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简 叙</p><p class="ql-block"> 千年古镇甪直甪直(与"鹿直"同音),难识的地名,难忘的水乡。甪直与苏州同龄,她萌动于春秋,绵延于两汉,繁华于魏晋,勃发于明清。甪直拥有广袤的沃野和湖泊,自古以来以农业发达著称。</p><p class="ql-block"> 古镇保留了从春秋到清代以来的众多名胜古迹,尤其是各个时代、各种式样的古桥为多,古镇居民还保留了几百年前古老生活的意韵、淳朴、宁静和幽雅……在古镇西口,穿过一座横额上写着"甪直古镇"的高大石牌楼再向东前行,穿过甪直桥,迎面可见一座由石栏护围的厂雕,那便是甪直镇标,一头造型独特的独角神兽——甪端。据《宋书·符瑞志》中说,它有两大特异功能,一是速度飞快,能日行一万八千里;二是信息灵通。它懂四方语言,了解远方情况。甪直人选它作为镇标,其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p><p class="ql-block"> 甪直古镇具有丰富灿烂的文化,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水是古镇的灵魂,素有“五湖之厅”、“六泽之冲”的美誉。在古镇区5.6公里长的河道上,据称历史上曾横架着形式多异的江南小桥72座半,可谓“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七十二半桥”。</p> <p class="ql-block"> 吴中甪直·文化古镇</p><p class="ql-block"> 甪直(lùzhí)古镇,隶属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是一座与苏州古城同龄,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中国水乡文化古镇;该镇位于苏州城东南25公里处,是吴中区的东大门,北靠吴淞江,南临澄湖,西接苏州工业园区,东衔昆山南港镇。甪直镇版图总面积120.81平方千米(2017年),辖16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总人口135891人(2017年)。</p><p class="ql-block"> 甪直古镇先后荣获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全国环境优美镇、全国重点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江苏省百强乡镇、外向型经济明星镇、江苏省卫生镇等称号。2014年,甪直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46亿元,比2013年增长7.64%。</p><p class="ql-block"> 2016年10月14日,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古镇被住房城乡建设部评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2017年10月27日,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古镇被住房城乡建设部评为2017年国家园林城镇。2018年10月9日,入选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前100名。2019年10月8日,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前100名。</p> <p class="ql-block"> 甪直古之桥·有“桥都”之誉</p><p class="ql-block"> 流水低吟,桨橹浅唱。原有古桥72座半,现存41座。苏州吴中甪直古镇的桥,似乎座座有故事。</p><p class="ql-block"> 甪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具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鲜明特色,因为古镇内水多、桥多,又被人们称为“桥都”</p><p class="ql-block"> 桥是甪直古镇永恒的风景,一座座古桥横亘在河道上,串联起河岸两边人们的生活。古镇原有古桥72座半,现存41座,这些桥不仅带给我们美好的风景,更承载着历史记忆和人文情怀。</p><p class="ql-block"> 甪直古镇大部分古桥 建于明清时期,有部分可追溯到宋元时期。