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按照笔者把中药与古代诗词歌赋结合起来学习的惯例,标题总有本篇拙文要学习的中药。本篇拙文标题所提及的“甘松”是一味中药,但在标题或诗句中是不能将“甘松”作为词组的,断句只能是“只甘—松竹—共凄凉”。<br> 关于中药“甘松”,读者朋友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具有甜味的松枝、松叶或松果等。“甘松”为败酱科植物,多为多年生草本或灌木,根茎常具如陈腐豆酱般特殊气味是其特征之一。而与松树有关的枝叶果等是松科松属植物,具有常绿乔木或灌木的形态特征。关于“甘松”,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提供给百度百科的定义为。<br> 甘松,中药名。为败酱科植物甘松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和杂质,晒干或阴干。<br>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根及根茎。炮制方法:除去杂质和泥沙,洗净,切长段,干燥。性味:味辛、甘,性温。归经:归脾、胃经。功效:理气止痛,开郁醒脾,外用祛湿消肿。主治:用于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外用治牙痛,脚气肿毒。<br> 笔者在搜云网上查到写有“甘松”的诗词歌赋17首,大多还是以中药“甘松”写入作品的。而最早将“甘松”写入诗词歌赋的大概就是南朝宋的谢灵运了,在他的《山居赋(有序并自注)》中有:“甘松桂之苦味,夷皮褐以颓形。”与拙文标题所引用的诗句一样,这里的“甘松”在断句时不是一个词组,此处的“甘”是心甘情愿的意思,拙文标题的“已甘”是已经甘心的意思。<br> 下面这首七律《途中书怀》,诗的作者姓李,名纲,字伯纪,号梁溪,是赵宋王朝时期的抗金名臣,也被后世誉为民族英雄。搜云网载该诗作于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 结合伯纪先生简历和诗题“途中书怀”,初步判断这是伯纪先生第一次被贬南剑州的沙县(今福建沙县)之后,于宣和六年应诏除知秀州(今浙江嘉兴一带),从沙县到秀洲的旅途上所作。从诗句中不难看出,既有伯纪先生对自身遭遇的感慨,也流露了报国无门的无奈;既有淡泊隐逸的精神追求,又有尽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其实这首诗的创作年代还是值得深究的,因伯纪先生先后数次被贬,特别是靖康之变到驾鹤西去的17年,因起起落落而孤身漂泊旅途之中经常发生,任何一次被贬出京的途中以此“书怀”都有可能。诗云。<br> 途中书怀<br> 去国飘零伴一星,误恩还许谒承明。<br> 已甘松菊老三径,岂有材猷厕九卿。<br> 晚景故惭题柱客,壮怀多谢弃繻生。<br> 片帆自逐南风起,遇坎乘流且么行。<br> 首联的大意是,离开国都孤身一人在外漂泊,曾因误得恩宠如今仍愿求见君主。前句中的“伴一星”以“一星”自喻孤身漂泊的处境。后句中的“误恩”谓误施或误得恩泽,此处既有谦词之意,又有自嘲意味。“还许”即也许,还可能。“谒承明”原指拜见君主,此处借代朝廷或官职。“承明”一词,源自古代天子左右路寝称承明,因承接明堂之后,故称。有学者认为后句还暗含曾受朝廷恩宠却未能尽忠的愧疚。<br> 颔联“已甘松菊老三径,岂有材猷厕九卿。”大意是,已经甘心在松菊环绕的隐逸生活中老去,哪里还会去追求身居九卿的显赫官职。“松菊三径”典出《晋书·隐逸列传·陶潜》:“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伯纪先生之所以采用松菊意象,是因为“松菊”象征高洁与隐逸品格,故而常被文人用来表达不慕名利的精神追求。“材猷”是指才能与谋略。“九卿”始自周代,分为少师、少博、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后用以代指朝廷中的九等高级官职,但历朝历代多有变更。<br> 颈联“晚景故惭题柱客,壮怀多谢弃繻生。”大意是,面对司马相如,晚年景象令人惭愧;年轻时胸怀壮志,还应多谢终军。这里涉及到两位历史人物。一是“题柱客”司马相如,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载:“升迁桥在成都县北十里,即司马相如题桥柱曰:‘不乘驷马高车,不过此桥。’”后世常用“题柱”比喻指立志求取功名。一是“弃繻生”终军。典出《汉书·终军传》:“初,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弃繻”,表示决心放弃京城的高官厚禄,主动请缨戍边报国。因终军请缨出城时大约在18岁左右,故而此后便成为少年立志之典。需要说明一下。“繻”有两个读音。一读xū(需),意为彩帛。但在汉代,常把彩帛撕裂为二作为出入关卡的凭证,一般由出使官吏执掌,另一半存于镇守边关者手中,出入关隘时合为符信。另一读音为rú(儒),意为沾湿。在地名“繻葛”中也读此音。“繻葛”,如今叫长葛,在河南省长葛市北有“繻葛”故城。<br> 尾联“片帆自逐南风起,遇坎乘流且么行。”比较好理解,大意就是船帆随风而自由航行,遇到险阻就顺着水流且行且看。“遇坎乘流”也与一位古人有关,此人便是贾谊。典出汉代贾谊的《鵩鸟赋》:“乘流则逝,得坎则止。”其核心含义是:顺流而行时勇往直前,遇到险阻则适时停止,比喻人生应根据境况灵活进退,体现了一种顺应自然的处世哲学。