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一个战友退休整九年了,腿脚还算硬朗,每年总想着往外走两趟。这趟从晋中回来,行李还没完全归置好,心里头就跟揣了团温乎的棉絮,总想说点啥。跟儿子视频时提了两句,他笑着说“爸你又絮叨”,可有些感受,不吐出来,夜里躺着都不踏实。</p> <p class="ql-block">以前听人说晋中,满脑子都是“晋商大院”“票号故里”的名头,总觉得那地方该是端着的,离寻常日子远。可真脚踩在晋中的土地上,才知道那些名头下头,藏着多少活泛的烟火气,多少摸得着的旧时光。</p><p class="ql-block">印象1 平遥古城:不是“网红打卡地”,是砖缝里藏着的晋商旧事</p><p class="ql-block">去之前就听人说,平遥古城人多,商业化重。我和老伴儿揣着点忐忑进了城,没往主街挤,顺着城墙根儿慢慢走。城墙的砖是深褐色的,有些地方裂了缝,缝里长着细细的草,阳光斜斜地照下来,把草的影子投在砖上,一格一格的,像老布上的补丁。</p> <p class="ql-block">走到协同庆镖局门口,我停住了脚——门里头挂着件褪色的镖师坎肩,肩膀处磨得发亮,旁边立着杆老镖旗,旗角耷拉着,却还能看出当年的红。正看得入神,旁边一位挎着菜篮的老太太走过来,操着一口软乎乎的晋中话:“老师傅,这坎肩可有年头了,当年走西口的镖师,就穿这样的。”她指了指院里的一口井,“这井里的水,当年镖师们喝了走镖,说能壮胆。”</p> <p class="ql-block">傍晚的时候,我们没走,坐在古城墙根的石凳上。天慢慢暗下来,沿街的灯笼一盏盏亮了,不是那种刺眼的LED灯,是纸糊的,光透过纸,晕得暖融融的。远处传来几声梆子响,是巷子里卖平遥牛肉的小贩在吆喝。老伴儿往我身边凑了凑,小声说:“这地方,不像别的古城那样吵,倒像有人在跟你慢慢讲故事。”</p><p class="ql-block">印象2乔家大院:不是“影视布景”,是木石间渗着的治家规矩</p><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我在电视上见过,总觉得镜头里的院子少了点实感。真站在大院门口,抬头看那“福”字影壁,才觉出不一样——影壁上的砖雕,每一朵花、每一片叶都雕得见纹路,不是糊弄人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跟着讲解员往里走,穿过一道又一道门,每道门楣上都有匾额。走到“汇通天下”那块匾底下时,阳光正好从天窗照进来,落在匾额的字上,金晃晃的。讲解员是个小姑娘,说话轻声细语:“当年乔家老掌柜立这匾,不是为了显阔,是想告诉后人,做买卖得讲诚信,钱再多,不如名声金贵。”</p><p class="ql-block">我绕到厢房的窗边,看窗棂上的木雕。雕的是“岁寒三友”,松枝的纹路绕着窗格走,不张扬,却透着股劲儿。老伴儿在旁边看一张老账本,手指轻轻摸过纸页:“你看这字,一笔一划多工整,当年记账的人,得多用心。”院子里静悄悄的,只有风吹过屋檐下的铁马,叮当作响。那一刻突然明白,这大院不是拍电影的架子,是乔家人一辈辈攒下的规矩,藏在木头上,刻在砖缝里。</p> <p class="ql-block">印象3日升昌票号:不是“历史课本”,是账本里记着的经商智慧</p><p class="ql-block">以前在课本里读日升昌,只知道它是“中国第一家票号”,没什么实感。这次进了票号的门,才真正摸到了当年晋商的聪明劲儿。</p><p class="ql-block">票号里最显眼的是柜台,比寻常柜台高半截。