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见证的赤诚

阳光逸尘

<p class="ql-block">昵称 阳光逸尘</p><p class="ql-block">编号 249678993</p><p class="ql-block"> 塔旺嘉布从封建王公到人民公仆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额济纳末代王爷塔旺嘉布(1900—1960)的一生,跨越清朝、民国与新中国三个时代,在民族危亡与历史转折中,以智慧与勇气书写了土尔扈特部的传奇篇章。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命运的缩影,更是额济纳旗从封建王府走向现代社会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b>一、贵族血脉与宗教洗礼</b></p><p class="ql-block"> 塔旺嘉布出身于额济纳土尔扈特部贵族世家,是清固山贝子阿喇布珠尔的九世孙。幼年时,他遵循蒙古贵族传统出家为僧,在阿拉腾庙接受藏传佛教熏陶。这段经历塑造了他宽厚仁爱的性格,也为其日后在复杂政治环境中坚守民族大义埋下伏笔。1931年,兄长图布新巴雅尔承袭札萨克王位后,他还俗成婚,开始涉足旗政,但其宗教背景始终影响着他对故土与民族的情感联结。</p> <p class="ql-block"><b>二、临危受命:抗日烽火中的抉择</b></p><p class="ql-block"> 1938年,图王病逝,塔旺嘉布受国民政府委命继任札萨克兼防守司令部少将司令,成为旧土尔扈特部第十二代王爷。此时的额济纳旗已成为中日争夺的战略要地。自1935年起,日军间谍桑杰札布、江崎寿夫等50余人侵入,占据赛日川吉庙,修筑机场并煽动亲日分裂。面对兄长图王的动摇与部分贵族的“恐日”情绪,塔旺嘉布立场坚定:“抛弃故土要去日本,那你去你的,我可不离故土”。他秘密派人向宁夏省政府通报日军动向,配合国民政府驱逐日特,最终在1937年挫败图王投奔日本的计划。</p> <p class="ql-block"><b>三、红色启蒙:与共产党人的肝胆相照</b></p><p class="ql-block"> 1937年,八路军驻甘办事处派遣周仁山以国民党秘书身份进入额济纳,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周仁山与塔旺嘉布的结拜兄弟苏剑啸(中共地下党员)密切合作,向塔旺嘉布宣传中共抗日主张与民族政策。在国民党军事专员李才桂挑起的“抗日必先安内”辩论会上,周、苏二人义正词严揭露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的本质,塔旺嘉布则暗中保护他们脱险,秘密护送至阿左旗再转赴延安。1939年,周仁山二进额济纳,塔旺嘉布举荐其担任防守司令部参谋,并支持他训练部队、开办学校,培养蒙古青年人才。这段合作使塔旺嘉布逐渐倾向进步,为日后起义埋下伏笔。</p> <p class="ql-block"><b>四、审时度势:从末代王爷到人民公仆</b></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塔旺嘉布对国民党的腐败与内战政策深感失望。1948年,他拒绝出席南京“国大”,仅派替补代表应付差事。1949年,随着解放军进军西北,他果断召集军政会议,通过脱离国民党、接受中共领导的决议,并于9月27日通电起义 。通电原文写道:“我代表额济纳旗全体人民,即日起与广州国民党政府脱离关系,衷愿接受北京人民政府领导”。此举使额济纳旗和平解放,避免了战火涂炭。新中国成立后,塔旺嘉布历任额济纳旗政府主席、巴彦淖尔盟副盟长等职。1958年,中央决定在额济纳旗修建导弹靶场(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需搬迁260户牧民(占全旗25%人口)及7000多头牲畜(占50%)。面对巨大阻力,他亲自说服牧民:“本人非常欢迎,搬就搬!”最终搬迁顺利完成,为国防现代化作出重大牺牲。</p> <p class="ql-block"><b>五、传奇落幕:功在桑梓的开明王公</b></p><p class="ql-block"> 塔旺嘉布一生以“赛阿哈”(蒙古语“好哥哥”)的形象深得民心。他整顿旗政,将全旗划分为4个苏木16个巴格,沿用清朝刑律但减轻赋税,兴办学校并选派青年赴黄埔军校受训。无论是民国时期与国民党军政要员的周旋,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改造,他始终以民族利益为重,践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信念。1960年,这位跨越三个时代的传奇人物与世长辞,但其精神仍镌刻在额济纳的胡杨树下,见证着土尔扈特部的忠诚与奉献。</p> <p class="ql-block"><b>结语</b></p><p class="ql-block"> 塔旺嘉布的人生轨迹,是一部近代中国边疆少数民族上层从封建王公向人民公仆转变的典范。他在民族危亡之际坚守大义,在历史转折关头选择光明,用行动诠释了“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正如额济纳旗博物馆中陈列的起义通电与搬迁史料,他的功绩将永远铭记在额济纳人民心中,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象征。</p> <p class="ql-block">作者:王永华,退休军人,热爱记录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