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目录</p>
<p class="ql-block">1/亲亲茉莉花</p>
<p class="ql-block">2/毛主席是咱社里人</p>
<p class="ql-block">3/中华一家亲</p> <p class="ql-block">亲亲茉莉花</p>
<p class="ql-block">这朵茉莉花,开在歌里,也开在心里。每次琴键轻落,前奏缓缓流淌,就像夏夜微风拂过窗台,带来一缕清幽的香。我常想,为什么这么简单的旋律,能让人一听就眼眶发热?大概是因为它太干净了,像童年外婆哼唱的调子,像第一次牵着手走在田埂上的羞涩。</p>
<p class="ql-block">“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音符在简谱上轻轻跳跃,每一个“1”“2”“3”都像是脚步,带着人往记忆深处走。教唱的时候,我喜欢放慢速度,让每个音都站稳了,像摘花时指尖轻轻一掐,不急不躁。动态简谱的好处就在这儿——音高、节奏、呼吸,全都看得见,学得明白。</p>
<p class="ql-block">有人问我,这首歌为什么经久不衰?我说,因为它唱的不只是花,是人心底最柔软的那一部分。不论你是几岁,站在哪个角落,只要这旋律响起,总能找出一段属于自己的温柔回忆。</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是咱社里人</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是咱社里人,就像老队长进了家门……”这歌一响,老一辈人的眼睛就亮了。不是因为旋律多复杂,而是那股子亲切劲儿,扑面而来。那时候的歌,句句都像拉家常,字字都接地气。</p>
<p class="ql-block">教这首时,我总提醒大家注意节奏的“顿挫感”。它不像流行歌那样讲究转音和气息控制,而是要唱出一种“说话式的歌唱”——像是站在晒谷场上,对着乡亲们掏心窝子。简谱在这里不只是音符的排列,更像是一种情绪的导航。哪个音该重,哪个音该拖,动态标记一清二楚。</p>
<p class="ql-block">这首歌,唱的是人民与领袖之间的朴素情感。没有华丽辞藻,却有千钧分量。教唱时,我不止教音准,更想传递那种时代的温度——那是集体记忆里的光,照得见人心,也照得见历史。</p> <p class="ql-block">中华一家亲</p>
<p class="ql-block">“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中华一家亲……”旋律一起,就像看见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草原上的马头琴、江南的采茶调、西北的信天游,全都融进了这一曲之中。</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属于今天的歌,也属于每一个明天。教唱时,我特别注重声部的层次处理。动态简谱在这里发挥了大作用——主旋律清晰,和声线分明,连换气点都标得明明白白。哪怕是初学者,也能一步步跟上,唱出那份磅礴的团结感。</p>
<p class="ql-block">我喜欢带着大家一句句练,从轻声哼唱到齐声高歌。当所有声音汇在一起时,那种共鸣,不只是听觉的震撼,更是心灵的共振。中华一家亲,不是口号,是歌声里自然流露的认同与深情。</p>
<p class="ql-block">每一次教唱,都像在播下一粒种子。也许某天,某个孩子会在课堂上唱起《茉莉花》,某个老人会在社区活动里哼起《毛主席是咱社里人》,而《中华一家亲》,会在节日的广场上响彻云霄。</p>
<p class="ql-block">音乐不说话,却什么都说尽了。而简谱,就是那座桥,让每个人都能走过去,唱出自己的声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