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字为趣,以美育人】琼山二小第7周集体备课活动纪实

林慧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深化美术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传统文化与美术创意的融合路径,我校美术教研组于10月13日上午开展了以五年级上册《趣味文字》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全体美术教师齐聚课堂,以“观课、议课、研课”的形式,共同探讨如何让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教研活动以李老师的《趣味文字》为核心。李树勇老师以一段“汉字演变”动画视频导入,从甲骨文的象形趣味到楷书的端庄工整,带领学生穿越千年历史,感受汉字从图形到符号的演变过程,瞬间激发了学生对文字的探究兴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趣味文字设计”环节,李树勇老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通过“观察—联想—变形—创作”四步教学法,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他以日常生活中的文字为例,如将“太阳”的“日”字联想为圆形的轮廓,添加光芒变成太阳的造型;将“森林”的“林”字,通过夸张树干、添加枝叶,让文字与自然意象结合。学生们灵感迸发,有的将“云朵”二字设计成飘逸的曲线,有的把“小鱼”二字变形为游动的鱼身,还有的为“水果”二字穿上了彩色的“果皮外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肯定亮点的同时,老师们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部分学生在文字变形时对“度”的把握不够精准,可在课前增加“文字联想小游戏”热身环节;课堂展示环节可采用“小组互评+师生共评”的方式,让评价更具全面性。大家一致认为,《趣味文字》课程的教学核心在于“趣”与“美”的平衡,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文字变形的乐趣,也要引导他们理解汉字的结构美和文化内涵,避免陷入单纯追求“奇特”而忽视文字本质的误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趣味文字》教研活动,不仅为美术教师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更让大家对“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有了更深的思考。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本身就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而美术课堂则为学生打开了感受汉字之美的新窗口。</p> <p class="ql-block">初审:陈敏</p><p class="ql-block">复审:林丹</p><p class="ql-block">终审:张明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