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璀璨】抗震英烈武文斌

年轻心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篇昵称:年轻心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篇号:53681363</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湖南省邓州市烈士陵园,始建于1958年,园内包含革命烈士纪念馆、纪念碑、纪念亭等设施。2018年4月6日河南省邓州烈士陵园,蝉鸣未盛,阳光透过苍松翠柏的缝隙洒在青石台阶上。我随着家人拾级而上,革命烈士纪念馆前的纪念碑巍然耸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灼灼生辉。在名烈士墓区东南角,我们找到了武文斌的安息之地——一方朴素的墓碑,镌刻着"1982-2008"的短暂年岁,碑前两个学生正在献花祭英烈。晨光中,我轻轻将白菊放在武文斌烈士的墓碑前。花瓣上的露珠像未落的泪,碑文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金色。我后退半步,深深三鞠躬——第一次为他的壮烈牺牲,第二次为他的青春永驻,第三次为这盛世如他所愿。指尖抚过冰凉的碑面,我低声复述他生前的誓言:“汶川,我来了。”风掠过松林,仿佛千万个声音在应和。最后,我掏出湿巾拭去墓碑边缘的浮尘,如同战士最后一次擦拭他的钢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拜祭完毕,女儿轻声念起武文斌生前抄录的诗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这是他在军校笔记本扉页写下的李贺《南园十三首》,字迹力透纸背。这位生于邓州农家的青年,自幼尚武,高中毕业放弃大学录取机会毅然从军,被分入赫赫有名的"叶挺独立团"。纪念馆展柜里陈列着他的训练笔记,一页页记录着射击要领、战术图解,边缘批注"练为战,战为胜",正是这种执着,让入伍仅3个月的他便在专业考核中夺得全团第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片来自网络,谢谢原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移步到烈士纪念馆,重温英雄生前伟迹。在互动区中我点开音频: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时,武文斌当时被安排在后方留守。他却主动要求上救灾第一线,行走在余震频发的都江堰灾区,26岁的他背着50公斤的物资翻越三座大山,他的迷彩服在玉堂镇12个村庄7816户人家间留下深深浅浅的印记。当直升机失事需要搜救时,他总抢着探路,三次滚落山崖仍坚持前行,用血肉之躯为战友开辟生命通道。“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誓言在武文斌身上得到完美诠释。他白天抢修道路桥梁,夜间整理救灾器材,连续35天高强度工作。32天没睡过完整觉,白天搭建板房,深夜又悄悄帮村民抢收麦子。战友张磊记得:有次搬运物资,他一个人扛起三袋面粉,说你们年轻,得留着体力救人。据部队统计,武文斌在救灾期间共搬运物资8.7吨,拧紧固定板房螺丝386个,相当于三个人的工作量。在整理最后一车板材时,这个能单手装填百斤炮弹的铁汉子突然倒下,用生命践行了铁军精神。正如他笔记本所写:"军人价值在奉献,战士责任重千钧"。年仅26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星光下。整理遗物时,人们发现他口袋里还装着未寄出的家书,信中写道:"卫华,待山河重整,必补你一场婚礼。"他与妻子杨卫华相恋五年,原定于毕业后的6月举行婚礼,地震后却只留下一张2月领取的结婚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听完音频,看墙的照片。在都江堰殡仪馆前,两万群众手持白菊肃立,横幅"英雄走好"的墨迹在晨露中洇开。覆盖着党旗的灵柩旁,十二名白衣孩童将红领巾折成心的形状,他们稚嫩的手臂举过头顶,行着最标准的少先队礼。人群中,有位老人颤抖着抚摸灵柩上鲜红的镰刀锤头徽记,迷彩服残片与救灾手套被精心陈列在玻璃匣中——那是武文斌烈士最后穿着的战衣。"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的诗句在挽联间流转。这位26岁的战士,在汶川震后32天里翻越三座大山搜救群众,最终倒在了搭建板房的工地上。此刻,他守护过的玉堂镇村民带来了新采的映山红,花瓣上的露珠与群众的泪水一起滚落。正如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箴言,这位普通士官用生命诠释了:英雄从来不是天生的超人,而是选择在危难时挺身而出的凡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纪念馆互动区,我再点开一段音频——2008年感动中国颁奖词:"山崩地裂之时,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他竖起了旗帜,自己却悄然倒下。"背景音里夹杂着四川方言的啜泣,那是玉堂镇村民录制的悼念歌谣:"五月羌山雪,六月泪雨飞……"26岁的武文斌被中央军委追授"抗震救灾英雄战士"荣誉称号,并当选"感动中国"人物。其家乡小学更名为"文斌小学",都江堰烈士陵园立有塑像,每年清明祭扫者络绎不绝。他用生命诠释了军人使命,如星河中的璀璨星辰,永这照耀着后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离园前,我在留言簿写下武文斌军校日记里的话:"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墓碑旁新栽的松树已亭亭如盖,树牌显示这是2016年郑州财贸学校师生认养的"精神传承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归途车窗外,城市霓虹渐次亮起。女儿说起武文斌父亲——那位退伍老兵在儿子追悼会上的话:"他倒下的地方,就是新的起点。"母亲翻出手机里刚拍的烈士诗抄,那是武文斌改编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句子:"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暮色中,陵园轮廓渐隐于天际,唯余纪念碑尖一颗红星与初现的夏夜星辰交相辉映。我想, 武文斌用生命诠释了军人使命,如星河中的璀璨星辰,永远照耀后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