多孔的大石桥、小孔的小石桥、宽敞的拱形桥、狭窄的平顶桥、装饰性强的双桥、左右相邻的姐妹桥等造型各异的古桥,展现了精巧的建筑工艺,成为古镇一道独特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魅力甪直,桥桥相望,古韵悠然。永宁桥、和丰桥、进利桥、兴隆桥、寿昌桥……名字里就散发着安康祥和的盛世风味。登上一座座古桥,俯瞰古镇美景,看舟行水面,赏波光粼粼,这雅致的江南风韵,令人沉醉。</p><p class="ql-block"> 香花桥位于保圣寺前, 香花弄南端,始建于清乾隆之前。这座古色古香的单孔石拱桥造型美观,弥漫着温馨与浪漫,常吸引游客驻足留影。居中的四根望柱上各雕着一头蹲坐着的栩栩如生的小狮子,给桥增添了几许灵动之气。</p><p class="ql-block"> 进利桥位于西汇上塘街东端与中市街相接处,清道光年间建。该桥与南侧茶楼相映生辉,是甪直古镇的标志性建筑,各种船只在此交会穿行,非常热闹。进利桥是甪直古镇里被影视剧取景次数最多的桥,86版《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就是从这里踏入“女儿国”的,堪称一座有故事的桥。</p><p class="ql-block"> 兴隆桥,又名陈家桥,建于明成化年间,位于南市牛场弄南,现万盛米行景点北侧,跨南市河。该桥的名字寓意“生意兴隆”。因镇上的居民大多数是做生意的,当然希望生意兴隆、红利滚滚。带着美好的愿望跨上兴隆桥,多一些寄托,沾染些福气,是极好的。</p><p class="ql-block"> 最值得一提的便是“三步跨两桥”的双桥风景,甪直古镇“双桥”胜景不止一处,一方一圆的和丰桥与环玉桥、一高一低的三元桥与万安桥、一宽一窄的南昌桥与永福桥皆是双桥,它们拥有着各自的风姿和韵味,彰显了匠心匠艺,可谓别具一格。</p><p class="ql-block"> 和丰桥,又名中美桥,是甪直古镇上最老的桥,始建于宋朝,可以说是甪直拱桥的鼻祖了。和丰桥南北走向,跨于古镇东西市河的交界处,为单孔全拱形石桥。</p><p class="ql-block"> 环玉桥位于和丰桥南堍东侧,东西走向,跨中市河北端,始建于明崇祯元年,呈玉带形花岗石梁桥,造型美观,与和丰桥紧紧相抱成连体桥,为古镇双桥之佳作。两座桥梁一方一圆,形如钥匙,人称“钥匙桥”。</p><p class="ql-block"> 东西跨于塘河上的三元桥以及万安桥是“三步二桥”的代表。三元桥的桥联曰:“东溯眠牛浮绿水,西领斗鸭挹清风”,是双桥胜景的绝佳写照,站在桥上,两湾绿水交汇,手摇橹船从桥底缓缓驶过,一张一弛之间尽显水乡风情。</p><p class="ql-block"> 保圣寺西院的斗鸭池中,有状似庙宇的清风亭。清风亭东西两侧分列着小巧的东垂虹桥和西垂虹桥,犹如一个大汉肩扛扁担,扁担的两头各挑着一座桥,因此被称为“庙挑桥”。其别致的造型,极具艺术之美,让人感叹于古代能工巧匠的巧思与智慧。</p><p class="ql-block"> 形态各异的古桥,是甪直的文化“名片”。流水低吟,桨橹浅唱。甪直的桥所承载的不止是我们的今天和我们眼里的风景,它更承载了历史的厚重、时间的沧桑变化,以及小镇人家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独有的步调。</p> <p class="ql-block"> 神州水乡·甪直第一</p><p class="ql-block"> “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这是原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费孝通对苏州甪直镇的高度评价和赞誉,这是他经过实地调研之后得出的结论,绝非心血来潮,这也是他长期从事农村社会调查的一次无比欣喜的收获,因为甪直的实践,让他看到了未来乡镇经济的模型。他的亲笔题词,更是让这座古镇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费孝通(1910—2005),苏州吴江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来,他奔波于全国各地,调查研究,出谋划策,著书立说,影响深远,获得国际社会的极高评价,先后获得美国马林诺斯基应用人类学奖、英国皇家人类学会赫胥黎奖、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和英国伦敦经济学院荣誉院士称号等。</p><p class="ql-block"> 其《江村经济》《乡土中国》《乡镇发展论述》等作品,成为研究中国农村社会和乡村经济的经典著作</p><p class="ql-block"> 1936年春天,师从中国著名社会人类学教授吴文藻(冰心丈夫)的费孝通,在广西瑶山的一次田野调查中,不慎跌伤,他的妻子王同慧回头来找他,不慎摔落山谷殒命。</p><p class="ql-block"> 身心俱疲的费孝通回吴江老家疗伤,他姐姐费达生(中国蚕丝文化名人,曾在苏州蚕桑学校和苏州丝绸工学院等执教)邀他到开弦弓村去小住,换换环境和心情,她在村里开有一个合作丝厂。