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书画家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吴镜汀(1904—1972年),名熙曾,字镜汀,号镜湖。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北京并长居于此。曾任民国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北平艺专山水画专任讲师,1949年后曾任北京画院副院长。其山水作品兼融南北,画面或精谨,或洒脱,气度雍容,华滋天成。曾远赴长江流域和大西北写生作画,创作了一大批山水画佳作,并教书育人,培育了包括现当代著名书画家启功在内的众多画坛英才。为中国画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吴镜汀学有所宗,师从号称“南画正宗”的近现代画家金城(1878~1926年,字巩伯,号北楼),受其影响,他的传世作品中山水画占据绝大多数,他对董、巨、李、郭、吴门画派及清初“四王”等均有涉猎,颇得众家山水画艺术精髓。其传世山水佳作,前人笔意比比皆是,又具自家面目,诗、书、画交相辉映,风格飘逸俊秀,显示出作者扎实深厚的功力,在中国当代画坛,吴镜汀称得上是一位涉猎广泛的书画家。笔者从他诸多的绘画作品中,撷取10幅仿历代名家笔意的较有代表性的山水画略加赏析,以飨读者。</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拟巨然笔意》轴 纵175厘米,横46.5厘米,纸本设色。款识:“拟巨然法,癸亥九月廿又六日,吴熙曾。”钤“镜汀”“熙曾”二印。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幅作品仿五代宋初僧人巨然山水之法,布局上虚下实,繁密有序。近处松林掩映,流水潺潺,坡下水草萋萋。中部山峰呈S形延伸,峭壁险峻,不见樵夫之影。峰峦间杂树、蔓草葱茏,一直延伸到山顶。群山逶迤,一挂白练式的瀑布飞流直下。在山腰间,轩敞的楼阁与高耸的宝塔工整端严,景物虽小,却给画面带来一股热烈的人间生气。远处云雾空濛,以淡墨轻扫出远山模糊的轮廓,更彰显出中部山势的雄奇庄严。作者以长披麻皴画坡地山石,以双钩法绘树身,笔法细腻,具有强烈的写生意味。整个画面简明而不拖沓,一景一物各依其位,隐隐可见既有巨然《万壑松风图》的雄浑气势,又有巨然《秋山问道图》的清雅野趣。据画上款识,可知这幅画绘于1923年9月,为吴镜汀早期作品。</b></p> <p class="ql-block">《仿倪高士笔意》轴 纵175厘米,横46.5厘米,纸本设色。款识:“仿倪高士,吴熙曾。”钤“熙曾”“镜汀”二印。 </p><p class="ql-block">这幅画创作于1923年。倪高士本名倪瓒(1301~1374年),江苏无锡人,元代著名画家。善画山水、墨竹,画风清润舒朗,惜墨如金,追求平淡天真的意趣。清代画家王翚、王原祁、查士标、渐江、陈镛、杨晋等都曾研摩过倪瓒的作品。吴镜汀绘此图,明显参用了倪瓒画法,以平远之法构图,画风简约疏淡,清幽的疏林、平坦的坡岸,淡墨渲染山野风景,使画面显得幽秀旷逸。以侧锋干笔作折带皴画山石,笔简而画意悠远。在作者笔下,水浅草生,围绕出一片平坦的坡地,劲挺的林木之下,一间简陋的茅舍露出一角,与树木、浅水、坡石构成画面中下方平和恬静的风景。上部的山势淡墨轻扫,枯笔干墨点苔,以露白法隔出两山峭立相对,平实中呈现雄奇。此画设色清淡,色墨共融,通过叶落枝秃、空寂荒寒的场景刻画,一种萧疏、淡泊的深秋景象已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仿李营丘雪山图》轴 纵175厘米,横46.5厘米,纸本设色。款识:“碎剪银河片片零,芙蓉开遍玉崚嶒。八窗洞启虚生白,好似蓬婆最上层。仿李营丘雪山图意。少秋先生大雅正之,山阴吴熙曾。”钤“熙曾” “镜汀”二印。 </p><p class="ql-block">此画模仿五代宋初画家李营丘(名成,字咸熙)笔意,平远构图,画法简练,墨色淡润而秀雅,意境萧散而神聚。山势自下而上,绵延起伏,中部突然凹进,使峰峦显得更加奇崛险峻。上部山峰陡峭,随着林木的延伸,又似有路可循,云雾苍茫间,远山犹如冰雕兀立,增添出一种寒冬的凛冽肃杀意象。山脚下的一弯溪水平浅无波,仿佛被薄冰覆盖,不见一丝涟漪,具有强烈的写实意味。山冈间,作者以草草数笔,勾勒出半遮半掩的一处亭阁。近处杂树盘根错节,先勾后染,清淡明润,枝干参差下垂,曲折夸张,隐隐有李成蟹爪树法旨趣;远处松柏成林,静穆肃立,数处点染,为寒冬的画面增添无限生机。画上题诗为明代诗人陶宗仪的《题雪景山水》,描述的是积雪覆盖山岭的冬日旷阔景象,诗意与画意相融一体,显得自然和谐。 此画似为赠送友人而作,创作于1923年,为吴镜汀早期作品。</p> <p class="ql-block">[仿洪谷子笔意]轴 纵135厘米,横66厘米,纸本设色。款识:“仿洪谷子,丙寅夏五月,竹如先生雅鉴,镜汀吴熙曾。”此画作于1926年(丙寅年)初夏,仿五代后梁山水画家荆浩笔意。 </p><p class="ql-block">荆浩(约850~?)因避战乱,常年隐居于南太行林虑山中的洪谷山,自号洪谷子,躬耕自食,逸情山水,与弟子关仝创立了墨笔勾皴法,格调雄峻,为北方山水画派鼻祖。此图兼工带写,描绘的是一幅由山水、古松、茅亭、人物组成的重岩叠嶂、林泉掩映的鲜活画面。山峦苍郁,一条瀑布从山岭上迂回而下,溅起一片茫茫水雾,使山岚更加富有生气。一座茅亭搭建在半山腰上,与之相连的山脚小道上,一人正骑驴慢行,神态悠闲。一仆紧随于后,可能是行走多时已有些疲乏,根本无心观赏眼前山景,步履显得有些沉重。此图仿荆浩山水“山顶好作密林”,且树木多为松柏,高低错落,或直挺参天,或倾斜侧出,秃笔细写,勾画细腻,富有张力,表现出了荆浩《笔法记》所论古松“不凋不荣,惟彼贞松。势高山险,屈节以恭”的意态神韵。 吴镜汀早期作品多以细笔设色,在临摹中综合运用古人画法,然后根据自己的体悟,从而形成清新雅致、俊逸洒脱的风格。在这幅作品上,可以探寻到他早期细腻疏阔而又清劲有力的画风。</p> 欢迎观看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