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名/紫阳赵</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1122441</p> <p class="ql-block">2025年秋,我握着刚打印好的离职证明走出AI数据标注公司,梧桐叶落在"人脸信息合规备案"的宣传海报上,遮住了"公共场所不刷脸为原则"的字样。作为从业五年的标注师,我终究没能跟上公司全面采用生成式AI审核的步伐——机器能在三秒内完成我一小时的工作量,却分不清老人病历里"家属签字"的颤抖笔迹与打印字体的区别。</p><p class="ql-block"> 失业第三天,社区网格员小陈敲开我家的门:"李姐,要不要试试'银发数字桥梁'项目?给独居老人做AI助手陪练,按小时计酬。"她递来的宣传册上,印着一位老人对着智能音箱微笑的照片,下方写着"技术温暖,始于懂你"。我盯着那行字失笑,过去五年我每天标注的就是这类设备的交互数据,却从未想过它们会走进真实的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第一位服务对象是住在老家属院的周爷爷。初次见面,他指着桌上的智能陪护机器人,语气带着抵触:"闺女,这玩意儿上周把我要的降压药听成了创可贴,还说我'指令表述不清晰'。"机器人银白色的外壳闪着冷光,屏幕上循环播放着"请规范语音指令"的提示。我想起标注手册里"老年人语速容错率需提升30%"的细则,突然意识到那些被我随手勾选的"无效指令",背后是无数老人与技术的对峙。</p><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日子,我陪着周爷爷一点点磨合。我教他对着机器人说"帮我找红色瓶子的降压药,早饭后吃",而不是简单的"拿药";发现机器人无法识别方言俚语,就记录下"夜猫子(猫头鹰)""打摆子(发烧)"等词汇反馈给平台。有次周爷爷想给远方的孙子发段视频,机器人却反复弹出"人脸未备案"的提示——原来社区统一录入信息时,他因住院错过了采集。</p> <p class="ql-block">"算了,不发了。"周爷爷放下手机,指尖摩挲着相框里泛黄的老照片,"以前寄封信要等半个月,现在视频能看见人,倒反而麻烦了。"这句话像针一样扎在我心上。我突然想起公司曾为了"识别效率",将面部识别的年龄容错率压缩到五岁,却从未考虑过老人因皱纹增多导致的识别失败问题。那天晚上,我翻出过去的工作笔记,在空白页写下:"技术的标准,该由人来定义。"</p><p class="ql-block">我带着周爷爷去社区服务中心办理人脸补录,却被告知系统刚升级,需提供三个月内的活体检测证明。"什么是活体检测?"周爷爷攥着身份证的手微微发抖。我突然想起前阵子看到的新闻,美国已有八起仅凭人脸比对的错捕案例,原来技术的便利与风险,竟离我们如此之近。最终,我联系了平台技术人员,说明情况后特批了人工审核通道——当屏幕上终于弹出"验证通过"时,周爷爷对着视频里的孙子笑出了泪花,我却在那一刻读懂了什么是"技术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11月初的一个雨天,周爷爷突然给我打电话,声音急促:"机器人说我血压数据异常,要联系社区医院,可我明明没测过啊!"我冒雨赶到他家,发现是机器人误将隔壁的血压值同步过来了。这件事让我萌生了一个念头:我开始整理老人们遇到的共性问题,比如智能设备对慢性病术语的识别偏差、紧急呼叫的误触发机制等,结合自己的标注经验写成建议稿。</p><p class="ql-block">让我意外的是,这份建议稿被平台技术团队采纳了。他们不仅优化了老年模式的语音识别算法,还增加了"人工兜底"服务——当机器无法判断指令时,会自动转接至人工坐席。更惊喜的是,社区聘请我做了项目督导,负责培训新的陪练员,教他们既要懂技术操作,更要懂老人的心思。</p> <p class="ql-block">冬至那天,周爷爷煮了饺子等我。智能音箱里播放着豫剧,机器人安静地待在角落,屏幕上显示着"今日冬至,适宜食用温热食物"。"你看,它现在懂我了。"周爷爷指着机器人,眼里满是欣慰,"昨天还提醒我添衣服,说根据天气预报算的,比我自己还细心。"我看着这一幕,突然明白技术从不是洪水猛兽,那些看似冰冷的代码,只要注入了对人的理解,就能生长出温暖的力量。</p><p class="ql-block">离开周爷爷家时,手机收到新的推送:《2025生成式AI治理白皮书》发布,强调"技术发展需以人文关怀为边界"。寒风里,社区的人脸识别门禁旁,多了个醒目的二维码——那是我建议增设的替代方案,为了那些不习惯刷脸的老人。</p> <p class="ql-block">这场与技术的邂逅,始于失业的迷茫,却终于对生活的重新认知。我曾以为技术是淘汰人的利器,如今才懂得,真正的进步从不是让机器替代人,而是让技术学会迁就人、温暖人。就像周爷爷说的,"不是我们要跟上技术的脚步,是技术该学着走进我们的生活"。在这个算法狂奔的时代,那束未被定义的人文之光,才是最珍贵的遇见。</p> <p class="ql-block">图片/致谢网络</p><p class="ql-block">正文/1744字</p><p class="ql-block">模板/选自平台《知识之光》</p><p class="ql-block">音乐/选自平台《经典纯音乐》</p><p class="ql-block">2025.10.13日于安康煌上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