦、一石一木建起了这片了不起的建筑,当地人都称其为空中修道院。 爬了好多台阶才到第一座修道院,虽然展厅内壁画和陈列丰富多彩,有古老的圣像壁画、羊皮手卷等文物,但不允许拍照,我们扫心而归,只好来到第二座修道院碰碰运气。 一踏进大门,这里的楼台亭阁一下子让我们眼睛一亮,太出乎意料了,精心设计的布局、层次分明的色彩、美轮美奂的建筑令我们叹为观止。 这里是修道院另一部分建筑,我们 不由自主地感叹:那么多砖瓦,那么多石材他们是怎么搬上来构筑的 !? 这是庭院中的一座很有特色的亭子,它采用了拜占庭建筑的典型元素,以当地石材建造,搭配红色陶瓦屋顶,顶部有东正教风格的十字架。亭子为八角形结构,由多根石柱支撑,拱券设计精美,细节处可见红砖装饰的纹理,整体呈现出古朴而庄重的气质。 这座亭子也是修道院的钟楼,顶部装有多个大小不一的铜钟,用于宗教仪式中的报时或召集。同时,它也是一处绝佳的观景台,从这里可以俯瞰梅黛奥拉壮丽的悬崖景观和周围的修道院群,视野开阔,景色震撼,是游客拍照打卡和欣赏“天空之城”风貌的理想地点。 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端坐的【基督圣像】,两侧通常伴有圣母玛利亚和圣约翰,这是东正教圣像中极具代表性的题材,象征基督的权威与神圣。左右两侧及壁龛中陈列着多位东正教圣徒和修道者的圣像,以金色边框装饰,色彩鲜艳且细节精致,东正教认为圣像是“天国的窗户”,通过瞻仰圣像可与神圣世界产生联结。 这是天花板上八角形结构的藻井,中心是基督的天使形象,头戴金色光环,手持象征神圣权威的器物,周围分布着东正教传统的“基路伯”形象,它们在宗教象征中代表对神圣的护卫与赞美,多翼的设计也体现了东正教艺术中对天界神秘性的表达。 这粗大的转盘和结实的绳索是起降运货的工具,当时的修士就靠这些原始的起重设施把所有的建材和食物运上山来,实现独特风格的生活和建筑。 这是巨型的储水木桶,它的容量是1200升。当时,道院因地处悬崖,水源获取不便,这类大型木桶用于储存雨水或生活用水,以保障修道院的日常运转,其庞大的容积也体现了当时修士们应对生存挑战的智慧,是修道院历史的生动见证。 最后,地陪老李还特意给我们一个惊喜:他让司机开车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来到一处高地,可以同时观赏五座修道院,虽然还要爬一段陡峭的坡道,但我们大部分人还是不畏艰险,勇于攀登。 果然这里山峦起伏,风景秀丽,可以看见两座修道院,大自然赋予我们的馈赠尽收眼底,太漂亮了! 这是又一座悬崖峭壁上修道院,橙红色的屋顶和米黄色的墙体在蓝天白云下独立山顶,构成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境。 这是最后一座修道院,也是规模最大的修道院,鬼斧神工般地矗立在山石上。湛蓝的天空中点缀着朵朵白云,晴朗的天气让整个景观更加通透,阳光洒在岩石和植被上,光影交错,进一步凸显了地貌的立体感,极具视觉冲击力。 站在这片突兀的岩石上,那形态各异的巨型岩柱,有的如利剑直插云霄,有的似巨兽盘踞山间,既雄浑又不失秀美。岩石的冷峻、植被的生机与天空的澄澈相互交融,造就了一处宛如“天空之城”的奇幻秘境。<div>以上照片均由本人拍摄,部分文字资料摘自网络。<br>谢谢观看!<br>未完待续。<br>2025.10.19<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