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山 <p class="ql-block"> 说是半截残碑,其实是一方完整的祠堂记石碑。</p><p class="ql-block"> 该碑红砂岩质,长163厘米,宽62厘米,厚度不详。原厝置在益阳县新市渡乡怀山公祠内,六十年代兴修新市渡公社志溪河船形山拦河闸时,被嵌置为闸墩面板至今。其碑阳腰部以下覆盖石灰浆渣太多,无法剔除,故而仅有部分碑文露出。碑额楷体阳刻“<b>相引无极</b>”四字,其遒经饱满,韵味十足。碑文楷体阴刻,为民国十四年氏族重刊光绪十五年“怀山公祠堂记”。2022年1月3日鲁新民拓片。</p> <p class="ql-block">△怀山公祠堂记石碑(鲁新民供图)</p><p class="ql-block"> 怀山公是谁?碑记谁撰?全文能不能找到?“相引无极”有何含义?不久前的一次访古,不经意间为解决上述问题带来了突破。</p><p class="ql-block"> 半月前,我前往欧公店的西坝村,探访显应神坛。途中,我打开电子地图,意外地在西坝村附近发现了一个名为“怀山公”的地名。我心中暗想,“怀山公”很可能是某位先贤的尊称,而其后裔或许为了纪念他,建造了祠堂。后来刻了石碑。若能确定这个家族,或许就能找到相关的族谱,进而在这族谱中找到我所需的资料,解决有关石碑的疑惑。</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当即决定前往现场一探究竟。我在新市渡镇的前一站——鈅匙塘站下车,沿着一条通往周扬故居的公路步行,大约一里路便到达了怀山公祠堂的遗址。实际上,这个遗址位于鈅匙塘与周扬故居之间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此地隶属于自搭桥村,据当地的贺老先生介绍,从前这里的小溪两岸各长有一棵树,它们的树根紧紧相连,仿佛自然搭成了一座桥。贺老先生还亲自指出了祠堂的具体位置。</p><p class="ql-block"> 怀山公祠堂原本坐落在现在的公路北侧,而公路的南侧则是一口池塘。不幸的是,这座祠堂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拆毁了。如今,“怀山公”这个地名实际上是指自搭桥村下的一个村民小组,也就是过去的生产队名。在怀山公祠堂的原址上,现在建起了符姓人家的房屋。</p><p class="ql-block"> 我与符姓户主交谈时,他告诉我这里曾是祠堂的所在地,并且也知道志溪河闸坝上有一块古碑。他说自己在钓鱼时经常能看到它,但今年由于闸坝正在重建,古碑很可能已经被毁掉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心中一惊,立刻赶往闸坝的建筑现场。</p><p class="ql-block"> 到达现场后,我询问了一位工地主管,他告诉我并没有发现什么古碑。即使有的话,也可能在挖掘机的作业中被毁掉了。因为工期紧张,挖掘机日夜不停地在施工,现在工程已经接近尾声。听到这个消息,我感到非常遗憾,心想如果早点过来,或许还能看到那块古碑。</p><p class="ql-block">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我已经知道怀山公祠堂是由板桥周氏所建。通过查阅族谱,我终于找到了关于这块古碑的原文、怀山公祠堂以及相关的记文。族谱祠堂图中的月塘就是现在公路边的那口池塘。</p> <p class="ql-block">△怀山公祠堂图及祠堂记(六修族谱)</p><p class="ql-block"><b>怀山公祠堂记</b></p><p class="ql-block">继禧</p><p class="ql-block"> 《礼》:“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何人敢自附于君子之林,而慨然以身任其事也?顾以孝莫大于继志,功莫显于光前。《书》曰:“肯构肯堂”,又曰:“既勤朴斲,惟其涂丹雘。”古先哲人,曷尝弗勤于营庙?此我太高祖怀山公祠之建所难已欤!