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是巴黎】 巴黎拉丁区

大董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俯瞰拉丁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巴黎“拉丁区”(Quartier latin )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左岸的五区(包括六区的部分地段),该区域得名于中世纪以拉丁语为教学语言的历史传统,其核心地段围绕著名的“索邦大学”(Université Paris-Sorbonne)并另外两座顶尖学府“法兰西学院”(Institut de France)和“巴黎高等师范学校”(École normale superieure),后两座大学分别建于18世纪末的1794年、1795年法兰西第一共和时期,这几家高等学府不仅孕育了巴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与哲学思想,更为法国培养出了无数杰出的人才,自从12世纪法国第一所大学“索邦大学”在拉丁区创建以来,这里一直是知识、文化界的神经中枢,如果说不远处的蒙马特高地是巴黎最波西米亚的区域,那么拉丁区当属巴黎最有底蕴的历史街区,因为除了“索邦大学”外这里还遍布着十多所级别很高的院校,如:巴黎理工学院、路易大帝高中、亨利四世中学和“国立高等美术学院”(Ecole Nationale superieure des Beaux — arts)······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早在公元2世纪时罗马人就来到了这个当时被称作“鲁特西亚”的地方,定居点就是现在五区的圣.雅克街这个位置,所以,巴黎这座城市最早的诞生地大致就是这个区域,在索邦大学创建后几百年里,又有了包括“科克雷学院”在内的多座学府在拉丁区建成,成千上万的教士、学生以及神学院的教授们在这里聚会、交流,既然拉丁区是巴黎知识界的中枢,那拉丁语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相互交流的共同语言,然而说起拉丁区不得不说到拉丁语,这门语言起源于意大利中部的拉丁姆地区,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拉丁语也渐渐成为了欧洲各国的官方语言及基督教教义的载体,随着宗教的传播,拉丁语跟随罗马帝国统治的扩展,其使用范围几乎覆盖了欧洲大部分地区,直至公元2世纪达到了鼎盛,已然是自然科学、法学和医学的重要工具,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拉丁语才逐渐被日耳曼语所取代,演变为现在正常使用的法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再后来到了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民族语言开始蓬勃兴起,大力推广,被恩格斯誉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的但丁(Dante Alighieri)用意大利语创作了“神曲”,从而标志现代意大利语的崛起并向拉丁语发起了全面挑战······,时至今日,除了教皇国“梵蒂冈”官方仍然在使用现代拉丁语外,曾经非常辉煌的这门语言除了在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部分大学有开设拉丁语课程外,其它大学已难闻其声,与800年前“全索邦都以拉丁语为教学语言”的豪言几乎成南辕北辙之态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自十九世纪以来,拉丁区以它独特的文化氛围吸引着众多外国作家来此创作,其中就包括海明威夫妇在内,他(她)和众多文化精英一样,都是二十世纪初从美国来到巴黎,刚到时尽管生活拮据,但可以呼吸到巴黎自由的空气,每个人的心灵都似乎充满了活力,特别是巴黎的咖啡馆更是他们每天必到之处,拉丁区有一家叫迪尔玛斯的咖啡馆( Cafe dilmas)就是海明威夫妇经常来光顾的一家咖啡馆,海明威那篇非常著名的散文“流动的盛宴”几乎就是在这家咖啡馆里写成的,在这部书中,海明威深情回忆了他在巴黎(拉丁区)那段日子的经历,表达了巴黎这座城市对自己的影响,书中的这段话:“如果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无论去到哪里,巴黎都会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至今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特别是对意欲前往巴黎求学的年轻人以及踊跃奔赴巴黎的旅行者们起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推波助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巴黎拉丁区不仅仅是充满历史遗迹的地方,也是探索历史与现代的融合、展示区域文化的场所;“卢森堡公园”寄托着玛丽皇后的思乡之情,“圣日耳曼德佩教堂”融合了哥特与文艺复兴的风格,“先贤祠”作为法国精神的象征,安葬着76位伟大的人物,“蒙马特高地”,一个充满历史气息和浪漫情怀的地方,圣心大教堂作为巴黎的地标制高点可以俯瞰整个巴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回想当年我在巴黎留学时,尽管注册、听课在“巴黎七大”,但每个星期五的下午一定会去卢森堡公园坐上一会或在索邦图书馆待上半天,到傍晚离开时外面大街上已然夜幕降临,此时的拉丁区特别是“索邦”周围会呈现出一派人声鼎沸、嬉笑追逐的景像,在这霓虹闪烁、湿糯温馨的时刻,扑面而来的是青春气息和爱意深沉,沿塞纳河河岸步行道到处都是罗曼蒂克的人影,从黄昏到午夜,数不清男女学生要么携手散步,亲昵聊天,要么两人骑一辆自行车,轻言慢语,不知不觉已走过了卢森堡公园却浑然不知······!</b></p><p class="ql-block"><br></p><h5><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注1</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这篇“巴黎拉丁区”属于泛写,也就是所谓 的 “点到”,有关拉丁区的几个著名景点“卢森堡公园”、“先贤祠”以及“蒙马特高地”,我前段时间已在美篇平台单独成篇了。</b></h5><h5><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h5><h5><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注2:随本篇展开的音乐伴随系轻音乐“伟大的爱 自由的爱(Grand amour amour libre),由保尔 莫里亚乐队演奏。</b></h5><h5><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h5><h5><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注3:本篇所使用的照片部分下载自网络,如若侵权望告知。</b></h5> <h1><b>2025年10月13日</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巴黎索邦大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巴黎法兰西学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巴黎高等师范学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先贤祠主殿区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先贤祠外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笔者早年在亚历山大三世大桥左岸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欧内斯特 海明威 1899·7·21——1961·7·2)</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巴黎双叟咖啡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卢森堡公园中央水池区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