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是我在部队三十年听过与讲得最多的话;转业到地方工作开启了<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重走红军长征路”</span>活动,先后到了江西井冈山、兴国,广西湘江战役纪念馆,贵州遵义、娄山关等十几处当年红军走过、战斗过的地方。金秋十月又是红军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开始长征</span>的时间,我思绪万千心潮澎湃:红军为什么能在绝境中,召开遵义会议挽救党、挽救红军、挽救中国革命,当年是如何到达这个转折点上的。</h1> <h1> 我觉得天亮了太阳升起开启新的美好生活固然关键,而<font color="#ed2308">黎明时刻</font>昼夜交替,终结过去,开端未来,带来希望也极为重要。为此驱车慕名来到湘桂黔三省交界的<font color="#ed2308">“曙光之城”黎平县</font>,走到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始建,以青石板铺道,中间低两端高形似扁担的翘街,感觉非常有特色。1934年12月15日,长征途中经历广西湘江血战、湖南通道转兵的中央红军攻占贵州黎平县城;18日在翘街胡荣顺店铺里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史称<font color="#ed2308">“黎平会议”</font>。我们出示身份证办理好相关手续,怀着崇敬之情参观了会议遗址、主要领导人当年的住址,观看了相关图片和遗物,受到深刻教育。</h1> <h1> 走进会址跃入眼帘的是<font color="#ed2308">“黎平会议参加者”</font>图片,细看有秦邦宪(博古)、张闻天(洛甫)、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等9人;李德(本名奥托•布劳恩,德国共产党员,1928年入苏联后任师参谋长,1932年任共产国际驻中国军事顾问,长征初为三人团成员)因患疟疾发高烧没有出席会议。展板介绍了黎平会议、黎平会议会址、《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等。参观后感慨这次会议来之不易,之所以能做出正确决定是因为:<font color="#ed2308">一有通道紧急会议前奏曲。</font>当时毛泽东用睿智洞察力与敢于担当的勇气,争取到了张闻天、王稼祥和周恩来、朱德的支持,从而在“通道会议”上力挽狂澜使红军放弃原定北上的方针,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通道转兵使蒋介石在湘西消灭红军的计划破产。</h1> <h1> <font color="#ed2308">二有毛泽东的据理力争与善用技巧。</font>黎平中央政治局会议由周恩来主持,集中讨论中央红军行动方针问题。博古代表他和李德先发言,强调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共产国际同意的战略计划,必须北进湘西同红2、红6军团会合。毛泽东同志接着发言,详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变化,强调中央红军应该放弃原定计划,转而向贵州西北进军,在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创建新的根据地。王稼祥、张闻天、朱德等先后发言,批评“左”倾领导者给红军造成的损失。会上争议激烈,王稼祥与博古唇枪舌剑毫不妥协。转折点在毛泽东后续发言<font color="#ed2308">“项英开会时提斯大林称四川为理想革命根据地”</font>那句话,一贯崇外人媚权威的博古听后惊讶,得到张闻天证实斯大林确有其言时有所感悟。</h1> <h1> 会议从白天开到深夜,与会多数同志接受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最后经民主表决形成红军继续<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向贵州西北前进</span>,适时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为主要内容的《决定》<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有坚强中国共产党党性原则作支撑。</span>尽管会上各抒己见、争论激烈,但决定形成后能劲往一处使。特别是指挥部队的三人团中的李德看到会议《决定》译文后,大发雷霆向周恩来提出质问时,拥有最终决策权的秦邦宪(博古)对周说:“不要理他(指李德)”。事后博古认识到以前所犯的错误,离开主要领导位置后,安心为党做工作,直至与王若飞、叶挺等在黑茶山坠机遇难。</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参观中央领导层当年在翘街的住址,能清晰分辨出那时</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组织架构</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黎平会议会址旁靠街边福音堂住着博古(秦邦宪)和李德;后面是</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周恩来、朱德</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叶剑项的办公室兼住室,还有军委一局办公室,说明这里是权力与指挥中心。在马家巷24号清代所建的胡氏老宅(进士第),是带病长征的</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毛泽东</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张闻天(洛甫)、王稼祥三人办公地和住址,离会址有约500米距离;在这个院子里毛泽东与张闻天、王稼祥促膝谈心,讨论研究红军行动方向;尤其是劝导俩人向博古要求召开政治局会议,统一思想认识。</span></p> <h1> 在会址左侧有<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红军干部休养连</span>旧址,当时徐特立、谢觉哉、董必武、邓颖超、贺子珍等老红军,及女红军等住在这里,可见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与不怕艰难困苦的执着坚持。还有保卫党中央的<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红军教导师师部</span>旧址;1934年12月17日,红军总政治部召开群众大会,宣传红军性质、任务、纪律,散发传单的<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红军广场</span>等。</h1> <h1> 参观之后深有感触:黎平会议前接确定转兵贵州的湖南通道紧急会议,后连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确立毛泽东主席领导地位、走向革命胜利的遵义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很像一根<font color="#ed2308">挑起过红军长征重担的“翘扁担”</font>,着力点就在中间这个位置,于恰当的地点与时间爆发出正能量,其作用是巨大的。<font color="#ed2308"><b>黎平会议</b></font>真是中国共产党、中央红军、中国革命的<font color="#ed2308"><b>黎明时刻。</b></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