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诗行,品味山海与烟火

zmzg长乐

<p class="ql-block">国庆长假的余韵尚未完全消散,告别了上海的喧嚣与暑热,奔赴青岛。这座依山傍海的城市,用比上海低了十余度的清爽气温,为我送上了一场迟来的 “避暑” 惊喜。这一次,我选择住在青岛站附近,不仅因为它是城市的交通枢纽,更因为它本身就是一段凝固的历史。它不只是旅途的起点,更是开启这场岛城漫游的第一份期待与仪式感。</p> <p class="ql-block">青岛站始建于1899年,由德国工程师设计,作为胶济铁路的起点,它承载着这座城市的百年记忆。车站建筑融合了德国文艺复兴风格的精髓,红瓦尖顶、花岗岩墙体,最具标志性的是那座钟楼,是青岛人心中的城市符号。</p> <p class="ql-block">车站不远处便是青岛的象征——栈桥。这座始建于清末的人工码头,如一条长虹,横卧碧波,直抵胶州湾深处。全长440米、宽8米的栈桥,历经百年风雨,见证了一个渔村蜕变为现代化都市的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走到桥的尽头,便是“飞阁回澜”之胜景——回澜阁。这座八角重檐的中式亭台,宛如海上仙阁,立于波涛之上。登阁远眺,红瓦绿树掩映的老城区、信号山葱茏的轮廓、小青岛灯塔的微光、远处高楼林立的现代天际线,层层叠叠铺展在眼前,构成一幅流动的城市画卷。</p> <p class="ql-block">栈桥不仅是城市的地标,更是冬日里观赏海鸥的绝佳去处。犹记去年 12 月到访时,凛冽的海风裹挟着大海的气息扑面而来,耳畔却被阵阵清脆的鸥鸣填满,成群的海鸥从西伯利亚远道而来,在栈桥上空盘旋、俯冲、鸣叫,游客投喂面包,海风、鸥鸣、人群的欢语交织在一起,成为青岛冬季里最动人的风景。</p> 若说冬日鸥群是栈桥的灵动注脚,那清晨的另一番景象,便是这座码头最具生命力的篇章。这些被称作 “老海鸥” 的银发老人们,身着泳衣,迎着初升的朝阳,纵身跃入微凉的海水中。有的姿势标准如教科书,有的随性自在如闲游。这一刻,栈桥不再是观光之地,而是一座生命的舞台——他们用最原始也最勇敢的方式宣告:真正的活力,从不问年龄。 <p class="ql-block">从栈桥出来,循着市井烟火气,我走进一家藏在巷子里的老字号早餐铺——“众品老方子锅贴甜沫”。店名没有半分花哨,直白得像邻里间的招呼,唯独 “老方子” 三个字,藏着对老味道的执拗坚守。锅贴现包现煎,底面金黄酥脆,咬一口外焦里嫩,汤汁四溢。连着两天,我都寻到这里,尝遍所有口味,最难忘的还是大虾锅贴,是上海街头难以寻觅的滋味。</p> <p class="ql-block">而真正让这顿早餐灵魂升腾的,是一碗名为“甜沫”的传统粥品。千万别被名字迷惑——“甜沫”非甜。传说早年小贩为节省成本,在粥里添些粉条、菜叶,随口吆喝“添么儿?添么儿?”,意思就是“要不要加点什么?”久而久之,“添么儿”谐音成了“甜沫”。二两锅贴,一碗甜沫,热气缭绕之间,便是青岛人一天中最踏实的开场。</p> <p class="ql-block">“八大关”是青岛最负盛名、最具风情的景区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幽深静谧的园林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馆”。在这片方圆数公里的绿荫深处,错落分布着200多栋风格各异的别墅,汇聚了俄、英、法、德、美、日、丹麦等20多个国家的建筑精华,仿佛一部立体的近代建筑史书,静静铺展在山海之间。</p> <p class="ql-block">八大关的路皆以古关命名,“一关一树,步移景异”。韶关路碧桃灼灼,紫荆关路紫薇烂漫,居庸关路银杏铺金,宁武关路雪松映雪,四季被温柔标记。梧桐与油松交织成荫,斑驳光影间,步履所至,恍入尘嚣之外的静谧园林。</p> <p class="ql-block">行走其间,不仅是在欣赏建筑,更是在阅读一段段尘封的往事。每一栋老别墅门侧都挂着铭牌,简述着它的建造年代、建筑风格与历史渊源。哥特式的尖顶、罗马柱廊的庄重、巴洛克的雕饰、日式庭院的禅意……不同文化的印记在此和谐共生,诉说着青岛作为近代开放口岸的独特命运。</p> <p class="ql-block">其中,花石楼无疑是八大关的标志性建筑。这座融合哥特式与罗马式风格的城堡式建筑,外墙以花岗岩与彩色鹅卵石精心砌筑,质感粗犷而富有韵律,故得名“花石楼”。</p> <p class="ql-block">传说此楼曾为蒋介石居所,而附近的函谷关12号则是蒋经国旧居,两处并称“父子楼”,为这片静谧街区增添了几分历史传奇色彩。</p> <p class="ql-block">从花石楼拾级而下,便可抵达第二海水浴场(又称“太平角海水浴场”)。这里坡度平缓,沙质细腻柔软,海浪轻柔,比第一海水浴场更显清幽雅致。有年轻人在此赶海、拍照、静坐听涛,身影与碧海蓝天相映成趣,为历史沉淀的八大关注入一抹生动的现代气息。</p> <p class="ql-block">每次来青岛,我都会为八大关留出半天时光——不紧不慢地走,安安静静地拍,细细品读每一块砖石背后的岁月痕迹。