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磨刀时刻

老师儿

<p class="ql-block"> 留下磨刀时刻</p><p class="ql-block">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穿过窗格,在课桌上切出明亮的斜方块;空气里浮着细细的尘埃,懒洋洋地打着旋儿。讲台下,五十几个小脑袋一点一点的,像极了被风吹倦的稻穗,眼皮沉沉地一张一合。那些望向黑板的眼神,茫然又空洞。此情此景,任凭我讲得再精妙,公式再严谨,也如雨水泼在滚烫的柏油路上,“嗤”的一声,只留下一缕徒劳的白烟,瞬间便消散无踪。</p><p class="ql-block"> 心头窜起一丝火气,却又迅速被理解压了下去——孩童时代,谁不贪玩?午休时间,又有几个能老老实实睡着?“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话蓦地浮现脑海。既然都困了,何不大方让他们歇一会儿?强打精神耗着,我讲得费力,他们听得也徒然。于是,我轻轻放下那截将尽的粉笔,对着满室倦容,柔声道:“都趴下吧,给大家五分钟,休息一下。”</p><p class="ql-block"> 教室里先是一阵窸窣,像是集体松了口憋了许久的气。随即,一颗颗脑袋顺从地伏下,枕在了交叠的手臂上。不过一两分钟,一种深沉而匀静的呼吸声,便如潮水般温柔地漫了上来。此时的寂静,与先前那紧绷的、对抗性的沉闷截然不同。它是松弛的,丰腴的,仿佛能听见生命在其中自我修复的甜畅声响。我静静地看着,有的孩子嘴角微微牵动,许是梦到了什么趣事;有的则偷偷抬眼观望,小眼神里或许还揣着点对这道“休息令”的将信将疑。</p><p class="ql-block"> 立于讲台,思绪飘远。想起孔子当年问及弟子志向,曾点的回答无关治国理政,也无关乎宗庙祭祀,他只向往着:“暮春时节,春服既成,与五六个青年,六七个少年,在沂水里沐浴,在舞雩台上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这暮春时分的嬉游与歌咏,看似无用,却赢得了孔夫子由衷的赞叹。这片刻的闲暇与心灵的放飞,不正是为了那更为宏阔的人生志业,在积蓄底蕴、开阔思路吗?学习,从来不该是一场无休无止、疲于奔命的“时间消耗战”,适时的驻足,是为了更高效地前行。</p><p class="ql-block"> 五分钟,倏忽即逝。没有刺耳的铃声,我只轻轻叩了叩黑板,如同匠人准备开始下一道精细工序。孩子们陆续抬起头,眼神清润了许多,原先弥漫的迷蒙雾气已然散开。我顺势与他们聊起“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等待着所有人的神思彻底清明。从他们重新聚焦的眼神里,我看到了大脑被重新激活、准备接收信号的欣然。</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教学进度,注定是赶不完了。但为师的责任,又岂是“照本宣科”?俯下身来,贴近实际,学生真正学会、听懂的进度,才是教师唯一应该遵循的进度。在疲惫时强行灌输,不如共同静默片刻,让老师的“火气”与学生的“困意”都在此间得到安抚。也许,教育路上,有时只需要这样一次温柔的转身,一次短暂的驻足,便能为我们共同打开一个豁然开朗的新世界。</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