讲解员说:“当年这么设计,一是为了安全,二是为了让顾客抬头说话,显尊重。”柜台后头摆着几册老账本,玻璃罩着,我凑过去看,账本上的字小得要眯着眼,每一笔都记着“某年某月某日,某府兑银多少”,末尾还有个小小的押印。</p><p class="ql-block">旁边一位头发花白的本地老人,跟我们搭话:“我爷爷当年就在票号当伙计,他说那时候没有密码,票号的密押都是用诗句编的,‘春风得意马蹄疾’对应哪个数字,只有内部人知道,从没出过差错。”我盯着账本上的密押符号,像看一串藏着秘密的密码,突然觉得,当年的晋商,不光会做生意,更会琢磨事儿,那智慧不是书本上的大道理,是实打实的过日子的心思。</p> <p class="ql-block">印象4张壁古堡:不是“冷门景点”,是地道里藏着的烟火日子</p><p class="ql-block">去张壁古堡是临时起意,听客栈老板说“那地方偏,但有意思”。我们坐了半个钟头的车过去,刚进堡门就愣了——堡里不是景区的样子,石板路上晒着红辣椒,墙根下坐着几位老太太,手里纳着鞋底,看见我们,笑着点头打招呼。</p><p class="ql-block">古堡里有地道,顺着石阶往下走,越走越凉。地道不宽,只能容一个人走,墙壁是土夯的,摸上去潮乎乎的。走了一段,听见前头有说话声,是个领着孙子的大爷,正给孩子讲:“这地道当年是打仗用的,有藏兵洞,还有通气孔,你看这墙根的小窟窿,就是用来观察外头的。”</p> <p class="ql-block">出了地道,在堡里的小饭馆歇脚。饭馆老板是个四十来岁的女人,给我们端上两碗小米粥:“堡里住的都是老住户,没什么稀罕玩意儿,就是清净。春天的时候,堡墙上爬满杏花,好看得很。”我喝着小米粥,就着一碟腌萝卜,看着窗外晒着的玉米棒子,突然觉得,这古堡不是用来参观的,是用来过日子的,那些土坯墙、石板路,都浸着当地人的日子气,比任何景点都实在。</p> <p class="ql-block">印象5莜面栲栳栳与平遥牛肉:不是“游客吃食”,是瓷碗里盛着的晋中实在。晋中的吃食,没什么花里胡哨的,却让人吃得暖心。在平遥古城的巷子里,我们找了家小馆子,老板娘正蹲在灶台前蒸莜面。莜面搓成小卷,码在笼屉里,像一个个小元宝。蒸好的莜面端上来,热气裹着麦香,扑在脸上。</p><p class="ql-block">老板娘给我们端来一碗蘸料,里头有醋、有辣椒,还有点羊肉末:“吃莜面得蘸这料,不然没味儿。我们晋中人冬天就爱吃这个,抗寒,管饱。”我夹起一个莜面卷,蘸了料放进嘴里,筋道得很,麦香混着料的香味,嚼着嚼着就出了汗。</p> <p class="ql-block">中午吃的平遥牛肉,是在街边小摊买的。老板从锅里捞起一块牛肉,用刀切成薄片,码在盘子里,不用放调料,直接吃。牛肉不柴,咬在嘴里有嚼劲,满口都是肉香。老板说:“这牛肉得用老汤炖,炖上四五个钟头,才能这么烂乎。我们本地人待客,必上这道菜,实在。”我和老伴儿吃得鼻尖冒汗,相视而笑,这味道,跟晋中给人的感觉一样,不张扬,却实在得让人心里踏实。</p> <p class="ql-block">这趟晋中之行,走了不少路,也说了不少话。以前总觉得,那些有名的地方,离自己的日子远,可真去了才知道,不管是古城还是大院,不管是票号还是古堡,里头都藏着寻常人的日子,藏着实实在在的心思。</p><p class="ql-block">回来这些天,总想起城墙根的阳光,想起莜面的麦香,想起那些跟我们搭话的本地人。有些地方,光听人说不行,非得自己脚踩上去,自己尝一口,才能品出它真正的味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