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0 月 8 日,国庆长假的余温还萦绕在街巷,苏州潘阳工业园春旺路上的新黄埭大酒店,一开门就被一份跨越半世纪的情谊填满:一群鬓染霜华的 “少年”—— 黄埭中学七五届高中(2)班的同窗们,带着五十年未断的熟稔,相聚在这里,赴一场名为 “再相聚” 的约定。</p><p class="ql-block"> 半世纪前,我们在金钩河畔并肩读书,夏日的蝉鸣里藏着青春的憧憬;五十年后,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皱纹里刻着岁月的故事,眼神却不用片刻辨认便识得彼此 ——毕业后从未中断的联络、退休后更是经常的相聚,早已让同学情成了彼此生活里的牵挂,而这一次的五秩之约,更像是给这份绵长情谊,添了一页最郑重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这本影集,装下的不是简单的照片,而是此刻最珍贵的定格:是久别却未疏远的紧紧相握的双手,掌心的温度还像当年课间打闹时一样的滚烫;是聊起校园往事时,眼角弯起的笑意,藏着只有我们懂的青春糗事;是举杯共祝时,眼底闪烁的微光,那是对过往岁月的怀念,更是对 “年年有今日” 的满心期许。</p><p class="ql-block"> 接下的每幅照片,每段小视频,都是跨越五十年的对话撷萃—— 是青春与岁月的对话,是你我与时光的对话,更是我们从未褪色的同窗情,与往后岁岁相伴的约定。</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影集,留住这场五十年一遇的相聚,也珍藏我们永远的七五届(2)班,永远的同窗情。</p> 签到——有条不紊的会务 早来的大门口热情招呼 分发文化衫。<div> 粉色的包装在手中格外温馨,仿佛把这份跨越五十年的同窗情,打包成了可以珍藏的时光礼物。</div> 尊敬的孙老师让女儿开车陪着来了!十分有心的孙老师给每个同学送上了寓意着团圆吉祥的月饼。 签名墙上的标语格外醒目,同学们或驻足端详过往合影,或在签名处留下名字,将半世纪的牵挂凝于笔尖。<div> 彼此间热情握手,掌心的温度传递着熟稔的情谊。聊着近况,眼角的笑意藏着只有他们懂的青春印记。</div> 同学们的签名或苍劲或娟秀,在笔尖装饰的映衬下,每一笔都成了五十年同窗情的鲜活注脚。 无论是驻足端详旧照,还是在墙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这里的每一刻,都在将半世纪的情谊,深深烙进这场相聚的记忆里。 签名墙——今天的靓丽“打卡点” “五秩又聚同窗情 百年更添春秋谊” 的红色大字在签名墙上熠熠生辉,江苏省黄埭中学 75 届高中 2 班毕业 50 周年的主题,搭配金钩河・廊道的雅致背景,让这面墙成了当天最具仪式感的 “打卡” 胜地。<div> 墙上错落着常熟、吴中、新黄埭大酒店等过往相聚的珍贵照片,像是在时光长廊里铺就了一条回忆的小径。</div> 接近七旬了,老妪化身 “时尚达人”,变着姿势尽情 “秀” 活力。她们身着雅致的花上衣,或相拥浅笑,或抬手互动,或牵手凝望,每一个姿态都满是灵动与欢喜。背景的签名墙镌刻着五十年的同窗情谊,而她们的笑容与动作,却把时光拉回了青春岁月 —— 原来,在同窗情的滋养里,七旬的年纪也能这般鲜活如少年。 机会难得,找上理由合个影:来自裴圩村的。 原来市镇上的男生 来自卫星大队的 上半幅黑白旧照里,是五十年前送黄惠根参军时的留影:身着朴素的他们,眼神青涩却透着时代的坚毅,将参军的庄重与同窗的牵挂定格在黑白胶片里。<div> 左起:曹培根、唐建忠、黄惠根、杨明男、王再良。</div><div><div> 下半幅彩色新照,是签名墙前的 “复刻” 站位:当年的青年已成古稀长者。他们脸上的笑容,褪去了年少的青涩,添了岁月沉淀的从容,却将那份同窗情谊与对彼此的牵挂,从五十年前牢牢延续到了此刻。</div><div> 一张黑白,一张彩色;一次青春送别,一次花甲重聚。相同的站位,不同的时光,却都是五十年同窗情最鲜活的见证。</div></div> 合影——骄阳下的精神盛宴 文化衫分发完毕,主持人布置到大门口合影。<div> 时近中午,烈阳虽带着灼人的威力,却丝毫没能冲淡黄埭中学七五届高中同窗们合影的兴致。<br><div> 下面合影请将手机横着观看。</div></div> “恭祝黄埭中学七五届高中毕业 50 周年同学会圆满成功” 的拱门红得热烈,与大家身上统一的粉色纪念 T 恤交相辉映。从前排到后排,每一位同学都精神矍铄,没有一人因强光闭眼,脸上的笑容在阳光下格外真切 —— 那是五十年同窗情沉淀出的从容与喜悦,是岁月打磨后依旧蓬勃的生命力。<br> 捧花的身影是画面的温柔注脚,两侧的绿植为这场相聚添了几分清新,下方的姓名列表与 “2025 年 10 月 8 日” 的日期,更是将这一刻的圆满,牢牢钉进了时光的相册里。骄阳或许刺眼,却让这份五秩之约的合影,成了更具张力的青春回响。 