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饥荒》的背面:当尊严在时代的夹缝中喘息

馬玉銀

<p class="ql-block">昵称:馬玉銀</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5128826</p><p class="ql-block">图片:致谢网络</p> <p class="ql-block">我是在一个饱胀的午后,翻开老舍先生《饥荒》的最后一章的。阳光斜照在涂抹肥腻地餐桌上,那里还残留着早餐的油渍,以及半块没吃完的、正渐渐塌陷的油香(油饼子)。我的胃里,充盈着一种属于这个时代的、近乎羞耻的饱足感。然而,当“饥荒”这两个嶙峋的汉字,像两具枯骨横陈于眼前时,我所有的饱胀感,竟在瞬间坍缩为一个空洞的、呼啸的深渊。</p> <p class="ql-block">起初,我试图用想象去填补它。我想,饥饿,大抵是胃里一团焦灼的火,是肠子被拧成麻花的绞痛,是面对一碗照得见人影的粥汤时,眼中贪婪的光。但老舍先生抽走了所有煽情的柴薪,他只给我看结果:不是嘶吼,而是沉寂。是韵梅那双曾经灵巧地分派着全家口粮的手,变得像两片干枯的落叶,再也拢不住任何生机;是曾骄傲了一辈子的老太爷,在睡梦中咂摸着毫无滋味的牙关,仿佛那虚无的蠕动,也能骗过空空如也的腹腔。饥饿,在这里并非一场喧嚣的悲剧,而是一场缓慢的、不容置辩的物理沉降。它不摧毁你,它只是静静地、一毫米一毫米地,将你生命的海拔削低,直到你与尘土齐平。</p> <p class="ql-block">我合上书,第一次对家中那个塞得满满当当的冰箱,感到一种芒刺在背的恐慌。我拉开它的门,让那片过于丰沛的、属于二十一世纪的冷气扑在脸上。灯光之下,保鲜膜包裹的蔬果泛着虚假的水光,塑料瓶里的液体荡漾着甜腻的承诺。这一切井然有序的、被科技保鲜着的过剩,与书页间那个灰白、稀薄、正在漏气的世界,形成了最残忍的对照。</p> <p class="ql-block">我忽然明白了,老舍先生所写的,从来不只是肠胃的饥饿。那是一种更为广泛的、精神与道德的“饥荒”前兆。当生存的底线被洞穿,体面便成了第一件被典当的奢侈品。尊严、礼数、温良恭俭让,这些平日里被供奉在神龛上的精致瓷器,在饥饿的轻轻一推下,便碎得那样轻易,连一声像样的回响都没有。书中的人物,与其说是死于饥饿,不如说是亡于这场无声的、蠕动着寻求热量的消化道。</p> <p class="ql-block">我重新坐回书桌前,那片空洞的呼啸已然平息。它被一种更为沉重的东西所取代——一种清醒的痛楚,一种被提前接种的、关于匮乏的疫苗。我知道,我永远无法真正懂得一九四二年的那场饥荒,我的饱胀的胃,是我理解力的永恒屏障。</p> <p class="ql-block">但老舍先生或许并非要我们感同身受。他只是在太平年间的餐桌下,悄悄埋藏了一颗来自饥荒年月的种子。它不会发芽,它只是静静地躺在那里,用它坚硬的、漆黑的存在,提醒每一个举箸的我们:碗中日月长,箸底有风雷。而我们这些后人,唯一能做的,便是带着这粒沉重的种子,在每一个饱食终日的日子里,活得更警醒,更虔诚,更像一个——人。</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部中华民族的痛史、愤史,同时,也是一幅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一同进行反法西斯斗争的伟大生活画卷。它昭示着中国人民的浩然正气和无畏气概。一种文化,只有在关键时刻才能呈现出它的优劣。而一个民族,也只有在危亡之际才能真正显露出它的强弱。无疑,中国这头雄狮已经觉醒,并日益显露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威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