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之行跟踪报道(二)

小匹克

<p class="ql-block">摄影:刘老大刘远</p> <p class="ql-block">编辑:小匹克</p> <p class="ql-block">我在刘远的家乡河南邓州,小匹克我为他这次艰苦的青海之行,远程跟踪报道!</p> <p class="ql-block">茶卡盐湖</p> <p class="ql-block">高原的风总是来得突然,吹过湖面时带着盐粒的微涩。我们抵达茶卡的那天,天色灰蒙,湖水却像一面未打磨的镜,映着低垂的云。远处山影模糊,仿佛天地之间只剩这片白与灰交织的静谧。刘远背着相机快步走向湖心,靴子踩在盐壳上发出细碎的响声,像是大地在低语。他不说话,只是不断调整角度,仿佛在和这片湖对话。我站在岸边,看见一座黄色的拱门静静立在湖边,“我在茶卡”四个字在风中显得格外温柔。几位游客在门前拍照,笑声被风吹散,只留下那一瞬的定格。</p> <p class="ql-block">雪还在下,细碎地落在那座巨大的冰雪拱门前。它像是从童话里搬出来的,厚重而神秘,仿佛下一秒就会有穿着长袍的人从门后走出。小径两侧的木栏结着霜,踩上去咯吱作响。刘远围着拱门转了一圈,拍下不同角度的光影变化。他说,这种结构在零下二十度才能维持,是时间与寒冷共同完成的艺术。我抬头看天,云层压得很低,仿佛整个世界都被封存在一个巨大的冰匣子里。</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们走进更大的冰雪雕塑群,那些白色的建筑群起彼伏,像被冻结的宫殿。有人雕出了塔楼,有人刻出了飞檐,细节精致得让人忘了它们终将融化。游客们穿行其间,呼出的白气在空中短暂凝结又消散。一个孩子伸手摸了摸冰墙,立刻缩回手笑了。刘远说,这些作品只存在一个冬天,可它们承载的瞬间,却可能被照片记住很久。</p> <p class="ql-block">离开前,我们再次回到湖边。阳光终于破云而出,洒在湖面上,整片茶卡瞬间泛起银光。那座“我在茶卡”的拱门被镀上一层金边,倒影在水中微微晃动。刘远蹲下身,把镜头贴近水面,拍下了文字与山影的重叠。他说,这里不是终点,只是旅程中的一个标记。</p> <p class="ql-block">昆仑山下</p> <p class="ql-block">翻过一道山口,视野骤然开阔。昆仑的轮廓在远处沉默地延展,像大地的脊梁。风从山脚卷起沙尘,掠过干枯的草甸。我们沿着一条车辙前行,摩托车的痕迹在荒野中画出曲折的线。</p> <p class="ql-block">途中遇见两个牧人骑着摩托赶羊,羊群像一团移动的云,在枯黄的草原上缓缓推进。他们脸上刻着风霜,却笑得坦然。一条小河在不远处静静流淌,映着灰白的天。刘远举起相机,他们并未躲避,只是挥了挥手,便继续向前。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这片土地的节奏不属于我们这些匆匆过客,它自有其缓慢而坚定的脉搏。</p> <p class="ql-block">一只双峰骆驼站在草原中央,安静得像一座雕像。它抬头望着远方,眼神悠远,仿佛在等待什么,又仿佛什么都不等。云层低垂,风掠过它的长毛,掀起一阵细微的波浪。刘远轻声说:“它在这里站了一整个上午。” 我们没有靠近,只是远远看着,怕惊扰了这份属于荒原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们遇见一位头戴粉色头巾的骑手,独自骑着黑马穿行在荒野。他的身影在空旷中显得格外孤独,却又透着一股说不出的坚韧。马蹄踏在干地上,节奏沉稳,像是在丈量这片无垠的土地。刘远说,这样的人,在青海并不少见——他们不说什么,却用一生走过了最远的路。</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我们停在一处山坡。远处,一群羊在吃草,牧人骑马穿行其间,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天空由灰转橙,山脉的轮廓渐渐柔和。那一刻,荒凉与生机竟如此和谐地共存。刘远收起相机,轻声说:“这才是真实的青海,不在照片里,而在风里,在脚步里,在每一个默默前行的人身上。”</p> <p class="ql-block">回程的路上,一只羚羊突然从草丛中跃出,金黄的阳光洒在它矫健的身上。它奔跑的姿势像一道闪电,划破了草原的寂静。我们停下车,只来得及看见它消失在远方的背影。刘远没来得及按下快门,却笑了:“有些画面,本来就不该被留住。”</p> <p class="ql-block">这一路,我们看过冰雪的幻境,也走过荒原的孤寂。刘远用镜头记录,而我用文字追赶。青海的美,不在景点,而在那些无人注视的瞬间——一只骆驼的凝望,一个骑手的背影,一缕穿过云层的光。</p> <p class="ql-block">这趟旅程,远未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