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璀璨】 ‍歌唱祖国

黎明

昵 称:黎明<br>美 篇 号:24306210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无锡荡口古镇,有一处王莘故居。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歌唱祖国》曾唱响祖国南北,这首歌的词曲作者就是王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月中旬,我来到无锡荡口镇,踏着青石板一路走去,路边一条窈窕鹅湖穿越古镇,流经转转角处湖上架着一座卖鸡桥,路边就是王莘故居,坡屋面的江南民居前矗立着一尊灰黑色青铜塑像,王莘身穿西装,燕尾服的下摆微微飘起,深邃的双眼戴着眼镜,正专心致志地指挥着节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绕过塑像,走进正前方的纪念馆大门,敞亮的大厅展现眼帘。正前方一个硕大的舞台,舞台两边各安放了五面红旗,上方是郭沫若题写的“《歌唱祖国》词曲作者——王莘”的金色题词。大厅顶部的设计参照了人民大会堂绚丽堂皇的灯光照射,让人感觉金碧辉煌、恢宏气派。正面安装大型液晶显示墙,循环播放有关王莘先生的视频,还有《歌唱祖国》。大屏幕两边是布置的演奏场景,能够让观众更好地了解这首歌背后的故事,除了大厅还有三部分展厅,都是介绍有关王莘的创作过程和经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江南丝竹埋心种,沪上春雷惊骨坚。”</b>1918年,王莘出生在无锡荡口,从小就迷上了音乐。由于家境贫寒,14岁的王莘只身来到上海商店当实习店员,受尽磨难。1935年,青年王莘加入了“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萌生了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羊毫承志宝塔巅,烽烟淬笔谱河山。”</b>1938年,王莘终于实现了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音乐的愿望,跟冼星海、吕骥、向隅等老师学习作曲。当冼星海写出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在“鲁艺”排练、演出时,王莘担任其中《河边对口曲》中王老七的领唱,出色的表演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开鲁艺前,冼星海送给王莘一支曾在法国留学时作品获奖得到的活动铅笔,并对王莘说:<b>“我用这支笔写下了《黄河大合唱》。你要毕业了,我把这支笔送给你,希望你也能用这支笔写下一首鼓舞人心的音乐作品。”</b>从此王莘就有了梦想,努力为人民、为时代写出好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莘生活在人民群众之间,深入到部队、工厂、矿山、机关、学校等基层单位,感受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发挥音乐工作者的无穷影响力,创造了许多群众喜欢的歌曲。他谱写鼓舞士气的歌曲,热情为前线战士表演节目;在工厂为工人讲课,教他们识谱;参加少年宫活动,和青少年一起唱歌,参加大学生校园集体活动,教学生唱歌。解放后,王莘在天津居住和工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0年9月15日,正值国庆一周年前夕,正在北京出差的王莘来到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广场朝阳灿烂,金光四射。抬头仰望,天特别的蓝,没有一丝云彩,五星红旗在广场上空高高飘扬。天安门城楼上,工人们正在悬挂大红宫灯,一派节日的喜庆。王莘的思绪好像一下子又回到去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万众欢腾的场景,忍不住充满深情地吟诵起来:<b>“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晚,王莘在回天津的火车上就要动手写作,苦于一时没找到纸,随手捡起地上的一个烟盒,在小桌上拆开后铺平,埋头在烟盒上飞快地写着、朗诵着。不大一会儿,生动鲜明的歌词、雄壮有力的旋律便从笔尖流淌而出,一首划时代的歌曲诞生了。王莘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五星红旗迎风飘扬,</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胜利歌声多么响亮,</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从今走向繁荣富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血火十年歌作刃,星河一霎曲惊天。”</b>在这首歌诞生一年之后,《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先后发表了《歌唱祖国》的词曲,继而中央乐团录制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歌唱祖国》大合唱。《人民日报》发布了《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关于国庆节唱歌的通知》,规定在这一年的国庆节,除了要唱国歌外,《歌唱祖国》也是全国民众歌唱的基本歌曲。从此,这首歌在全国流行起来,成为广大群众最喜闻乐见的一首祖国颂歌,老百姓把它赞誉为“第二国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1年,在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上,毛主席得知王莘是《歌唱祖国》的词曲作者时说:“这首歌好”,并特意送给王莘一本刚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王莘捧着《毛泽东选集》,恭敬地请毛主席签名。毛主席欣然应允,拿起笔一边自言自语:“签在第一页容易弄丢,签第二页吧”,挥笔签下了“毛泽东”三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7年10月1日凌晨2点,年近90高龄的王莘坐在轮椅车上,由老伴推着漫步在宁静而肃穆的天安门广场上。长期患病的王莘,渴望再一次仰望五星红旗在首都北京徐徐升起,迎风飘扬。老人激动得像小孩一样,横竖一夜睡不着觉,所以来得特别早。当国旗卫士们弄清原委后,齐齐地、久久地向坐在轮椅上的王莘致以最崇高的军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出纪念馆,旁边是王莘故居。从故居的摆设可以看出,王莘一家很不富裕,他从小生活在温饱不保的环境里,却热爱音乐,学会了不少乐器。王莘的成长离不开家乡环境对他的影响,是他骨子里注入了中国农村传统文化传承的根基。青少年时期,世道的不公引发他走向革命道路,去闯出自己想要走的路。也是他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心中的愿望,才能将自己的音乐天赋发挥到极致,创造了被人民群众认可的、经久不衰的传世歌曲《歌唱祖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昔日金声犹贯日,不朽歌魂铸人间。”</b>王莘作为一位卓越的人民音乐家,他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是中国音协“金钟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但他认为,“自己一生只写了两首歌曲,一首是用音符谱写的《歌唱祖国》,另一首是用心灵谱写的《歌唱祖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我们更应该学习王莘的胸怀,用心灵歌唱祖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