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畫《百夀圖》日記007

萧继东工作室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07</p><p class="ql-block">二〇二〇年十月十四日,晨光中來到都江堰玉堂鎮新益社區大院,幾棵老銀杏先入目——枝椏擎藍天,陽光透葉隙灑地,金斑晃盪,樹身蒼勁。為百零二歲劉少清寫生,風裹草木香,心境先自舒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劉老曾為隊長,一生勤勉刻入骨髓。八十歲前未歇,院壩裡編撮箕、筲箕,趕場賣錢補家;素無娛樂偏好,不涉牌局、不沾煙茶,唯曾日飲二三兩白酒,百歲後始減量。飲食清淡自律,地裡種啥吃啥,數十年堅持不食晚餐,謂“讓腸胃歇一歇,才有力氣扛日子”;作息規律,早睡早起,身體硬朗少感冒,閒時四處轉悠,與人擺龍門陣,心態平和曠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會議室中,泥金色窗簾映其紅潤氣色,老人思維清晰、耳聰目明,神情宽厚,舉止透古樸氣質。我擇側面構圖,力求精勾五官,於油色中尋其特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下午,老人依舊端坐穩定,盡心配合寫生。其風度氣質的獨特魅力,引我先從眼神著筆,再於鼻、嘴之處精細造型。老人側面的古韻與寬厚神韻,在概括而準確的眉宇間隱現,經厚實而靈動的筆觸生成;那挺拔高聳的鷹鼻,以濃重筆意造出鮮明形體,卓然立於臉龐,凸顯帥氣;長短鬍鬚環繞下的嘟唇,則憑虛實相濟的筆法,將那份沉穩淡定與寬厚自信生動顯現。這側面所顯露的獨特原始神韻與耿直沉穩氣質,既是吸引我駐足關注的核心,亦是竭力捕捉的重點表情,更成為牽動觀者目光的關鍵造型。臉側暗部以大色塊沉穩寫就,良好襯托出亮部額頭的結實飽滿與臉頰的厚重紅潤,亦突顯出以練達筆觸概括的下巴特徵。而杏黃絨面花棉襖與翹起的舊式解放帽,以及背景窗簾,皆以灑脫大筆繪就,既烘托出壽星的面容特色與精神氣質,更彰顯其質樸沉厚的風貌特征。筆意於灑脫與凝練間交融,一氣呵成這幅劉少清壽星像之古韻濃郁與寬厚自信,贏得圍觀群眾的交相讚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初見劉老,覺其頗似羌人。考證謂羌族乃華夏先祖之一,一九七九年我曾於汶川為羌人寫生,二〇〇八年後又訪羌寨,知其多立眼、高鼻。傳聞此地有汶川遷來的羌人,劉老恰具這些特徵,神態似我曾描繪的百歲老羌人,雖未細問,卻添幾分親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末了,我陪老人小坐,他望畫笑言:“沒想到我這老臉,還能被畫得這麼精神。”眼前老人恍若遠古剪影——解放帽是舊時印記,老棉襖裹歲月溫存,透天府源山鄉氣息與先民質韻。他一生守山水、食地糧、飲山水,性子如山穩,這或許正是其百年長壽、氣血充沛的秘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歸途,夕陽下古銀杏挺立,金葉閃爍。憶及劉老肖像的古風精氣神,竟撫平了一日寫生的疲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萧继东</p><p class="ql-block">男,生于1946.09.08 ,四川成都人,1982.1毕业於西南师范学院美术系(现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获学士学位。四川教育学院美术系(现成都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创始人、教授,武侯区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四川省第八、九届政协委员。 实力派油画家、书法家,“诚恳现实主义”绘画第一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原成都美协油画艺委会副主任、蜀都书画院顾问、致公画院首任院长、四川致公书画院顧问、西岭书画院油画分院副院長、青城太极书画院院長。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画展,获全国特别大奖、三等奖等。大量油画、书法作品被国内外政府和文化机构、企业及个人收藏。中央电视台和四川电视台分别以《萧继东——守望诚恳现实主义艺术殿堂》、《巴蜀著名油画家萧继东》、《四川乡土画家萧继东》为名专题报道。多幅作品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美术》、《中国油画》等国家级报刊、杂志。出版有《萧继东素描肖像艺术》、《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教师范画精品临本之七萧继东作品选》(素描)、《中国实力派画家萧继东油画艺术》、《中国书画百杰萧继东作品选》、《诚恳現实主义画家萧继东》,大型历史油画《成都交子•汇通天下》(与陈登木合作)由央视大型纪录片“中国通史”作为介绍世界第一张纸币交子的国家名片,历经三年完成并捐献给政府的100幅都江堰油画《百寿图》之策划与作者。其传略已载入《中国新文艺大系》、《中华创业功臣大典》、《世界名人录》等诸多大型画册和辞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