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带课就考倒数第一,感觉太丢脸了在学校抬不起头来?

在希望的田野上飞翔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凌晨一点,后台收到一条长私信,是位刚入职半年的硕士老师发来的。字里行间满是崩溃:“第一次带普通班数学,月考就考了倒数第一,均分比另外两个班差 4 分。现在一想到要面对领导的批评、家长的质疑,我就整夜睡不着。是不是我太没用,根本不适合当老师?”看着这条私信,我想起自己刚教书那年的狼狈 —— 同样是第一次带课,同样考了倒数,同样躲在办公室偷偷抹眼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考倒数” 的夜里,我以为是自己不够努力私信里,这位老师详细说了自己的努力:为了赶进度,每节课都把知识点堆得满满当当;抢了早自习和晚自习补课,甚至牺牲周末时间整理习题;可学生好像不买账,上课有人偷偷画画,作业错得一塌糊涂。“我是不是讲课太枯燥?是不是抓不住考点?” 她反复质疑自己,像极了当年的我。我刚工作那年,带的是初二普通班,第一次期中考试均分全年级倒数第二。那时候我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自己:是不是我备课不够认真?是不是我没找到适合学生的方法?为了 “补救”,我每天留到晚上十点改作业、备新课,连吃饭都在琢磨 “怎么把课讲得更有趣”。有次我在办公室改作业,老教师叹了口气说:“别太跟自己较劲,有些班级的成绩,不是你努力就能赶上的。”那时候我不懂她的意思,直到后来 —— 同年级有个班级,前半学期语文均分还在中游,后半学期突然冲到了年级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我好奇地问那个班的老师 “有什么秘诀”,她含糊其辞地说 “就是多抓了抓背诵”。可后来我才知道,那个班有三个成绩垫底的学生,后半学期转学了,其中两个还是常年不及格的。还有更现实的问题:学生分配权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校长只需要往某个老师班里塞两个基础特别差的学生,那个班的成绩大概率会雪崩,到时候就能名正言顺地批评甚至 老师。就像有人说的,“谁掌握着分配学生的权利,谁就掌握了所有老师的生杀大权”,这样的 “成绩竞争”,早已偏离了教育的本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别急着否定自己:“倒数第一” 背后,可能藏着你没看到的原因私信里,这位老师反复说 “是我讲课没经验”,但其实,平行班的成绩差距,从来不是 “老师努不努力” 这么简单。我给她举了自己当年的例子,她才慢慢松了口气。我刚带那个初二班时,也以为是自己教得不好,直到有天跟班主任聊天,才知道班里有三个学生是从别的学校转来的,语文基础特别薄弱 —— 有个女生连基本的病句修改都不会,还有个男生作文只会写三五行。那时候我才明白,我一直盯着 “均分差多少”,却没去看 “每个学生的起点在哪里”。后来我花了一周时间,把每个学生的作业、试卷都翻了一遍,列了张 “问题清单”:有的学生是基础知识点没吃透,有的是审题不仔细,还有的是根本没养成做题习惯。就像私信里的老师班上,那些 “听不明白” 的学生,可能不是 “不想学”,而是 “之前的知识断层没补上”;那些上课走神的学生,可能是 “跟不上你的节奏”,只能用画画来掩饰尴尬。除了学生基础,还有些 “隐形因素” 也会影响成绩。比如我后来了解到,同年级另外两个普通班,班主任每天都会留 15 分钟让学生背语文知识点,而我只想着在课上赶进度,从没跟班主任配合过;还有个班的语文老师,会把复杂的文言文拆成小故事讲,学生听得有趣,自然记得牢 —— 这些 “配合” 和 “方法”,比单纯 “努力补课” 更有用。所以别急着怪自己,先静下心来看看:学生的基础到底怎么样?你的教学方法是不是真的适合他们?有没有哪些 “细节” 被你忽略了?找到原因,比盲目否定自己重要得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别被 “成绩” 绑架,你的坚持比分数更重要从 “倒数” 到 “进步”,我只做了三件事(给私信老师的实在建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件事:“放下焦虑,先给学生‘补基础’,别忙着赶进度”。当年我发现学生基础薄弱后,停了两周的新课,专门补之前的知识点 —私信里的老师可以试试:先找几个成绩中等的学生聊聊,看看他们最跟不上的是哪个部分,然后针对性地补,比 “一锅端” 补课有用得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件事:“跟家长‘站在一边’,别让他们变成‘对立面’”。我当年最怕见家长,后来教我:“你主动跟家长说孩子的进步,他们就不会只盯着‘分数’了。” 于是我每周给家长发一条 “小反馈”:“这周小明计算正确率提高了 5%”“小红能独立做对一道应用题了”。慢慢的,有家长主动跟我说 “谢谢老师这么用心”,甚至会帮我监督孩子在家做题。私信里的老师也可以试试,家长要的不是 “满分”,而是 “看到希望”,你主动一点,他们就会从 “质疑” 变成 “配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件事:“接受‘不完美’,别跟自己较劲”。我当年总逼自己 “下次一定要冲进前几名”,结果越急越乱。后来我把目标改了:“这次比上次多对一道题,就是进步”“这个学生比之前爱听课,就是收获”。有次月考,我们班均分只比上次高了 1 分,但有五个之前不及格的学生考到了 60 分以上,我就觉得 “值了”。私信里的老师要记住:你不是 “神”,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考高分,只要你尽了力,问心无愧就好。教育从来不是一场 “比谁分数高” 的竞赛,而是一场 “陪学生慢慢成长” 的旅程。而你对每个学生的用心,对教育初心的坚守,终会成为你最珍贵的底气。如果你也是正在经历 “考倒数” 焦虑的老师,别慌,别放弃。你的价值,从来不是靠 “均分排名” 定义的;你教给学生的知识、传递给他们的信心,才是教育最本真的样子。</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