入席后聆听——最热闹动心的主题 主持人薛建伟宣布活动开始 视频:主持人的讲话,情感真挚、节奏流畅,尽显温度与仪式感。堪称有回忆、有共鸣、有暖意的开场。<div><br><div>尊敬的孙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中午好!<br> 五秩光阴如歌,半世纪情谊似酒。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激动与喜悦的心情,在这金风送爽的美好季节,终于迎来了我们黄埭中学75届高中2班毕业五十周年的团圆盛会!<br>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本次聚会的筹备小组,向所有在百忙之中前来赴约的各位同学,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感谢!尤其要感谢几位远道赶来的老同学,你们的到来,让这次聚会更具意义,也更加圆满。<br> 五十年,整整半个世纪。遥想当年,我们风华正茂,在黄埭中学的校园里,一同聆听师长的教诲,一同在课堂上求知,一同在操场上挥洒汗水。那些青葱岁月里的朗朗书声、欢声笑语,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至今依然是我们心底最珍贵的记忆。<br>时光荏苒,岁月为我们染白了双鬓,也在我们脸上刻下了年轮。但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我们始终有一个共同而温暖的身份——“黄埭中学75届高中(2)班”。这个身份,是我们青春的烙印,也是我们情感的永恒纽带。<br> 今天,我们放下了一切事务,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只为了一件事——重逢。重拾当年的美好,共话别后的思念,畅谈五十年的风雨人生。<br> 让我们暂时忘却年龄,抛开顾虑,敞开心扉,一起回到我们的十八岁,尽情享受这来之不易的欢聚时刻!<br> 现在,我提议,让我们共同举杯:<br> 为了我们五十年的深厚同窗情谊!<br> 为我们老师的健康长寿!<br> 为了所有同学和家人的幸福安康!<br> 干杯!<br></div></div> <p class="ql-block"> 接着曹培根同学作主题发言。他的讲话以 “时光” 为轴、“情谊” 为核,质朴真挚又层次分明,堪称一席唤醒集体记忆、凝聚同窗温情的 “心里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好!</p><p class="ql-block"> 在这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的美好时节,我们在此隆重举行黄埭中学75届高中2班毕业50周年纪念活动。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班同学:</p><p class="ql-block"> 向带着班主任周老师的深情关怀、亲临活动现场的孙老师,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祝福!</p><p class="ql-block"> 向筹备本次活动的八位老同学:薛建伟、岳建荣、徐晓南、黄惠根、杨荷娟、顾文娟、顾伟生、朱学良,表达由衷的感谢!</p><p class="ql-block">向四面八方汇聚活动现场的各位老同学,表示亲切的问候热烈的欢迎!</p><p class="ql-block"> 向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到会的同学,表示深切的挂念!老同学,你好吗?</p> <p class="ql-block"> 弹指一挥,五十春秋。今日重逢,仿佛回到那风华正茂的年代。黄埭中学短短两年半的学习生活,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记忆。曾记否?讲台前老师的谆谆教诲、教室里我们的朗朗书声,操场上我们锻炼的身影,宿舍里我们交流的情景,,以及我们为理想追逐的点点滴滴。那些日子简单而纯粹,却在我们的记忆里愈发鲜活而灵动。</p><p class="ql-block"> 在黄埭中学,同学们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形成了朴实的班风、严谨的学风,积淀成为我们同学共同的精神财富,这就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埭中精神”!</p><p class="ql-block"> 弘扬埭中精神,给人前行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记得毕业时,我们班级部分同学一起签名要去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西藏,奉献青春,真可谓一腔热血!