特事不郁不奋,时不穷不转,功不困不成,绩之终虑之积耳。</p><p class="ql-block"> 原夫我曾祖古崖公之营是庙也,相阴阳,观流泉,披荆斩棘,几阅春秋,始得里之甘棠坪以为吉。惜年老而志未终。吾伯祖垒溪公与吾祖辉山公,及钓溪、健斋、麟阁、伯玉、翰臣诸公,痛先人之赍志,为之度基启宇,鸠工饬材。会以经费之繁,积储莫继,而又中止。然局虽未终,规模固已宏远矣。</p><p class="ql-block"> 光绪癸未秋,叔曾祖春池属<b>禧</b>蒇其事。惧责之重,费之繁,人心之涣散难聚,旋谘诸伯叔,一皆踊跃,且以敦本之务相勖,不敢多让。如是踵而增修之,甲申告成。明年,庙忽火,焦其前栋,幸后宅未灾。</p><p class="ql-block"> 噫嘻!是我祖警后人以居安思危之意欤?或有为之贺曰:“是庙也,山环水抱,以地脉之蒸灼,祖德之辉煌,复得<b>离明</b>以显示其象,异日当有光门闾、耀宗祊者。”易所谓先否后喜也。禧愈媿惧,亟仍旧制,式廓丕基,不数月而庙如初。</p><p class="ql-block"> 夫以一祠之建,列祖之谋基于前,火于继,今日得勉图其终,其谓继志光前,不贻君子羞者,则小子何敢望其殆郁而奋、穷而转、困而成乎?因落成而为之记。</p><p class="ql-block"> 光绪十五年己丑秋八月谷旦</p><p class="ql-block">(石碑拓片:民国拾四年乙丑岁春……两房嗣孙公刊)</p><p class="ql-block"><b>原文大意:</b></p><p class="ql-block"> 《礼记》上说:“君子如果要建造房屋,首先要考虑的是宗庙。”有谁敢自称是君子,并毅然决然地承担起建造宗庙的重任呢?考虑到孝顺之中,没有比继承先人的遗志更重要的了,而功绩之中,也没有比光耀祖先更显著的了。《尚书》上说:“愿意建屋就建屋,愿意筑堂就筑堂。”又说:“只要勤奋地砍伐木料,并用心地涂上红漆和白漆。”古代的圣贤,哪一个不勤于建造宗庙呢?这就是我们家族建造太高祖怀山公祠如此困难却又不得不坚持下去的原因吧!特别是这种事情,如果不积极努力就不会成功,时机如果不遇到困境就不会转变,功绩如果不经历困苦就不会达成,最终的成功都是长期思考和准备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回想起我曾祖父<b>古崖</b>公开始筹划建造这座庙宇的时候,他勘察地形,观察水流,披荆斩棘,历经了好几个春秋,才找到了村里甘棠坪这块吉祥之地。可惜他年老体衰,未能完成心愿。我的伯祖父垒溪公、我的祖父辉山公,以及钓溪、健斋、麟阁、伯玉、翰臣等先辈们,都痛心于曾祖父的遗志未竟,于是他们测量地基,规划建筑,召集工匠,准备材料。但由于经费庞大,积蓄难以支撑,工程又停了下来。然而,虽然工程没有完成,但庙宇的规模已经相当宏大了。</p><p class="ql-block"> 光绪癸未年的秋天,我的叔曾祖父春池公嘱咐我(禧)来完成这件事。我担心责任重大,费用繁多,人心涣散难以聚合。于是我向各位伯叔请教,他们都踊跃支持,并且鼓励我务必完成这项根本的任务,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于是我们接着前面的工程继续修建,到了甲申年终于建成了。第二年,庙宇突然起火,烧毁了前面的栋梁,幸好后面的住宅没有受灾。</p><p class="ql-block"> 唉!这是不是祖先在警示我们后人要居安思危呢?或有为之贺曰:“这座庙宇,被山峦环抱,被流水环绕,凭借地脉的蒸腾和祖先的德行,再加<b>离位</b>火冲之吉象(离位,正南方。前厅着火,可谓离明),将来一定会使家族的门楣增光,使宗庙荣耀。”这就是《易经》上所说的先经历困难然后才会迎来喜悦吧。我更加感到惭愧和恐惧,于是急忙按照原来的制度,扩大庙宇的基础,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庙宇就恢复了原貌。想到这座祠堂的建设,是列祖列宗在前面奠定了基础,经历了火灾之后,我们今天得以尽力完成它。</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这是继承了先人的遗志并光耀了祖先,没有给君子们带来羞辱的话,那么我作为后辈,又怎么敢期望在困境中振奋、在穷困中转变、在困苦中取得成功呢?