</p><p class="ql-block"> 费孝通很快发现,这个坐落在水乡深处的小村,尽管离上海和苏州很近,却因为交通不便,相对封闭,还保持着江南农村的自然经济和民风民俗,正可以开展中国农村的社会学调查。</p><p class="ql-block"> 于是,他忘记伤痛,到村民家去聊家常,在本子上做记录,并用这些采集到的第一手资料,包括政治、经济、土地、贸易、家庭、婚姻、子女、继承等多方面的各种数据,分析中国农村问题的症结。</p><p class="ql-block"> 费孝通以这个乡村为调查样本的社会人类学专著《中国农民的生活》,在英国剑桥大学出版,因书中的村名“开弦弓村”较难翻译,也因为这个村地处吴江,出版时简称为《江村经济》。</p><p class="ql-block"> 当书还带着油墨的清香,刚刚问世时,世界人类学研究权威、英国伦敦大学的布-马林诺斯基教授就预言,这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里程碑”,“书的内容包含着一个公民对自己的人民进行调查的结果”,使人们“犹如在显微镜下看到了整个中国的生活”,“让我们注意的并不是一个小小的部落,而是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国家”。 </p><p class="ql-block"> 1992年春,费孝通来到了古镇甪直。那时甪直还保持着原汁原味的古镇韵味,还没有把旅游作为产业来做。不过当时甪直已经名声在外了,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并且是江苏省外向型经济明星乡镇。</p><p class="ql-block"> 费孝通参观了甪直新城镇的工业开发区,实地考察了几家乡镇企业,并且深入农村,了解丰产方试验田的特色种植和管理方式,回到镇上,又细细游览了古色古香的古镇区,还与沿街的居民和商户闲谈交流,对于甪直的概况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费孝通经走访得知,除了农忙季节,农村田野里很少看到农民在劳作,年轻人基本都到村办厂、乡办厂上班,生活条件因此大大改善。</p><p class="ql-block"> 1992年,甪直的乡镇经济如火如荼,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水涨船高,农村的楼房普及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人们干劲十足,对生活充满了希望。</p><p class="ql-block"> 费孝通始终认为,“农民和农村的问题解决了,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最终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根本办法乃在恢复发展乡土工业,使之能从传统落后的乡村手工业转化为乡土性的现代工业,但这一乡村工业的改造转化,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改进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重组”的过程。“评价它们的惟一标准,应当是视其是否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提高了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p><p class="ql-block"> 甪直在乡镇企业发展中,并没有甩开农村,而是城乡协作、城乡联结,吸收农村闲余劳动力,开拓农村的广阔市场,比如船用机械、家用电扇、袜子、玩具、皮箱等,都与农民和农村紧密联系,乡镇企业在其中起了“黏合剂” 的作用,工业与农业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相互取代的。</p><p class="ql-block"> “穷则变,变则通”,在甪直农村看到的景象,让费孝通心花怒放,这正是他梦寐之中的理想乡村的情景:田园风貌依旧,村庄自然而建,三业协调发展,农业发达,工业小型轻型,没有污染,人口本地为主,生活设施现代,农民生活丰足。</p><p class="ql-block"> 他相信这种典型的小康生活,更具有普遍性,更适宜于广大农村,而甪直的乡村经济,充满生机与活力,无疑具有代表性,是一个富有说服力的样板。</p> <p class="ql-block">附注:部分图片拍摄于游历当下,部分图文来自网络综合,添页观世察史究性,纯粹学习交流,虔诚开心度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