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取经拓视野 社科赋能启新程——萍乡市社科联赴景德镇参加2025年江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宣传周活动纪实

宁静之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瓷都取经拓视野 社科赋能启新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萍乡市社科联赴景德镇参加2025年江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宣传周活动纪实</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巽之先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秋十月,瓷韵流芳。为深度参与2025年江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宣传周活动,学习借鉴兄弟地市先进经验,10月11日至12日,萍乡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下简称“萍乡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倪艳霞率队,一行十一人奔赴“千年瓷都”景德镇,开展了一场内容丰富、收获丰硕的考察学习之旅。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对省级社科盛会的积极参与,更是一次对标先进、开阔眼界、启迪思路的生动实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一、 精心组织,带着问题出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萍乡市社科联制定了详尽的工作方案。代表团成员构成多元,既有市、县(区)两级社科联的业务骨干,如安源区社科联副主席彭汝昌、上栗县社科联主席易平等,也特邀了市曾子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曾晓天、市鳌洲书院文化研究学会理事谢培选等社科类社会组织的代表。这支精干的队伍,带着如何创新社科普及形式、如何深挖本土文化资源、如何加强基地建设等实际问题,踏上了前往景德镇的征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行程伊始,在前往景德镇的考斯特客车上,一场别开生面的“移动研讨会”已然展开。倪艳霞主席与谢培选理事就家庭文化研究、地方历史挖掘、社科联工作创新等话题展开了热烈交流。从鳌洲书院的合作到芦溪电瓷、窑下瓷业历史的探寻,再到专业人才与社科工作的结合,思想的火花在车厢内碰撞。这不仅增进了成员间的了解,更让此行目标明确,氛围浓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二、 沉浸体验,感受千年瓷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抵达景德镇后,代表团首站便来到国家一级博物馆——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这里珍藏的万余件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陶瓷珍品,如同一部立体的中国陶瓷史诗。从五代的青瓷白瓷到宋元的青白瓷、青花瓷,再到明清的色彩斑斓的官窑精品,成员们徜徉其间,无不感叹于中华陶瓷文明的博大精深与能工巧匠的绝世智慧。倪艳霞主席在参观中,结合萍乡本地窑下古瓷窑遗址的保护与开发,与大家分享了邀请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专家进行考证的经历,强调了社科研究在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中的前瞻性与重要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天晚上八时,萍乡代表团在酒店会议室召开座谈会,省社科联有关领导到会指导,为各县区社科联合理利用资源、开展非遗活动指明了方向,激发了大家“要干事、能干事”的热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次日,代表团全员出席了在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举行的科普周主场启动仪式。气势恢宏的瓷乐表演、琳琅满目的非遗手工展、获奖社科成果展,无不彰显着江西社科普及工作的活力与创意。特别是当萍乡代表团被安排在会场第二排就座时,成员们深感荣幸,也体会到了省社科联对萍乡社科工作的重视与期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三、 实地探访,汲取传承智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活动的核心环节是对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的考察。跟随讲解员的脚步,代表团重走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御窑厂的路线,先后参观了珠山南麓明代窑炉遗址、御窑博物馆和明清窑作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南麓遗址,17座保存完好的明代窑炉静静诉说着“沿河建窑,因窑成市”的悠久历史;在御窑博物馆,那以蛋形柴窑为灵感的现代建筑与古老的御窑遗址完美融合,令人震撼,它不仅是建筑的奇迹,更是对陶瓷文化最高的致敬;在明清窑作群,尤其是延烧400年的徐家窑,成员们对“官搭民烧”制度下形成的完整陶瓷工业体系有了直观认识,对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有了更深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倪艳霞主席对乐平古戏台木雕艺术等非遗项目表现出浓厚兴趣,把玩欣赏,爱不释手。