经历两年多的学习生活,我们在朝夕相处中建立了深厚的友情。</p><p class="ql-block"> 毕业时,我们依依惜别。毕业后,我们相互牵挂。</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与王再良、杨明男、唐建忠一起欢送黄惠根参军入伍。这一切,至今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正是有了上面讲的亲如兄弟姐妹般的友情基础,毕业后我们才有了十次大型聚会和数不清的小范围内的自发活动。</p> 1997年4月6日,母校,走出校门后的第一次同学会。 2015年回母校,毕业40周年同学会,新黄埭大酒店用餐后合影。 2015年陈建国同学回国省亲时相聚留影。 2016年4月赴常熟,参观游览翁同龢纪念馆,领悟翁氏家族“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的家风家训。 2017年4月无锡太湖“水上十八湾”景区。 <p class="ql-block"> 这把由黄惠根一手设计操办的紫砂茶杯,是为那次同学会专属定制的珍品。竹节造型别具匠心,既寄寓 “节节高升” 的美好祈愿,又暗含 “高风亮节” 的品格追求;杯身 “老来聚” 三个苍劲大字,更是老同学数十年联络不断、友谊长存的情感基石。既回望青葱校园岁月,又昭示 “老来常聚” 的暖心约定。它不止是品茗之器,更是同窗情的具象载体,每一次斟茶,都是对这份绵长情谊的温柔致意。</p> 2018年吴中区绿岛酒店 2019年6月新黄埭大酒店庆贺孙志华老师80大寿。 2021年10月新天伦之乐。 2022年9月春申湖大酒店。<div> 此外,还有2020年疫情期间在黄埭维也纳国际大酒店等处的聚会。</div> <p class="ql-block"> 曹培根同学最后说:</p><p class="ql-block"> 一次次的聚会,感受至深,三句话:</p><p class="ql-block"> (一)“全班同学心连心,天南海北寄深情”。毕业50年,无论同学走得多远飞得多高,我们根植黄埭,情系同学。在此,特别感谢薛建伟等同学的热心组织,不厌其烦的联络。没有他们的热心,我们难以欢聚一堂。</p><p class="ql-block"> (二)“两位老师一如既往的关爱学生”。我们的每次活动他俩都给以鼓励。孙老师的每次讲话令人振奋,班级聊天群里,几乎每天都能收到老师的信息。老师教书育人,师恩难忘。</p><p class="ql-block"> (三)“历年操办的同学责任心强,活动内容精彩纷呈”,同学们发挥出主人翁积极性和创造性,认真操办,各显神通。</p><p class="ql-block"> 回顾毕业50周年中十次欢聚,铭记我们美好的集体记忆,感受班级大家庭的温暖,体味《相逢是首歌》的甜蜜。</p><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歌,五十华章。</p><p class="ql-block"> 当年风华正茂的同学,如今金色十月“七零后”,最是黄金收获季节。</p><p class="ql-block"> 原我们永远珍惜历次回味无穷的相聚,珍藏这永不褪色的情谊。</p><p class="ql-block"> 最后,衷心祝福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多喜乐,常安宁,岁月无忧永康健!</p><p class="ql-block"> 五秩又聚同窗情,百年更添春秋谊!</p><p class="ql-block"> 祝贺毕业五十周年纪念活动圆满成功!</p> 主题发言后, 主持人将话筒传给了孙老师。<div> 孙老师的讲话,没有华丽辞藻,却如长辈唠家常般亲切暖心,每一句都藏着师者的慈爱与岁月的通透。整篇讲话既满含师者的期许,更似家人的陪伴,听来格外熨帖人心。</div> <p class="ql-block">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p><p class="ql-block"> 在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里,在刚过国庆中秋两节的喜庆氛围中,我们迎来了纪念毕业五十周年的聚会。我抗过了新冠疫情,还能来参加同学们的聚会,心情激动。很高兴有生之年还能赶上今天这样的机会,在此首先谢谢筹备组的同学费了不少精力,出谋划策,出力出汗,使活动尽善尽美,使参会的每一个同学都满意;再感谢全体同学的踊跃参加,热情高涨,才迎来了这跨越半个世纪的岁月重逢。选的日子多么好:既是“8”发,又在双节长假里,多么喜庆啊!</p><p class="ql-block">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我们阔别母校五十年。这是多么漫长的日子。