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69章

元亨利贞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道德经》第六十九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原文:</b><b style="color:rgb(237, 35, 8);">“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以下是逐句释义</b><b style="color:rgb(237, 35, 8);">:</b></p><p class="ql-block"> <b>原文:</b><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b></p><p class="ql-block"> <b>释义:</b>用兵的人有这样的说法:“我不敢主动挑起战争去进攻,而宁愿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步,而宁愿后退一尺。”</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主”</b>指主动发起战争、挑起事端的一方<b style="font-size:20px;">;“客”</b>指被动防御的一方。老子倡导在军事行动中采取守势而非主动攻击,这体现了道家“柔弱胜刚强”以及避免过度争强好胜的思想。以退为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因冒进带来的风险。</p><p class="ql-block"> <b>原文:</b><b style="color:rgb(237, 35, 8);">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b></p><p class="ql-block"> <b>释义:</b>这就叫做:虽然有军队的行动,却好像没有行列可摆;虽然要奋臂作战,却好像没有臂膀可举;虽然面临敌人,却好像没有敌人可攻击;虽然有兵器,却好像没有兵器可执持。</p><p class="ql-block"> 这里描述的是一种用兵的至高境界,强调精神和战略层面的运用,而不单纯依赖外在的军事力量和形式。也就是在战争中<b><u>,要善于运用谋略和智慧,不被表面的阵势所束缚,</u></b>让敌方难以捉摸我方的真实意图和实力。</p><p class="ql-block"> 原文<b style="color:rgb(237, 35, 8);">: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b></p><p class="ql-block"> <b>释义:</b>祸患没有比轻视敌人更大的了,轻视敌人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这里的“宝”在《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中提到为“慈”“俭”“不敢为天下先”。</p><p class="ql-block"> 轻敌是兵家大忌,一旦轻视对手,就会放松警惕,对敌人的实力、策略等方面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导致失败。这提醒人们无论是在战争还是生活的其他方面,都要保持谨慎和敬畏之心,认真对待每一个对手和挑战。</p><p class="ql-block"> <b>原文:</b><b style="color:rgb(237, 35, 8);">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b></p><p class="ql-block"> <b>释义:</b>所以,当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怀有悲愤心情的一方会取得胜利。</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u>哀</u></b><u>”并非单纯指哀伤,而是指悲愤、怀着正义而不得已应战的心情。</u>处于这种状态的军队,往往能激发士兵们的<b>斗志和凝聚力</b>,他们为了正义、尊严等而战,会更加奋勇拼搏,在战斗中发挥出更大的能量,所以更有可能取得胜利。</p><p class="ql-block"> 从整体来看,《道德经》第六十九章主要阐述了道家的军事思想,其核心并非鼓励战争,而是强调在不得已卷入战争时,要以谨慎、智慧和道义的方式去应对,体现了<b>道家“无为”“不争”却“无不为”的哲学理念。</b>同时,这些观点也能延伸到为人处世、商业竞争等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启示意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道德经》第六十九章强调以守为攻、无形力量、警惕轻敌和哀兵必胜的军事思想,主张防御策略、谨慎对待对手,并指出心理因素在战争中的重要性。</b></p><p class="ql-block">● 以守为攻的策略:老子主张“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即不主动挑起战争,而是采取防御态势。这种策略体现了以退为进的智慧,避免因主动进攻而陷入困境。</p><p class="ql-block">● 无形的力量:“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描述了一种看似无为而治的境界,强调不依赖外在的武力,而是运用无形的力量来应对敌人。这可能指的是通过智慧、策略和精神力量来取得胜利。</p><p class="ql-block">● 警惕轻敌:老子警告“祸莫大于轻敌”,指出轻敌会导致严重的损失。他认为战争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必须谨慎对待,尊重对手,才能避免失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哀兵必胜:“抗兵相加,哀者胜矣”表明,处于劣势但心怀悲愤的一方往往更有斗志和凝聚力,更有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这反映了心理因素在战争中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这些思想不仅适用于军事领域,也可以应用于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提醒人们保持谨慎和谦逊,避免盲目自信。</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道德经》第六十九章蕴含着老子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军事策略、处世原则、辩证法思想等方面。</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具体的讲:如</b></p><p class="ql-block"> <b><u>军事策略层面</u></b></p><p class="ql-block">● 以退为进与后发制人<b style="color:rgb(237, 35, 8);">:“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b>体现了老子在军事上不主张主动挑起战争,而是倾向于采取守势、后发制人的策略。这反映出老子认为过于主动的进攻往往会暴露自身弱点,增加失败的风险。