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书的封面是那种让人一眼就能记住的设计,蓝底黄字,像夜空里的光,沉静又亮眼。《大学物理学 上册(第二版)》几个大字压在中央,像一块沉甸甸的基石,提醒我这门课不会轻松。科学出版社的标志安静地待在角落,仿佛在说:这里是知识的正道,没有捷径。我翻过封面,走进这本教材的世界,也走进了25级生科五班的日常。</p> <p class="ql-block">翻开的书页上,电场与电势的公式像星图般铺展,红线圈出的不是答案,而是思考的痕迹。我能想象关子昂坐在这本书前,笔尖停顿在某个积分符号上,眉头微皱,又忽然舒展——那种“原来如此”的瞬间。这些被标记的段落,不是死记硬背的符号,而是他与物理对话的证据。每一个圈、每一道划线,都在说:我在努力理解这个世界最基本的规则。</p> <p class="ql-block">那页手写笔记,字迹清秀却有力,像在纸上走正步。质点、参考系、坐标系,这些抽象的概念被一条条拆解,像搭积木一样稳稳垒起。位移是起点到终点的直白,速度是时间里的脚步,加速度则是变化的加速度——他把运动学讲成了一个有节奏的故事。最让我动容的是关于圆周运动的那一段,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关系被画成一个小小的圆,旁边写着:“v = ωr,不只是公式,是旋转的呼吸。” 这不是抄书,是把知识嚼碎了,再用自己的话说出来。</p> <p class="ql-block">又一页教材,角速度的定义旁边画了个小箭头,指向一个旋转的点。图示不大,却把抽象的“角位移”变成了看得见的轨迹。右边的手写笔记更进一步:“正号是逆时针,负号是顺时针——方向比大小更重要。” 这句话让我笑了。物理从不只教我们算数,它在教我们判断方向。就像关子昂,坐在教室的某个角落,笔尖不停,心里或许也在问:我现在的方向,对吗?</p> <p class="ql-block">这一页的内容和上一页几乎重叠,公式重复,图示相似。我合上书,不再翻下去。有些东西,一遍就够了。重复不是懒惰,而是强调。就像老师讲到重点时会放慢语速,他用重复的笔记,把圆周运动的逻辑刻进记忆。这种认真,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不想辜负自己花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教室里,阳光斜斜地打在黑板上,女老师写下一串推导,粉笔灰落在袖口,她没在意。学生们低头记着,有人皱眉,有人点头。关子昂坐在中间偏左的位置,书摊开,笔在纸上轻轻点着,像是在打节拍。没有人说话,但空气里全是思考的声音。那一刻,物理不是课本上的字,它是黑板上的公式,是笔尖的沙沙声,是十几颗年轻脑袋同时运转的嗡鸣。这间教室,装得下整个宇宙的规律,也装得下一个普通学生安静的努力。</p>
<p class="ql-block">我合上书,把封面朝上放在桌上。蓝色的封皮在光线下泛着微光,像一片小小的海。25级生科五班的日常,就藏在这本书、这几页笔记、这几分钟的课堂里。没有惊天动地,只有一页页翻过的纸,一行行写下的字,和一个叫关子昂的人,在认真地,走他自己的轨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