因此,在庙宇落成之际,我写下这篇记文来纪念。</p><p class="ql-block"><b>部分涉及人物</b></p><p class="ql-block"><b> 怀山公</b>,周思治,对光三子。益阳板桥周氏十一派。“清咸丰十年,以孙(世鳌)点布政司理问赠儒林郎”。其后裔多是有文化和政治地位(封赠)之人。同派从兄周思涟,字守溪,号树园,曾修建石码头和重建三台塔,码头上自题“如斯夫”。参见益阳三台塔之题诗</p><p class="ql-block"> 子周兼寅,国学生;子周兼宠。</p><p class="ql-block"> 孙周世鳌,国学生,“同治元年,以子其玠布政司经历封儒林郎”;孙周世凤,字用鸣,号<b>古崖</b>。</p><p class="ql-block"> 曾孙周其玠,国学生,盐经历加布政司理问。</p><p class="ql-block"> 祠堂记作者<b>周继禧</b>,字怀珍,为怀山公五代孙。“清光绪正九,儘先补用县丞加五品衔”。生于咸丰五年(1855),卒于民国六年(1917)。</p><p class="ql-block"> 祠堂记,说明了修建祠堂的原委和不平凡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礼》曰:“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祠堂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祭祀,祠堂是是一个宗族族人的精神信仰之地,从现有存世的益阳族谱来看,民国以前,益阳地域的宗族祠堂(益阳人常说宗堂)不下数百。</p><p class="ql-block"> 怀山公祠堂从继禧的曾祖父古崖公筹划开始,多次修建未能完工,中间甚至遭受一次火灾,直到怀山公第五代孙继禧终于大功告成。在庙宇落成之际,继禧写下这篇记文来纪念。</p><p class="ql-block"> 民国拾四年乙丑岁春刻石立碑。</p> <p class="ql-block">△族谱世表和封赠之怀山公</p><p class="ql-block">碑额“<b>相引无极</b>”</p><p class="ql-block"> “相引无极”这四个字采用楷体阳刻的方式呈现,字体端庄大方、线条饱满有力,书法功底深厚。重要的是,它象征着家族或宗族成员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扶持,这种联系和扶持是无穷无尽的,代代相传,永不中断。同时,它也象征着家族或宗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力量同样是没有极限的,能够激励后人不断前行。</p><p class="ql-block"> 因此,“相引无极”可视为对家族或宗族团结、互助、传承精神的一种高度赞扬和肯定。同时,它也体现了人们对家族或宗族未来的美好期许和愿景,希望家族或宗族能够世代繁荣、绵延不绝。</p><p class="ql-block"> 尽管古碑已不存,但其历史仍然得以传承,欣慰之情多于遗憾。</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521542732496283508%22%2C%22sourceFrom%22%3A%22search%22%7D&isBdboxFrom=1&like_icon_type=2&pageType=1&rs=2083818461&ruk=XZRpp21ubo8iEsd1udwbOg&sid_for_share=&urlext=%7B%22cuid%22%3A%220iHni_uY2agSi2uAg8B6t_uqSt_kuv8ZgavZa0agS8Ks0qqSB%22%7D" target="_blank">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mbd.baidu.com,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