她表示,景德镇在将深厚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旅游产品与现代产业方面,做到了极致,其“保护第一、修旧如旧”的原则与系统性开发的思路,对于萍乡正在推进的鳌洲书院复活、窑下遗址保护乃至整个城市文化更新,都具有极其宝贵的借鉴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四、 满载而归,谋划萍乡新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天的行程紧凑而充实。在返程的车上,成员们意犹未尽,交流着各自的感悟。大家普遍认为,此次景德镇之行,是一次视野开拓之旅、一次思想启迪之旅、一次能力提升之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让我们看到了社科普及可以如此生动——从静态的博物馆陈列到动态的非遗展演、沉浸式的街区体验,形式多样,互动性强。它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承可以如此深入——将学术研究、考古发现、遗产保护、文创开发、旅游发展融为一体,形成完整的生态链。它更让我们看到了基层社科工作可以如此有为——关键在于主动对接、善于借力、勇于创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此次赴景德镇参加省社科普及宣传周,萍乡社科联不仅完成了参会任务,更收获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发展启示。展望未来,萍乡社科界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深耕本土文化,创新普及方式,加强联动合作,努力将考察学习的成果转化为推动萍乡社科事业繁荣发展的具体实践,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贡献更多的萍乡社科智慧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附:景德镇考察点简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景德镇的城市中心地带,北起瓷都大桥、昌江大道,南至昌江大桥、西至沿江西路,东至莲社路、胜利路。自宋以来,景德镇先民“沿河建客,因客成市”渐呈“码头一民窑一老街一里弄一御窑”聚落的历史空间和瓷业肌理,形成了世界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老城格局,成就了中国“东方瓷国”的盛誉,陶瓷成为了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认识中国的文化符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御客厂皇家气派和陶阳里烟火气息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元素。陶阳十三里、一百零八弄,围绕陶瓷生产形成的陶瓷文化聚落保存完整,窑砖里弄、会馆书院、瓷行商铺见证烟火气息与瓷业繁荣,650余年的国保单位一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400余年的明清窑作群落和70余年的陶瓷工业遗产,是“瓷国皇冠上的明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御窑遗址阅尽明清27位帝王,出土了百余吨、两千余万御瓷片,修复了3000余件御瓷精品,北京故宫有36万件藏瓷,95%都出自这里,是我国唯一一处能全面系统反映官窑陶瓷生产和文化信息的历史遗存。被称为“双子窑”的黄老大密和刘家窑,世界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窑作群一徐家窑延烧400年,全面立体展示景德镇古代制瓷工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珠山南麓明代窑炉遗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南麓遗址为明宣德至万历年间的窑炉遗存,于2002年发掘出土。遗址发掘清理出17座窑炉,窑前工作面、窑门、火膛、窑床、烟道、排烟室等均保存完好,该区域是目前御客厂遗址内发现数量最多、延烧时间最长的窑炉区,发掘面积共计1500平方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3.景德镇御窑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建筑面积10400平方米,其建筑风格独特,借鉴了景德镇清代独创的蛋型柴窑构造特点,设计成8个长度不一、大小各异的多曲面钢筋混凝土拱体结构,错落有致地散落在御客厂遗址以东区域,通过下沉广场、景观水池、民窑遗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景观绿化、清水混凝土墙顶、青色花岗岩地面,把建筑、景观、遗址融为一体。</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4.明清窑作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景德镇御密厂明清窑作群是“千年瓷都”景德镇的核心文化遗产,它生动展现了明清时期陶瓷工业的完整体系。是明清两代皇家御用瓷器的专门烧造场所(存续1369-1911年,长达542年),核心遗址有御窑厂遗址(珠山)、落马桥窑址、观音阁客址,核心物项有窑炉遗迹(如葫芦窑、镇窑)、作坊遗迹、街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建筑遗迹、古井、陶洗池、窑业堆积等,体现了特色制度“官搭民烧”官窑设计并完成前期工序,将烧造环节交由技术精湛的民窑完成。</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