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病理诊断工作中,发现了一位年仅 31 岁的患者。该患者因舌部溃疡长期不愈,为接受治疗,于口腔科获取了活检组织并进行了病理检查。最终,病理诊断结果为高分化鳞状细胞癌。鉴于患者如此年轻就被查出患有口腔鳞状细胞癌,随后与临床医生取得联系,进一步了解其病史,发现该患者确实存在嚼食槟榔、抽烟等不良习惯。 嚼食槟榔与口腔肿瘤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关联呢? 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2003年就将槟榔列为1类致癌物,这是基于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和实验室证据得出的结论。多项长期追踪研究证实,槟榔与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其致癌危害具有显著的长期累积效应。 槟榔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的致癌性,主要源于其富含的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包括槟榔碱、槟榔鞣质、多酚类化合物等多种生物碱和化学物质。在咀嚼过程中,这些物质会持续释放出具有明显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的活性成分。这些有害物质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对人体造成损害:它们会直接作用于舌部及口腔黏膜组织,引发持续性慢性炎症反应;这些物质会干扰细胞正常代谢,导致上皮细胞发生异常增生;最终这种长期的病理改变可能发展为恶性肿瘤。 在长期嚼食槟榔的人群中,舌部鳞状细胞癌的发病率较普通人群高出5-10倍。这种显著的发病率差异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的机制:<div>一、槟榔纤维质地粗糙,在反复咀嚼过程中会对口腔黏膜产生持续性机械摩擦,导致慢性溃疡和口腔黏膜纤维化(这是一种明确的癌前病变);</div><div>二、槟榔中含有的槟榔碱和槟榔鞣质等活性成分,能够直接破坏细胞DNA结构,诱发关键基因的突变;</div><div>三、这些物质还会干扰细胞的正常修复机制。</div> 槟榔中的活性成分不仅会破坏口腔黏膜的天然屏障功能,还会诱发氧化应激反应,产生大量自由基,进而造成DNA氧化损伤。这些物质还会抑制细胞的自我修复能力,使得受损细胞更容易发生恶性转化。槟榔粗糙的纤维质地会对舌部黏膜产生持续的机械性刺激,这种物理性损伤与化学性损伤的协同作用,进一步增加了局部组织发生癌变的风险。当槟榔与其他已知致癌因素(如吸烟或饮酒)共同作用时,其致癌效果会呈现显著的协同增强效应。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同时有嚼槟榔和吸烟习惯的人群,其患口腔癌的风险是单一因素的数十倍。因此,预防舌部鳞状细胞癌的最关键举措之一,就是从根本上减少甚至完全杜绝槟榔的摄入。也建议高风险人群定期进行专业的口腔健康检查,包括口腔黏膜的专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并干预潜在的癌前病变或早期癌症。 编辑:驻马店市中医院病理科 潘登宇<div>审核:驻马店市中医院病理科 王建瑞</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