它不仅是“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城市风貌的极致体现,更是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的完美交融。在这里,建筑不只是风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表达:从容、优雅、与自然共生。</p> <p class="ql-block">午后,阳光洒在红瓦绿树之间,我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景区。这里是中国海拔高度的起算点,被誉为“中国高程之母”。</p> <p class="ql-block">景区不大,却精致宁静,像一座隐于闹市的露天客厅。一座铜铸的铅锤雕塑垂直指向地面,尖端所触之处,便是全国所有海拔测量的原点。轻轻触碰这个地理意义上的“起点”,仿佛也触摸到了大地的心跳。</p> <p class="ql-block">最让人驻足的,是静卧在港湾里的 555 号退役军舰。银灰色的舰身虽褪去了往日的戎装,却依旧透着一股沉稳的力量感。沿着舷梯登上甲板,指尖触到微凉的钢铁舰体,耳畔仿佛能听见昔日海浪拍击船身的声响,眼前似有海军战士列队巡航的身影 —— 那份守卫海疆的坚韧与保家卫国的荣光,并未随岁月褪色,反而在静静停泊中,更显厚重动人。</p> <p class="ql-block">姜子牙垂钓、妈祖护航和世界各国的航海家等雕像错落分布,它们像无声的讲述者,将古人与海洋相依的古老情缘,悄悄融进海风与光影里 —— 有对自然的敬畏,有对航行的祈愿,也有千百年来人与海共生的温情。</p> 走上高高的红色铁桥,视野瞬间开阔。脚下的港湾里,白色帆影随波轻晃,与列阵停泊的军舰相映成趣;远处,城市轮廓依偎着蔚蓝海岸线,海风裹着城市的烟火气与大海的辽阔感扑面而来。这一刻,硬朗的钢铁、柔软的波涛与鲜活的城景紧紧交融,壮阔而温柔。 <p class="ql-block">不远处的麦岛公园,则是另一番闲适光景。绿道蜿蜒,草坪如茵,雕塑点缀其间,夕阳西下时,海面被染成金黄。</p> <p class="ql-block">小船轻荡,垂钓者静坐,一切都慢了下来。这里没有喧嚣,只有风声、涛声与内心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在咖啡馆小坐,看光影缓缓移动,树影为科学地标披上温柔外衣,那一刻,城市的节奏终于与心灵同频了。</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我乘地铁2号线至台东站,从E口走出,瞬间跌入一片灯火辉煌的烟火人间。如果说八大关是青岛的“客厅”,那么台东步行街就是它的“厨房”与“游乐场”——最真实、最滚烫的市井生活在此上演。</p> <p class="ql-block">夜市长街人潮涌动,烤猪蹄香气扑鼻,手撕面包层层撕开,臭豆腐“臭”得诱人,烤生蚝滋滋冒油,还有三角猫、怀胎豆腐、各色奶茶果汁……琳琅满目的小吃让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台东的魅力,不在风景,而在生活本身。它不需要你仰望,而是邀请你走进去,挤进人群,尝一口热腾腾的小吃,感受这座城市的呼吸与脉搏。</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站,是台东八路的海鲜市场。这里没有精致包装,只有最鲜活的生命力。皮皮虾,梭子蟹,海肠,海胆……我们像孩子般挑花了眼,最终选定几样,找了一家评分高的“来料加工”小店。当场过秤,明码标价,厨师按需烹调,几分钟后,一桌海鲜盛宴便热气腾腾地上桌。</p> <p class="ql-block">因为太过满足,我们第二天又去了一次。熟门熟路,点单利落,连加工费都多了几分默契。换了几道菜,却换不了那份“鲜”的核心。两次采购,两次盛宴,这不再只是吃饭,而是一场与大海最直接、最痛快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海肠炒饭鲜香弹牙,清蒸大虾原汁原味,姜葱梭子蟹金黄诱人,象鼻蚌两吃风味各异,海胆蒸蛋如奶油般滑嫩。当然,海味盛宴,总少不了一扎冰镇原浆啤酒来点睛。刚倒出的啤酒泛着绵密泡沫,麦香混着酒香扑面而来。每一道菜都带着大海的呼吸,更是将这份鲜甜推向高潮。从鲜到醇,从爽到甘,每一寸味觉都被唤醒,酣畅淋漓的满足感,正是青岛独有的舌尖浪漫。</p> 如今的台东早已告别塑料袋打散啤的年代,临走时实在恋恋不舍,我特意装了 4 罐原浆带回上海,想把这份青岛的鲜活滋味,多留一段时日。 <p class="ql-block">在这座城市里,历史在德式钟楼里回响,诗意在八大关的银杏道上铺展,科学在水准零点静静伫立,生活则在台东的烟火气中沸腾,而大海的味道,永远藏在一份锅贴、一杯原浆、一桌海鲜里。</p> <p class="ql-block">青岛,不止是一幅画卷,更是一首流动的诗——它用红瓦绿树作笔,以碧海蓝天为纸,写下一个关于历史、自然、生活与生命力的永恒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