按一年365天计算,共计18250个日日夜夜。今天又欢聚一堂,共叙旧情,回忆往事,真是感慨万千。那时的你们,或是调皮捣蛋,或勤奋好学,或沉默寡言,或热情似火。你们从青涩的青年变成了两鬓微霜的长者,生活的重担让你们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你们中有的穿上戎装,参军卫国;有的成为医生,救死扶伤;有的当了老师,传道授业;有的经营企业,创造财富;有的从事经济、金融工作;更多的是默默无闻,却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无论你们身处何方,成就如何,你们都是我心中最骄傲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弹指一挥间,这是一次心灵的相遇,也是一次精神的重聚。无论你们身处何方,经历怎样的风雨,你们始终是那个教室里的同学,操场上的伙伴。你们应珍惜这份情谊,让它如同陈年美酒,愈发醇香。无论人生道路多么坎坷,你们始终是彼此的最坚实后盾。</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的时光教会我们,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与多少人分享过快乐与温暖。希望你们今后能继续保持这份情谊,常联系常相聚。</p><p class="ql-block"> 千言万语并成一句话,祝你们身体健康永远年轻,永葆青春。在今后的日子里,好好善待自己,喜欢自己,多笑笑,开心快乐每一天!愿我们的情谊如同这永恒的时光,永远温暖,永远长存。谢谢同学们!</p> 孙老师讲话(片段) 感恩孙老师! 宴席的最后,顾文娟同学向大家报告了会务经费的收支情况。 跨越时差的“云敬酒” 陈建国,爱达荷大学/西北大学博士后,微相科技公司研究员。<div> 席间,宴会厅里还上演了跨越太平洋的温情互动。陈建国同学通过视频连线,“空降” 了同学会现场。 </div> 屏幕中的他,身着红色上衣,精神奕奕。尽管身处异国的时差里,却满是诚意地举着酒杯,逐一向镜头前的老同学微笑致意、敬酒。 现场的同学们或举着手机凑近屏幕,或围在一旁热情挥手,饭桌上的酒杯与屏幕里的酒杯遥遥呼应,笑声、祝福声在时空缝隙中交融。有人轻轻定格这 “云相聚” 的瞬间,有人对着屏幕大声喊出 “建建,好久不见!”—— 学术的严谨与同窗的温情在视频两端碰撞,五十年的情谊跨越山海,在科技的连接下愈发滚烫,成了这场同学会里一抹别样的感动。 半世纪情缘,在碰杯和歌声中沸腾 宴会厅里,粉色座椅如朵朵花团点缀,红色背景板将氛围烘托得格外浓烈。 餐桌上,菜肴的香气还未散去,酒杯已先一步碰出清脆的声响。 鬓角的霜华与眼底的光亮相映,满厅的喧嚣都成了情谊的注脚。 餐盘里的菜或许会凉,可这席间的笑声、碰杯声,以及皱纹里藏着的五十年同窗情,却滚烫得一如当年。 宴席间酒意正浓,几位同学借着兴头走上台前,手持话筒放声高歌。有的抱花深情独唱,有的合唱,还有的伴着大屏歌词倾情演绎。歌声或激昂或绵长,引得满堂同学纷纷鼓掌喝彩,将宴席的热烈氛围推向高潮,五十年的同窗情谊在这歌声里愈发滚烫。 下午两点,同学会圆满收官。谨以网上视频号下载的《将进酒·/五十年同窗会》作为本篇的结束语。 本篇结束,谢谢黄埭中学七五届2班校友的抬举。水平有限,拖了一个星期总算完成了老同事老搭档的吩咐,如释重负的同时,心中又有了新的不安,不到之处,祁待原谅。 <p class="ql-block">附作者的退群告别信</p><p class="ql-block">群里亲爱的各位,早上好!</p><p class="ql-block"> 自8日进了你们的班级聊天群,短短七天,像把五十多年的光阴轻轻折叠进了掌心。</p><p class="ql-block"> 我原本只是举着相机的“外人”,却在一声声“张老师”里被悄悄融化;我仿佛听见筹备组的窃窃商量,这是青春的回声;我亲眼目睹群聊里头像的不时闪烁,像当初教室里熟悉的声音,在记忆中回响;我好像也感触到了周孙两位老师的名字被@时的颤抖,那是半个世纪后仍炽热的敬意。我触摸到了你们跨越半世纪的情谊:是亲如手足的团结,是对师恩的念念不忘,更是一个班集体历经岁月沉淀,愈发醇厚的凝聚力。</p><p class="ql-block"> 这一周,我早已不是旁观者,而是被你们的真诚与热忱感染的 “编外一员”。谢谢不断的鼓励,让我顺利完成了建伟老师的托付。七天时间的相处,让我相信人生不是用来遗忘,而是用来把彼此点亮。</p><p class="ql-block"> 今天稍后时间,待大家认为美篇不用再修改,我将退群了,特提前向大家暂别:再见!永远的七五届高中(2)班。</p><p class="ql-block"> —— 一个蹭了七天幸福的老校友</p><p class="ql-block"> 张府华(新玩童)</p><p class="ql-block"> 2025 年 10 月15日凌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