<br> 下面这首《腊月村田乐府十首·其三·祭灶词》的作者是南宋官员、文学家、书法家范成大,字至能(《宋史》等记作“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不知为何范成大的生卒时间被记录到日,这在历史人物中非常少见,笔者以为,他生于宋钦宗靖康元年六月初四(1126年6月26日),大概是在赵宋王朝即将面对第一次危亡之时。<br> 史载至能先生“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又称“南宋四大家”)。他的“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钱鍾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对至能先生有很高的评价,比如认为他晚年所作的《四时田园杂兴》,“也算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此外,他在书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与张孝祥并称为南宋前期两大书法家。<br> 腊月村田乐府十首 其三 祭灶词 <br>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br>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br>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br>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br>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br>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br> 上述这首诗作于宋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此时的至能先生已经是年老多病,虽仍受命于朝廷赴福州任,但行至婺州(今浙江金华)因病请辞,获准后回石湖(今苏州虎丘、吴中一带)养老。诗就记录了他的赋闲生活,虽然比《四时田园杂兴》略逊一筹,但通过十首诗我们能够对宋朝人如何过年有所了解。《腊月村田乐府十首》前,至能先生有一段比较长的序,拷贝粘贴如下,有助于我们理解其中的第三首《祭灶词》。<br> 序:余归石湖,往来田家,得岁暮十事,俋其语各赋一诗,以识土风,号《村田乐府》。其一《冬舂行》,腊日舂米为一岁计,多聚杵臼,尽腊中毕事,藏之土瓦仓中,经年不坏,谓之冬舂米。其二《灯市行》,风俗尤竞上元,一月前已卖原作买,据明本、黄本改灯,谓之灯市。价贵者数人聚博,胜则得之,喧盛不减灯市。其三《祭灶词》,腊月二十四夜祀灶,其说谓灶神翌日朝天,白一岁事。故前期祷之。其四《口数粥行》,二十五日煮赤豆作糜,暮夜阖家同飨,云能辟瘟气,虽远出未归者,亦留贮口分,至襁褓小儿及僮仆皆预,故名口数粥。豆粥本正月望日祭门故事,流传为此。其五《爆竹行》,此他郡所同,而吴中特盛,恶鬼盖畏此声。古以岁朝,而吴以二十五夜。其六《烧火盆行》,爆竹之夕,人家各又于门首燃薪满盆,无贫富皆尔,谓之相暖热。其七《照田蚕行》,与烧火盆同日,村落则以秃帚若麻䕸竹枝辈燃火炬,缚长竿之杪以照田,烂然遍野,以祈丝谷。其八《分岁词》,除夜祭其先竣事,长幼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其九《卖痴呆词》,分岁罢,小儿绕街呼叫云卖汝痴卖汝呆。世传吴人多呆,故儿辈讳之,欲贾其馀,益可笑。其十《打灰堆词》,除夜将晓,鸡且鸣,婢获持杖击粪壤致词,以祈利市,谓之打灰堆。此本彭蠡清洪君庙中如愿故事,惟吴下至今不废云。<br> 诗的第一行说的是腊月二十四灶王爷要升天汇报,这与我们今天腊月二十三祭灶略有差异。第二行诗的大意是,希望灶王爷乘坐的云车风马稍作停留,看看我们家中杯盘里准备了丰盛的祭品来祭祀。前句中的“云车风马”是灶王爷上天的车乘。第三行则是准备的祭品了。这里的“甘松”是作为食品,后面的“粉饵”是一种用米粉制作的食品。第四行诗说的是祭灶习俗,颇有重男轻女的意味。说句玩笑话,难道灶王爷不喜欢美女么?为何祭灶时要女儿回避?“酌献”,就是通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为神明献祭,表达对神灵的敬意。第五行诗是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时候,就不要把家里的矛盾、牲畜的污秽也向玉皇大帝报告了。诗句中的“婢子”,是古代对妾,或女仆、使女的一种称谓,有时妇女对自己也用此谦称为“婢子”。诗的最后一行更是有些势利了,就是在把灶王爷灌得醉饱之后送上天门,希望他对家中的是非长短在玉帝面前不要再提及,同时还恳请灶王爷回来时,带回一些吉利的赏赐与我们分享。<br> 最后附上清代大儒顾贞观的一首词,要说其有何寓意,实在是说不上;要说戏作则十分贴切,因其纯属中药名的文字游戏。<br> 续断令 万红友出所制药名藏头词视余,辄戏为之 <br> 断红兼雨梦,当归身世,等闲蕉鹿。再枕凉生冰簟滑,石鼎声中幽独。活火泉甘松涛嫩,乳香候,龙团熟。地偏丛桂枝阴,又吐丛菊。<br> 花时约过柴桑。白衣寒蚤,休负深杯绿。青镜流光,看逝水银汉,漂残落木。瓜蔓连钱,草虫吟细,辛苦惊髀肉。从容乌兔,丝丝短发难续。<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