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黄鑫《红潮》的当代水墨实验与精神叩问

大河洋美术馆

<p class="ql-block"><b>血色诗性与材料革命——评黄鑫《红潮》的当代水墨实验与精神叩问</b></p><p class="ql-block"> 文/高永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水墨从宣纸的温润走向综合材料的粗粝,当红色从吉祥的符号演变为精神的震颤,画家黄鑫在这幅150cm×210cm的《红潮》中,完成了一次对当代水墨语言与精神维度的双重突破。他以红色为母语,以综合材料为载体,在巨幅尺幅间构建起一片充满张力的视觉场域,既是对传统水墨边界的勇敢越界,也是对当代人精神境遇的深沉叩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材料革命:从“单一宣纸”到“综合叙事”的语言拓界</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统水墨的物质载体几乎被宣纸与墨色垄断,而黄鑫的《红潮》则以材料的多元拼贴与融合,开启了水墨语言的当代拓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纸质媒介的解构与重构:画面底层可见大量纸质材料的拼贴,这些纸张并非单纯的“画布”,而是带着印刷痕迹、纹理差异的文本载体。它是旧报纸、杂志残页,甚至是带有文字的包装纸——这些日常化的纸质材料被黄鑫以撕裂、重叠、粘贴的方式整合,形成画面的基底。这种处理不仅打破了“水墨必须依托净白宣纸”的传统认知,更将“文本”的语义维度引入水墨创作:纸张上的残字断句与水墨的抽象语汇形成互文,让画面在视觉之外,多了一层可解读的符号性,暗示着信息时代的碎片与水墨精神的碰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墨与色的暴力融合:红色是画面的绝对主角,但这并非传统国画的胭脂或朱磦,而是更具工业质感的红颜料,它与浓黑的墨色以近乎暴力的方式融合——或泼洒、或流淌、或堆积,在纸质基底上形成斑驳的肌理。墨色的浓黑如深渊般吞噬着红色的狂潮,又在红色的裹挟中露出狰狞的轮廓;红色则如烈焰般燃烧,在墨色的压迫下迸发出更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墨与色的融合,超越了传统水墨“墨分五色”的雅致,走向了“色墨共生”的粗粝与野性,让水墨的语言从“书卷气”转向“当代性”的视觉震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材质对比的触觉隐喻:画面中还可见金属质感的银色斑块(丙烯或特殊颜料的运用),它们在红色与墨色的狂潮中如星光般闪烁,形成材质的强烈对比。这种对比不仅是视觉的,更是触觉的隐喻——纸质的粗糙、墨色的厚重、金属的冷冽,在观者的视觉感知中转化为对材质的心理触摸,让平面的绘画具有了立体的触觉张力,拓展了水墨艺术的感官维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二、构图狂想:从“经营位置”到“混沌生成”的秩序解构</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统水墨的构图讲究“起承转合”的秩序感,而黄鑫的《红潮》则以混沌式的生成性构图,解构了这种秩序,呈现出当代艺术的非理性与偶然性之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无中心的视觉漩涡:画面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主景”,红色与墨色的洪流在画面中肆意奔涌,形成多个视觉漩涡。上部的墨色云团、中部的红色瀑布、下部的斑驳基底,各自成境又相互裹挟,观者的视线在画面中找不到固定的落点,只能被这股视觉洪流裹挟着穿梭。这种无中心的构图,是对传统“宾主揖让”构图观的彻底反叛,暗合了当代社会的去中心化特征——在信息爆炸与价值多元的时代,秩序的消解与意义的多元成为常态,黄鑫以这种构图精准捕捉了时代的视觉心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层叠与穿透的空间叙事:画面通过材料的拼贴与色彩的覆盖,构建起多层级的空间结构。底层的纸质拼贴是第一重空间,墨色与红色的泼洒是第二重空间,金属质感的斑块是第三重空间。这些空间并非前后分明的透视关系,而是相互穿透、相互叠加的混沌空间——红色从第二层渗透到第一层的纸缝中,墨色可在第三层的金属斑块上留下痕迹。这种空间叙事打破了传统水墨的“平远”“高远”空间观,创造出一种“混沌空间”,让画面的深度不再是物理的,而是心理的、精神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偶然性的美学价值:创作过程中的偶然性在画面中被保留并放大——墨色流淌的痕迹、颜料堆积的肌理、纸张拼贴的不规则边缘,这些偶然性的痕迹并非创作的“失误”,而是被黄鑫刻意保留的“艺术事件”。它们记录着创作时的不可控性与即兴性,让画面具有了“生成性”的美学价值。