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考

杨仁志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彩云之南”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撰文:张行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书写:杨仁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片:采自网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编辑:杨仁志</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彩云之南”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张行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家乡风景四时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何必偏夸外地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难道颅中生媚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方才不觉祖宗亲?</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熟知的“江南”,是指长江之南,即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可知,“长江”与“长江之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玉溪在昆明之南,可知昆明和玉溪,一个在北,一个在南。汉武帝时的云南县(祥云)后来被称为“云之南”,在云南好像已成定论。照此可知,“云”与“云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云”在云南县的北边。那北边的云,无论是彩云、祥云,还是什么乌云、黑云,都跟汉武帝时的云南县没有半点关系。更不是后来的云南省。</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改革开放以后,云南大力宣传自己,称云南是“彩云之南”。“彩云之南”是在美化云南吗?非也。凡是有方位感的人都知道,美丽的“彩云”在北边,而“云南”在彩云之南,可知,云南不是彩云。不是彩云,那也就谈不上美丽了。说到这里,读者不禁会问:“彩云在哪里?”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这一问题,要从汉武帝说起。西汉的时候,汉武帝集中兵力常年与匈奴作战,希望能联络西域的大夏国(今阿富汗)来夹击匈奴。于是派兵到西南寻找通往大夏的道路。</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南边一路是从四川进入西南夷的滇国地区。其中一部分翻过横断山脉,在洱海地区被强悍的“昆明族”阻挡,无法前行。武帝决定发兵征伐“西南夷”。于是在长安开凿一个人工湖,称之为“昆明池”,并建造有楼的大型战船,训练士兵操习水战。清·孙髯翁《大观楼长联》中的“汉习楼船”就是指这一事件。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将军郭昌入滇,先征服滇池东北方面的劳浸、靡莫等部落,然后大兵临滇。滇人见大势已去,不得不降服于汉朝。汉武帝一方面在滇中心区域设立益州郡,一方面又封其统治者为“滇王”,并赐滇王金印一枚。这标志着从此云南地区接受了中央王朝的统治。在今大理地区设置益州郡,下设叶榆(大理)、云南(1918年才改为“祥云”)等28县。这一条丝绸之路叫蜀身毒道,从蜀地(今成都)出发,经滇国(云南)、缅甸,最终抵达身毒(印度)。</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云之南”是云南,已经没有疑义。现在来看“云”指哪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什么之南”这一结构在古汉语里早就存在,《列子· 汤问·愚公移山》开篇说:“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可知,太行、王屋二山与冀州、河阳处在三个不同的方位。只是太行、王屋二山在冀州之南。再例如:红河州在昆明市之南,可知昆明市不是红河州。云南县(祥云)是“云之南”,可知,“云”不是汉武帝时的云南县(祥云),也不是后来的云南省。</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有文章说,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梦到“彩云見於白厓”(弥渡红岩),就在彩云的南边设置一个县,云南县。这一说法没有历史支持。当时汉武帝派将军郭昌入滇,征服西南夷。之前,西南夷在哪里,西南夷是什么样子汉武帝都不知道,怎么能梦见呢?更无法梦见“彩云見於白厓”了。况且,“白厓”与“红岩”颜色对比度这样大,汉武帝对红与白还会分不清楚吗?征服了滇国以后才设的云南县,跟派兵之前有没有“梦”毫无半点关系。</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彩云”一词在文学作品中始见于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自序中记述“彩云若錦”的梦境,成为现存最早的文献用例。唐代诗词相继引用,如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描绘三峡晨曦云景。白帝城,位于古代巴蜀地区,今重庆市奉节县瞿塘峡口长江北岸的白帝山上。诗句明确指出,“彩云”就在古代巴蜀地区。</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秦以前的天府之国是指关中,秦汉时期的天府之国是指蜀郡。秦朝统一中国后,灭了古蜀国,并在成都设立了蜀郡。秦国在成都修筑了太城和少城两座城墙,并在太城内建立了官办学堂文翁石室。汉朝时期,成都经济十分繁荣,织锦业尤其发达,成为朝廷重要的贡赋来源。于是,蜀郡被誉为天府之国,尤以成都平原土地肥美,物产丰饶,宛若自然之仓廪。这样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地方,汉武帝竟然梦不到,却去梦想从来没有听说过、也没有到过的地方,而且还是阻挡他打通丝绸之路的西南夷地区。这能让人信服吗?</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网上百科“云南省”词条中,常将“彩云之南”作为云南地名的释义。古代以中原视角,偏据西南边陲的云南,的确仿佛远在云端——彩云之南,这样一个说法,十分契合云南的地理方位。这些解释证明一个定义,云南在云的南边。前边已经找到出处,“彩云”就在古代蜀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有彩云的蜀郡肯定在云南的北面。彩云并不是指云南。</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彩云之南’说”始于元代。元·郭松年在《大理行记》中说:“云南州旧名镜州,州北龙兴和山忽五色云起,人以为祥,州居云之南,因改今名。”明代谢肇淛在《滇略》中说:“汉武元狩间,彩云见于南中,遣使迹之,云南之名始此。”这些说法,距云南设县的汉武帝时已有一千多年了。不能为凭。</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那么,云在哪里?愚以为,当时说的“云南”,即“云之南”其中的“云”是指成都,“南”是指云南。征讨滇国的大军是从成都出发的。美丽富庶的成都地区既是天府之国,更是道教说的祥云出现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西南夷是指古代分布在巴蜀以西和以南的族群,包括今云南、贵州及四川西南部,是古代西南多个少数民族,有夜郎、滇国、哀牢、句町等部族。</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这个一南一北的方位,是有政治意义的。古人夜观星象,北斗七星位于北方,象征着帝王的权威。这种 “上北下南”的观念,影响并奠定了风水和堪舆术 “坐北朝南”的理念,巩固了以北为尊的地位。因此,古代君王的朝堂都是坐北向南,而朝臣皆向北朝拜。《仪礼·曲礼下》:“诸侯北面而见天子,曰觐” 。《周礼》郑司农注云:“别四方,正君臣之位,君南面、臣北面之属”。《史记·周本纪》:“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返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按照上述“西南夷是指古代分布在巴蜀以西和以南的族群”的说法,可知“南夷”在“巴蜀”之南。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的云南县就属原滇国的地区。汉武帝认为,他所管辖的成都地区就是尊位,阻挡他打通丝绸之路的西南夷就是卑位。而且道教认为成都地区经常就有祥云出现,于是,成都之南,即是云之南。仅看这个说法的方位,孰尊孰卑就十分明显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为此,“云之南”中的“云”是指成都地区。无论是“云之南”还是“彩云之南”,对于被古代封建统治者贬在卑位的云南人民来说,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白恩培祸害云南的那些年大肆宣扬“彩云之南”是有他的用意的,因为他的家乡就在云南之北。记得文山县在老回龙建钢铁厂时,前去视察的军管会一位军分区副司令说过这样的话:“我们西北高原上的黄土也比你们这里铁矿的含铁量高。”这是何等的蔑视。听了这话,你还会认为在他们的南面荣耀吗?</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