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在风雨飘摇处见人间筋骨——读老舍《八方风雨》有感

澄怀观道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澄怀观道</p><p class="ql-block">美 篇 号:69187735</p> <p class="ql-block">  捧着老舍先生的《八方风雨》,字里行间翻涌的不是江南烟雨的缠绵,而是抗战年月里,整个民族被狂风撕扯、被骤雨浇透的滚烫气息。这不是一部靠宏大战争场面震撼人心的小说,反倒像一帧帧带着烟火气的老胶片,把北平的胡同、济南的街巷、重庆的坡坎里那些普通人的日子,揉进了家国破碎的大时代里,读来既让人胸口发闷,又忍不住为那藏在柴米油盐里的骨气热泪盈眶。</p> <p class="ql-block">  老舍先生写人物,从不用浓墨重彩的英雄式刻画,却总能用三两句白描,让一个活生生的人站在你面前。小说里的“我”——那个带着文人细腻,又藏着市井韧性的知识分子,像极了彼时无数在战火中颠沛的中国人。北平沦陷时,他躲在胡同深处,听着街上日本人的马蹄声“哒哒”踩过青石板,连院子里的石榴树都像是屏住了呼吸。他没喊过惊天动地的口号,只是在心里攥着一股劲:“不能当顺民,就算跑,也得朝着有中国人的地方跑。”这种不掺假的真实,比任何慷慨激昂的宣言都更有力量——不是每个人都能拿起枪上战场,但守住心里的那道防线,已是对抗战最朴素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最让我动容的,是小说里那些“小人物”的选择。在济南避难时,“我”认识的那个开小饭馆的王掌柜,平日里总爱跟客人计较一两个铜板,可当游击队的伤员需要藏身时,他却把后厨的地窖收拾得干干净净,每天冒着风险送吃送喝。有次日本人来搜查,他揣着一把剔骨刀站在门口,脸上还挂着平时的笑,语气却硬得像铁板:“俺这小馆子,只卖馒头稀饭,没有你们要找的人。”后来饭馆被日本人砸了,他蹲在废墟上捡碎碗片,只说了一句:“砸了就砸了,只要人还在,总有能再开起来的时候。”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最实在的坚守——就像荒野里的草,就算被炮火烧过,春雨一淋,照样能从石缝里钻出来。</p> <p class="ql-block">  老舍先生的笔,还藏着对战争最细腻的痛感。他写“我”在逃亡路上看到的孩子:穿着露脚趾的布鞋,手里攥着半块发霉的窝头,眼睛却亮得吓人,追着运送物资的卡车跑,嘴里喊着“我要当八路军”;他写重庆的防空洞,潮湿的石壁上满是人的手印,每次空袭过后,总有人抱着亲人的遗物坐在洞口,不哭也不闹,就那么坐着,直到天快亮才慢慢起身,朝着家的方向走——那方向,或许早已只剩一片瓦砾。这些细节没有刻意渲染悲伤,却比直接描写伤亡数字更戳人心窝,因为它让我们看见,战争最残酷的不是摧毁建筑,而是撕碎一个个普通人的生活,可即便如此,人们还是在努力活着,努力守住心里的那点念想。</p><p class="ql-block"> 更难得的是,老舍先生在写尽苦难时,从不忘在字里行间埋下希望的火种。“我”在重庆认识的一群学生,住在漏雨的教室里,每天啃着掺了沙子的糙米,却照样在煤油灯下读鲁迅的文章,在防空洞的墙壁上写“抗战必胜”。有个女学生,腿在空袭中被砸伤了,拄着拐杖还坚持给难童上课,她说:“现在教他们认字,等仗打赢了,他们就是建设国家的人。”这种在绝望中找希望的劲头,像极了老舍先生自己——他在战乱中辗转多地,笔却从没停下,用文字记录下这“八方风雨”里的人间百态,既是为了让后人记得这段历史,更是为了给当时的中国人鼓劲儿:只要人心不散,再大的风雨,总有停的时候。</p> <p class="ql-block">  合上书时,窗外的阳光正好落在书页上,那些带着硝烟味的文字,突然变得格外鲜活。《八方风雨》写的是抗战,却不止于抗战——它写的是中国人在绝境里的韧性,是普通人心里的家国情怀,是无论风雨多大,都相信“明天会更好”的信念。如今再读这部小说,不是为了沉浸在过去的苦难里,而是为了记住:那些在风雨中坚守的人,那些藏在烟火气里的骨气,从来都是我们这个民族最珍贵的财富。就像老舍先生在书里写的:“风雨来了,咱不躲,也不跑,站直了,等雨过天晴,总能看见太阳。”这份底气,穿越了近百年的时光,依然能给我们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