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战场规则的人

严国基

<p class="ql-block">在浩瀚的科技海洋中,总有人如灯塔般指引方向,用智慧与汗水照亮科技强军之路。</p><p class="ql-block">他从科技强军路上走来,他发明多项颠覆性技术,成了改写战场规则的人;他41岁当选当年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被誉为一人可抵十师的钱学森式人物;他荣获国家科技发明进步奖、八一勋章等无数奖项;他就是当代科学巨匠马伟明。</p> <p class="ql-block">马伟明院士,这位被誉为中国“电磁之父”的科学家,以“一人可抵十师”的传奇,将中国海军从近海推向深蓝,用颠覆性技术让世界重新审视东方巨龙的崛起。他的故事,是一部关于信念、突破与家国情怀的史诗,更是一个以中国智慧改写战场规则的人。</p> <p class="ql-block">一、科技强军的“战略核武器”:一人可抵十师</p><p class="ql-block">当福建舰航母划破海面,电磁弹射器如巨龙吐息般将舰载机送入云霄,世界惊觉:中国海军已跨越蒸汽时代,直接进入“电弹时代”。这项令美国海军羡慕的技术背后,站着一位身形清瘦却目光如炬的科学家——马伟明。他不仅是电磁弹射技术的奠基人,更以无轴泵喷推进系统、舰船综合电力系统、超远火箭炮等三大“黑科技”,构建起中国海军的“技术护城河”。</p> <p class="ql-block">美国媒体曾惊叹:“马伟明的存在,让中国海军少走了二十年弯路。”而国内军事专家更直言:“他的贡献,抵得上十个师。”这种评价并非夸张:电磁弹射技术让中国航母跳过蒸汽弹射的“过渡阶段”,直接对标美国福特级;无轴泵喷技术让核潜艇静音水平跃居世界第一;超远火箭炮以2000公里射程改写战场规则。每一项突破,都是对传统军事格局的降维打击。</p> <p class="ql-block">二、突破“卡脖子”技术:在无人区开辟新赛道</p><p class="ql-block">马伟明的科研生涯,始终与“不可能”较量。2000年,当中国还在为潜艇十二相发电机系统的震荡问题苦恼时,他带领团队用数学建模攻克了这一世界性难题,让中国潜艇动力系统实现“静默突进”。2006年,当国际学术界还在争论电磁弹射是否可行时,他自筹2000万元,用两年时间造出1:10原理样机,与美国通用原子公司几乎同步完成技术验证。</p> <p class="ql-block">最具争议的,当属航母弹射器的路线之争。蒸汽弹射派背后是数十亿投资、上万人的产业团队,而电磁弹射派只有马伟明和他的“敢死队”。面对“耽误国家工程”的质疑,他拍案而起:“要领先就领先美国!装蒸汽弹射,就是让中国航母一出生就落后!”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最终让高层决定“两条腿走路”。2016年兴城基地的对比试验中,电磁弹射完胜蒸汽弹射,这一战绩证明:中国不仅掌握了技术,更定义了未来。</p> <p class="ql-block">三、从体弱书生到科技巨擘:逆袭人生的三重转折</p><p class="ql-block">1960年,马伟明出生于江苏镇江一个普通家庭。体弱多病的他,差点在15岁时被父亲送去技校学修电器。若非数学老师三次家访力劝,中国可能失去一位“国宝级”科学家。1978年,这个“自由散漫”的少年被海军工程大学提前批录取,严格的军校生活让他一度想退学,直到遇见伯乐张盖凡教授。</p> <p class="ql-block">张教授不仅发现了马伟明的数学天赋,更用“电机报国”的理想点燃了他的热血。从硕士到清华博士,从潜艇动力到航母弹射,马伟明的科研轨迹始终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2001年,41岁的他成为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却依然保持着“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在实验室里,他可以为了0.01毫米的误差与团队争论通宵;在舰艇上,他顶着五级海风记录设备数据,被战友戏称为“海上钉子户”。</p> <p class="ql-block">四、大国脊梁:以科技之光铸就海疆长城</p><p class="ql-block">马伟明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书法。这位掌握数百亿科研经费的院士,出差永远坐经济舱,住标准间。他说:“钱要花在刀刃上,我的刀刃就是突破‘卡脖子’技术。”当美国福特级航母因电磁弹射故障屡次趴窝时,中国的电磁弹射系统已实现“零故障”部署;当传统潜艇还在为噪音烦恼时,无轴泵喷技术让中国核潜艇成为真正的“深海幽灵”。</p> <p class="ql-block">从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到096型核潜艇的静默突进,从超远火箭炮的饱和攻击到全电舰的能源革命,马伟明用一项项“非对称优势”技术,让中国海军在西方设定的规则外开辟了新战场。他常说:“科学家最大的爱国,就是让对手不得不尊重你。”如今,当美国海军学会用中文讨论“马伟明威胁”时,这位院士早已带着团队奔向下一个无人区——那里,有更壮阔的星辰大海。</p> <p class="ql-block">五、至高荣誉属于马伟明院士及团队</p><p class="ql-block">1、个人最高荣誉:“八一勋章”</p><p class="ql-block">2017年7月28日,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授予马伟明院士“八一勋章”。</p><p class="ql-block">2、团队集体荣誉:创新强军的标杆</p><p class="ql-block">马伟明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被誉为“创新强军马伟明模范团队”,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两次荣立集体一等功。</p><p class="ql-block">3、科研成果的国家级荣誉</p><p class="ql-block"> ● 国家科技进步奖</p><p class="ql-block">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p><p class="ql-block"> ●军队科技进步奖</p><p class="ql-block">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5项、二等奖9项。</p><p class="ql-block">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p><p class="ql-block">4、人才培养与学术影响</p><p class="ql-block"> ●培养400余名高层次人才</p><p class="ql-block"> ●学术荣誉与职务</p><p class="ql-block"> 马伟明院士当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共十九届中央委员。</p><p class="ql-block">5、国际认可与技术突破</p><p class="ql-block">电磁弹射技术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无轴泵喷技术让核潜艇静音性跃居世界第一,<span style="font-size:22px;">超远火箭炮等成果属国际首创。</span></p> <p class="ql-block">六、结语</p><p class="ql-block">马伟明的故事,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缩影。他像一座灯塔,用智慧照亮强军之路;更像一把利剑,以创新劈开技术封锁的铁幕。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正是无数个“马伟明”的坚守与突破,让中国从“跟跑者”变为“并跑者”乃至“领跑者”。当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划破长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一个民族挺直脊梁的姿态。这便是科技强军、改写战场规则的最好注脚。</p> <p class="ql-block">马伟明院士及团队的荣誉,不仅是个人与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改写战场规则的传奇。从“八一勋章”到集体一等功,从国家科技进步奖到国际技术领先,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国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的赤子情怀。在科技强军的征程上,马伟明院士及其团队已成为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定海神针”,他们的故事,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丰碑上。</p> <p class="ql-block">向马伟明及团队致以最崇高的敬礼!</p> <p class="ql-block">注:文字、编辑/严国基,图片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