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背篓的老人,——编织一生的记忆与情怀

青山芸草

<p class="ql-block"><b>  今天我清理照片,发现了去年秋天去曾家山的路上照的一些照片,其中有一张命名为“编背篓的老人”。 在大山深处,有一处矮小的农舍,大概有四、五间房屋呈一字型排列,房子前面是公路,左边种了一些蔬菜,右边的一块地里是收了玉米后的玉米杆。</b></p><p class="ql-block"><b> 在这所房子的院坝里,没有其他的人,只有一位老人坐在一条橙子上编背篓。在院子里还有很多编好了的背篓和竹筐以及其它的一些蔑编成品。当我们走近他时,他只是朝我们微微一笑,然后又专注的摆弄着那细细的篾条。</b></p><p class="ql-block"><b> 我站在一旁,注视着那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虽说还是秋天,但老人已穿上了冬衣,戴着80年代的那种“火车头”的老式帽子。老人的脸上刻满了着岁月的痕迹,秋天的暖阳洒在老人的脸上,皮肤在白胡须的的衬托下,略显红润有光,眼睛闪烁着坚毅和勤劳的光芒。他的手指弯曲如钩,双手布满了老茧和皱纹,但他却敏捷而熟练的摆弄着每一根蔑条,像是在与那些新鲜的蔑条滔滔不绝讲述着往昔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我站在这位老人的面前,想与他对话,但不知是他有听力障碍还是看见我们是陌生人不想与我们对话,反正只是朝我们看看,仍然专注的摆弄着那些蔑条。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究竟姓甚名谁,家里还有些什么人,最终我还是不得而知,当然也用不着知道这些,反正他是一位“编背篓的老人”。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在老人面前的地上摆放着一些粗细长短不等的蔑条,当他把手中的蔑条快要编完时,他那粗糙而且骨关节突出的手缓缓的从地上拿起一根蔑条插到接头处,在背篓的里外都看不出接头。干枯的手指灵活的摆弄着每根蔑条,让那些横着的蔑条在竖着的蔑条中不停的穿过。蔑条时而弯曲,时而伸展,一种看似简单却又极为精巧的手法不停的编织着。老人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宁静的神情,眼中透露出对这份传统手艺的热爱和坚守。他那种认真的神情,仿佛在编织着他一生的记忆与情怀。</b></p><p class="ql-block"><b> 老人偶尔会停下来迷着眼睛打量一下手中的半成品,他的动作不是很快,但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仪式感,周围的空气仿佛 静止了,只听见蔑条相互摩擦的声音和老人偶尔发出的轻声亨唱。</b></p><p class="ql-block"><b> 不知道他编的背篓是自家用呢还是到集市上去卖,反正他就是这么不停的编着。我想也许是自家用,虽然现在在这偏远的山区,这种原始的农具仍然不失其使用价值。也许是拿到集市上卖,补贴家用。也许两者都不是,而是一种情感与传承。老人竹编的手法这么熟练,可见他是长期从事竹编的,竹编已经成为老人生活中的一部份了,对这位老人来说,触摸篾条,编织背篓是一种停不下来的舒适和快乐,或是这种编织手艺是他的一种精神寄托。</b></p><p class="ql-block"><b> 我站在一旁,看老人那熟练的编织手法,和他满足的那种表情,我想,这位老人在编背篓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对生活态度的积极体现,也是山区老人对生活的韧性的诠释。他编的背篓,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更是岁月沉淀的文化符号。他不仅编织的的背篓,更是在编织着一生的记忆,编织着自已的生活历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