这种对偶然性的接纳,是当代艺术对“作者中心论”的消解,也让作品具有了开放的解读可能,每一次观看都能在偶然性的痕迹中发现新的视觉细节与精神意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意境重构:从“诗书画印”到“血色诗性”的精神转译</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统水墨的意境追求“诗书画印”的综合文人意趣,而黄鑫的《红潮》则以血色诗性重构了意境,将水墨的精神维度从古典的雅致转向当代的深沉与焦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色的精神隐喻:红色在这幅作品中超越了色彩的物理属性,成为精神的隐喻。它可以是革命的激情、生命的狂欢,也可以是暴力的象征、焦虑的外化。黄鑫以大面积的红色构建起视觉的压迫感,让观者在红色的狂潮中感受到一种精神的震颤——这种震颤可能是对时代狂飙的呼应,也可能是对个体存在的焦虑,红色成为连接集体记忆与个体经验的精神纽带,在水墨的语境中注入了强烈的当代性情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墨色的深渊意象:画面中的浓黑墨色如深渊般存在,它既是红色的对立,也是红色的底色。墨色的深渊意象可解读为传统的厚重、现实的压抑,或是精神的虚无。它与红色的狂潮形成辩证关系——红色在墨色的压抑中爆发,墨色在红色的冲击下显形,这种辩证恰是当代人在传统与现代、个体与集体、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的精神写照,让画面的意境从视觉走向了哲学的深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废墟美学的当代诗意:画面中纸质的拼贴、斑驳的肌理、流淌的色迹,共同营造出一种“废墟美学”的质感。这种质感并非对破败的迷恋,而是对“破碎中的新生”的诗意表达——就像废墟中仍有野草生长,画面中的混沌与破碎中,仍有艺术的光芒(如金属斑块的闪烁)。这种废墟美学的意境,是对当代社会“解构与建构并存”状态的艺术回应,在破碎中寻找意义,在混沌中构建诗性,让《红潮》的意境具有了强烈的当代人文关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四、黄鑫的创作立场与当代水墨的突围可能</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鑫在《红潮》中的创作立场,是当代水墨艺术家在“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的夹缝中寻求突围的典型样本。他既不固守传统水墨的语言边界,也不盲目挪用西方抽象艺术的形式,而是以批判性创新的姿态,为当代水墨探索新的途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创作方法论看,黄鑫的实践证明:当代水墨的突围需要“材料的解放”与“精神的介入”。他通过综合材料的运用,打破了水墨的物质边界,让水墨从“文房雅玩”的范畴进入当代艺术的实验场;同时,他以强烈的精神性表达,让水墨不再是技术的炫技,而是成为当代人精神境遇的镜像。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突破,为当代水墨提供了一条从“语言革命”到“精神革命”的突围路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艺术价值看,《红潮》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视觉的震撼力,更在于其对“水墨当代性”命题的批判性思考。它挑战了人们对水墨的固有认知,证明水墨媒介可以承载如此强烈的当代情感与先锋思想;它也启示我们,当代水墨的发展不能寄望于对传统的简单复刻,而应在对传统精神的深度理解中,勇敢地拥抱当代的材料、语言与精神议题,在传统与当代的对话中,构建属于这个时代的水墨艺术新形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结语</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鑫的《红潮》,是一场材料的革命,一次构图的狂想,更是一曲血色的诗性宣言。在150cm×210cm的宏大尺幅中,他以综合材料的暴力拼贴、混沌生成的构图秩序与血色诗性的意境重构,将水墨艺术从传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推向了当代艺术的前沿。这幅作品不仅是黄鑫个人艺术风格的激进表达,更是当代水墨在全球化语境中寻求身份认同与语言突破的重要实践。它让我们看到,当代水墨的未来,在于对传统的深刻反思与对当代的勇敢介入,在这种“破”与“立”的辩证中,水墨艺术才能真正在当代艺术的版图中发出震撼人心的东方强音,同时也为人类的当代精神困境提供独特的艺术解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永平</p><p class="ql-block">2025.10.2于北京积水潭灯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代中国书画篆刻艺术家黄鑫近照</p>