通过退让,一方面可以避免过度消耗自身力量,另一方面能让对手露出破绽,从而在更有利的时机进行反击,以较小的代价获取胜利。</p><p class="ql-block">● 无形胜有形:<b style="color:rgb(237, 35, 8);">“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b>描述了一种不依赖外在武力形式的作战境界。这意味着真正高明的军事行动靠的是谋略、智慧和精神力量,而非单纯的兵力和武器。它强调要运用无形的战略战术,让敌人难以捉摸,从而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体现了老子对事物本质和内在规律的重视,而非仅仅关注表面的现象。</p><p class="ql-block"> <b><u>处世原则层面</u></b></p><p class="ql-block">● 谨慎谦逊<b style="color:rgb(237, 35, 8);">:“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b>强调了在面对对手时要保持谨慎和尊重,不可轻视他人。在生活中,这一思想告诫人们无论面对何种挑战和对手,都应保持谦逊的态度,充分认识到对方的实力和潜在威胁。轻视他人容易使人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最终导致失败。</p><p class="ql-block"> ● 珍惜资源:这里的“宝”通常指《道德经》中提到的“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在军事行动中轻敌会导致丧失这些宝贵的品质和资源,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慈”能让我们关爱他人,赢得人心;“俭”使我们合理利用资源,避免浪费;“不敢为天下先”让我们不盲目冒进,保持沉稳。</p><p class="ql-block"> <b><u>辩证法思想层面</u></b></p><p class="ql-block">● 柔弱胜刚强:这一整章都贯穿了老子“<b style="color:rgb(237, 35, 8);">柔弱胜刚强</b>”的辩证法思想。以退为进、不依赖武力等策略看似柔弱,实则蕴含着强大的力量。在战争或生活中,表面强大的一方如果过于刚硬,往往容易走向衰败;而看似柔弱的一方,如果善于运用策略和智慧,反而能够战胜强大的对手。这种思想提醒人们要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及其相互转化的关系,学会在不利的情况下寻找转机。</p><p class="ql-block">● 哀兵必胜:<b style="color:rgb(237, 35, 8);">“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b>体现了心理因素在战争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哀者”并非指软弱或悲哀,而是指那些怀着悲愤和正义之心的人。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激发内心的斗志和凝聚力,从而发挥出超常的力量。这表明在矛盾和斗争中,精神力量和情感因素有时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道德经》第六十九章蕴含的智慧核心是保持谨慎、以退为进、避免轻敌,主张在战争与生活中采取防守策略,强调无形力量和不战而胜,通过谦逊与策略实现长远目标。</b></p><p class="ql-block"> 在战争方面,老子主张采取防守而非进攻的策略,强调"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这体现了以退为进的思想。通过主动退让,可以避免成为道德上的侵略者,同时激发己方的斗志。他还提出"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的战略思想,强调无形的力量和不战而胜的智慧,提醒人们轻敌是最大的祸患。</p><p class="ql-block"> 在生活中,这些原则同样适用。在商业竞争和职场中,保持低调和谨慎,避免争强好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面对困难时,以柔克刚的策略往往比强硬对抗更有效。例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适时的退让和理解可能化解矛盾。</p><p class="ql-block"> 总之,这一章的智慧在于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谦逊、谨慎,善于运用策略,而非单纯依靠力量。通过以退为进、避免轻敌,我们能够在生活中更好地保护自己,实现长远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b><u>道德经69章:哀兵必胜,将敌人逼到绝处,反而对己不利</u></b></p><p class="ql-block"> 第六十九章讲的是兵法。</p><p class="ql-block"><b>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b>,意思是我不主动发动侵略战略,但要奋起反抗侵略战争。</p><p class="ql-block"> <b>“不敢进寸而退尺”</b>,意思是宁可后退一尺,不敢前进一寸。</p><p class="ql-block">由此看出用兵的策略是以守为主,以退为进。</p><p class="ql-block"><b>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b>这句的翻译难在“行无行”的句式上。</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b>“行”</b>是动词“排列、行动”的意思,第二个<b style="color:rgb(237, 35, 8);">“行”</b>是名词“行列、军阵”的意思。这个句式是将动词前置,即“无行行,无攘臂,无扔敌,无执兵”,意思可以理解为不动用军队,不卷起袖子斗争,不随意攻击敌人,不随意使用兵器。</p><p class="ql-block"> 这仍然是以守为主,以退为进的策略。<b>“祸莫大于轻敌</b>”中的“轻敌”,后世人有两种翻译,一种认为是轻视敌人的力量,一种翻译成轻易与人为敌。不论是哪种翻译,都不影响老子的一个重大军事思想,就是后面的那一句——“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哀兵必胜。</p><p class="ql-block"> 在主观上不愿意打仗,但在受到攻击时,不得不带着悲哀心情去自卫反击的一方能够取胜。</p><p class="ql-block">那么,后世人也经常会讨论“哀兵必胜”还是“哀兵必败”。</p><p class="ql-block"> 在老子的“哀兵必胜”的军事思想中,“哀兵”并不是说士气的低落,或缺乏信心,而是指被压迫而激发了强烈的反抗精神,将悲愤力量转化为战斗力,则必胜。</p><p class="ql-block"> 所以《孙子兵法》中也提到“围师必阙”,在作战过程中,如果把敌人逼到绝处,会引发敌人强烈的反抗和报复,反而对己不利。</p><p class="ql-block"> 同时,“哀兵必胜”也要从它的反义关系“骄兵必败”来对比论述。骄兵一定失败,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一个骄傲自满的军队,必然会遭受失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